摘 要:通过对我国目前工匠精神与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如何解决人才培养中长期存在问题,制定对于职业培训相关方向的优惠政策。对于职业技术学校需要倾付一定程度的资金支持,另外鼓励企业为职业教育机构提供大量可供实践的机会和平台。同时,要从现行的高考制度上改革考生录取制度及考试方式。
关键词:新时代;工匠精神;大学生;职业精神;德技并修
一、 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高技能人才培育过程中的困境
(一)我国对于人才的教育侧重点存在很大的偏頗。社会对于技术培训和专业性培训不足,普遍鼓励学术理论的研究。因此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存在偏科现象的。另外,我国的传统观念总是有一种知识分子高于技术人员的先入为主的概念,认为脑力劳动是优等职业,技能体力劳动是劣等职业。这种传统的观念也不利于人们对于工匠精神的传承发展。
(二)另外由于人们注重学术研究和学历,因此相对而言,体力劳动和技术岗位的薪酬福利待遇都相对而言偏低。存在付出收入不对等的情况。并且在上升通道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学术性人员往往能够走向管理层,而技术性人员普遍存在于中层等阶层。因此这一点也大大打击了人们对于技术的热情。
当前我国在职业培训教育上投入的关注远远低于高校的研究,而资源的短缺,势必会造成教育的不平衡。同时社会资源对于职业技术类学校的关注程度也并不高,因此无法为实践能力提供良好的教育平台。因此目前职业教育在我国属于双盲的类型。另外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大大的丰富,很多年轻人的拜金主义倾向明显,市场经济的洗礼对于年轻人的行为影响也很大,很多年轻人内心过于浮躁,并且,由于独生子女的教育环境给予孩子们过多的关注,导致现在的年轻人存在大量的利己行为和敬业程度不足。而很多工厂企业由于过分追求利润,对于产品的质量品质也存在着偷工减料的行为。种种社会风气的过于浮躁和追求利益,造成了当前工匠精神变成了市场中极度小的占比。而这种行为不仅仅影响了国内市场的良性发展,这种行为对于出口贸易公司更加影响了中国企业和中国人在国外市场和就业环境中的口碑和信誉。造成中国制造的口碑信誉下滑,近年来,我国销售行业中崛起了代购大军,国内消费导向普遍偏向于国外的品牌,从海外采购到国人海外洒金,从另一方面而言都是国人对于国内制造业信心不足的表现。由此说明,工匠精神的缺乏不论是对于国内市场资本的流失还是年轻人的教育从业,都是百害而无一利。
因此,如何消除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思潮,重塑新时代工匠精神,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最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了偏离,把“素能本位”变为“技能本位”,把“德技并修”理解为“技能至上”。主要表现为:一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出现了偏移。学生职业素质培育的资金、场地设施、教学设计、师资力量等方面的投入普遍不足。许多学校涉及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就简单理解为是团委、学工部门组织学生搞点文体活动等。而没有把第一课堂与第二、第三课堂整体设计,合理规划,形成合力育人。也没有建立完善、科学的培养机制及评价体系。没有把工匠精神、职业素质真正融入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一些大学生因缺乏职业素质,毕业后踏入社会因为与企业职业规范、企业文化格格不入,不能融入职场环境中而失去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二、 新时代工匠精神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融通路径
新时代工匠精神本人认为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二是开放协同、分工协作的共赢意识;三是爱岗敬业、专注专业的执着追求;四是精进不休、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目前,新科技、新产业、新经济、新模式带来的变革,呈现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构建,与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职业精神塑造是紧密相关的。
(一)发展工匠精神,提高技术人才培训的关注程度
国家需要根据社会需求来调整社会相关人才的战略储备方向,同时制定对于职业培训相关方向的优惠政策。对于职业技术学校需要倾付一定程度的资金支持,另外鼓励企业为职业教育机构提供大量可供实践的机会和平台。另外对于人力资源的改革也需要同步进行,提升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和职业上升通道。另外对于当前高考制度进行调整,提高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鼓励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校对于学生培养过程中,不仅仅是专业技术的培养,同时对于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职业发展也要做出良好的规划和培训。提高学生的就业认识程度和责任意识,培养具有良好担当的年轻一代。
(三)构建“三堂融合、双元双导”的学生职业素质提升工程
从学校层面讲,一是要深刻领会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时代价值,把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体系中,构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机制和评价体系,将大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纳入高职人才培养的全程中。二是学校要依托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双元共同育人。职教集团和现代学徒制的建立,是提升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三是学校应本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职业院校要全员、全过程深入推进职业精神培育工程,融通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的整体规划,构建全方位立德树人育人体系与评价机制。实现课堂教学与校园活动统一,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统一,专任教师与辅导员、职业导师相统一,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相统一,新时代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相统一。从而培养出数以亿计具有新时代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克强.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EB/OL].http:∥www.ce.cn/cysc/zljd/gd/.
[2]徐耀强.论“工匠精神”[J].红旗文稿,2017(10):25-27.
[3]张宝贵.实用主义之我见:杜威在中国(世纪的回响)[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5):112.
[4]赵柳影.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20万人[N].郑州晚报,2018-07-18(07).
[5]李学仁.习近平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N].人民日报,2014-06-24(01).
作者简介:
王晓航,天津市,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