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征洋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学工作逐渐优化和完善,当前在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学工作中也开始注重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教学。虽然在新课改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广告设计专业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依然存在着各种问题有待完善,因为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依然处于摸索以及创新环节。因此,本文将围绕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学新举措为主题来展开分析,通过详细了解一下当前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再提出有利于促进创新和优化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学工作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学新举措
一、针对于注重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分析
首先,为了促进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求教师和学校中的相关管理人员应当注重课程改革。在新课改政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我国教学工作逐渐完善和优化,并且注重在为学生传输的重点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对于处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其素质、学习能力、文化层次都和本科院校学生有着一定的差距,也正是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只有落实课程改革,才将会最大限度的提升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学的总体质量,为学生们开展专业化教学。第一,在进行课程改革和设置时,应当综合考虑学生该专业的特点以及未来发展前景,避免只是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内涵,积极地鼓励学生们自觉融入到实践课程中,参加各种项目活动,从而掌握相应的学习内容,提升自身的专业性技能,开阔视野。为了更好地促进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求教师和管理人员要适当的减少公共文化课,将学习的重点放在专业课程上,并且在进行授课时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就业为出发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合理的调整专业课程[1]。第三,通过为学生们提供对外交流的空间来开阔视野。教师可以适当的在学校内外举办各种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现状以及自身岗位在社会中的发展趋向,提升自身的就业率以及沟通能力。
二、针对于关注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教材更新的分析
其次,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要注重教材更新。本身对于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学工作来说,并没有形成相对专业的教育形式,正是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决定着教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如果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只是单纯的利用单一的教材进行教学,那么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不能够为我国输出更多优秀的广告设计人才,所以一定要注重教育材料更新和完善,顺应社会的发展,跟上社会发展的潮流,促使所采用的教学教材结合具体的企业项目,实现不断创新,满足当前新课改背景下广告设计专业教学的个性化需求。在更新完教材后,还要注重各种教学手段的应用[2]。本身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要注重采用实践法,也就是说,为学生们提供更多能够展现自我的空间和平台,加强对各种知识的理解和深入。固定的教学内容以及形式并不适合广告设计专业教学,教师应当根据當前企业发展趋势以及个性化需求来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改变固有的教学形式,感受时代的脉搏,从而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实践,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三、针对于提升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师资力量的分析
最后,要提升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的师资力量。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而通过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力量,将会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为学生们提供专业化的教学,为我国输出更多优秀的广告设计人才。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新的教学理念,跟上社会的发展潮流,根据市场的需求在教学工作上进行改革和优化,以一种正确的眼光看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地找寻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进行传输重点知识,落实将各种技能和知识重点穿插在各种教学活动中[3]。但是针对于当前高职院校教师来说,大部分广告设计专业教师存在经验缺乏的问题,要想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就一定要让教师实现“走出去”,进入到企业中来了解企业的个性化需求,从而熟悉需要各岗位的职责,再根据企业的需求来设计教学内容,提升教学的针对性,落实为学生营造一种真实的岗位环境,促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总结:
通过上述问题分析,我们充分的意识到注重优化和改革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就要求教师能够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手段,适当抛弃传统的教学形式,将课堂还给学生,科学合理地为学生安排课程、更新教材以及提升自身的教学经验。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学工作还要顺应社会的发展,跟上社会发展的潮流,根据当前社会的个性化需求来完成改革,提升学生自身的专业性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给社会输出更多优秀的广告设计人才,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娟.基于就业需求导向的广告设计课程改革探索[J].中国包装工业,2017(14).
[2] 程亚鹏.高校“广告设计”课程改革探析[J].中国林业教育,2018(01).
[3] 符坚.贯彻教育创新思想,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
(作者单位: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