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影像教学与学生实践创作的互动与改革

2020-10-20 03:23谢荣磊
商情 2020年38期
关键词:视听语言叙事互动

【摘要】纪录片创作中如何能够从琐碎的生活中寻找到恰当的主题表达,并进一步的展现人物性格,挖掘人物故事,提炼出日常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是纪录片影像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实践创作的难点。本文以一个教学案例解析纪录片创作中如何将现实生活转化为叙事,如何创造性地使用视听语言达成叙事,其中贯穿的核心理念是:高校纪录片创作是一种在场实践过程,教师的现场教学即能够起到指导学生实践创作的目的,也能够通过师生的互动,进一步验证纪录片影像创作理论,更好的积累教学经验,实现教学相长。

【关键词】纪录片;影像教学;叙事;视听语言;互动

大多数优秀纪录片都不是生活的原搬照抄,它不仅还原了琐碎的生活现状,更具有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没有的叙事框架,而视听语言的运用一方面能够很好的帮助纪录片进行叙事,另一方面能够赋予平凡的生活更多的意义。如何能够利用叙事框架和视听语言进行纪录片创作,这不仅是教学的难点,更是学生创作中的痛点。如何能够改进教学方法,更好的提升纪录片创作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影视类专业教师一直关注的课题,也是教学改革中不能回避的一个难题。本文的撰写通过一个教学案例来记录一部纪录片的整个创作过程,师生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进行互动与交流,进而能够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超出预期的教学效果。以下我们将在简单介绍纪录片创作的课堂教学方法之后,详细介绍在艺术实践小学期中,师生如何通过互动解决创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探索和调整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

一、纪录片创作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

纪录片创作课程是新疆艺术学院摄影专业和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影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课程采用的有较为常规的基础理论讲授、案例分析研究、模仿教学实践等三种教学方法。在基础理论讲授部分将重点放在了纪录片的视听语言,作为影像工作者的基本工具,视听语言是影视创作教育的核心。视听语言是具有特定规则的符号表意系统,它包括镜头、镜头的组接、声画的组合等一整套形式,承载对信息、情绪、意义的表征与传播功能。视听语言当中有很多常见的符号能够符合人们对于符号系统的理解,跟日常的语言交流大体相似,通过独具感染力的符号打破常规的思维和习惯,创造一种新的语言使用方法。影视教育一方面需要根据人们常规的思维提供与日常生活相似的案例,同时还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突破和创造。前者相对容易,因为规则明确,便于学习和模仿;后者则困难得多,这一直是课堂教学不好突破的一个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们在课堂中增加了案例分析研究和模仿教学实践,通过纪录片本体案例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纪录片的视听语言和创作方法,在强化理论讲授的同时,进一步要求学生找到相似题材的影片,在纪录片的拍摄和剪辑上进行模仿,通过模仿学习,找到类似纪录片的视听创作思路和影像叙事框架,最终要求学生能分组或独立完成一部完整的不低于15分钟的纪录片作品,这个作品是学生在纪录片创作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总结。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纪录片影像教育的基础理论,大部分学生能对纪录片创作有一个初步的浅显了解,但同时也面临着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很多遗留问题没有解决以及创作的作品质量不高等問题,这迫使我们不得不想办法调整教学方法。

二、师生互动共同解决学生创作中遇到的困难

新疆艺术学院影视类专业自2016年开始,每年九月进行艺术实践小学期创作采风,主要针对在校大二、大三学生,在每一学年的第一个学期开设,以纪录片创作为主。2019年的拍摄地点是新疆阿勒泰地区福海县,出发前要求学生自主研究相关影片、收集资料,做好背景知识的了解,到达拍摄地点以后,先熟悉环境、再寻找拍摄主题、拍摄对象, 进行为期20天的实地拍摄,两位任课教师全程指导,在选题确认、拍摄、剪辑等诸环节与学生随时互动。40人的团队分为6组,制作完成了6部纪录片。本文的案例研究基于参与式观察和学生拍摄感悟,案例研究对象为纪录片《期待》小组,研究内容为纪录片影像教学与学生实践创作的互动与改革,研究重点为师生互动共同解决学生创作中遇到的困难。

困难一:发现选题的能力欠缺

《期待》小组共7人,拍摄地点位于喀拉玛盖乡顶山牧业寄宿制学校,该校有一至六年级学生319人,全是哈萨克族孩子,100%寄宿在学校,通常每周回家一次。我们与学校工作人员进行了简单的对接,将7人小组安置在学校后便奔赴下一个小组。期间学生需要自主联系拍摄对象、了解背景资料、确定选题方向、制定拍摄计划。两天后当我们再次来到顶山小学后,眼前的场景让我们目瞪口呆,小组学生反映此前联系的教导主任因工作太忙没有时间配合、任课教师不愿意被拍摄、小学生总是喜欢围在镜头前无法拍摄等问题,他们得出此地没意思、不适宜拍摄的结论。首先,我们召开了小组会议一起探讨顶山小学的特殊性:1、它是福海县离县城最远的一个寄宿制小学,这个学校的建校历史和原因有哪些2、现在的新疆在推行国语教学,师生面临的问题和困难都有哪些?3、这些寄宿的哈萨克族小学生与你们见到的城市的孩子有什么不同,他们都有哪些特点?4、三天的中秋假期,这些老师和学生都会去哪里?都会做什么?与在学校相比都有哪些不同的状态?通过探讨这些特殊性,学生们坚定了拍摄的信心。其次,按照《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中提到的自上而下解决问题的原则,我们找到了张校长,在说明来意后,她很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并组织相关老师召开了座谈会,共同探讨了前面提到的特殊性问题,基于假期很多老师要回家处理私人事务,不方便被拍摄的现实,我们商议从小学生中寻找拍摄对象,在班主任推荐和拍摄小组现场了解情况后,最终确定了四年级二班的阿克叶尔克、五年级一班的阿伊娜尔、三年级一班的玛合帕丽三位拍摄对象,其中9岁的玛合帕丽是我们拍摄的重点。玛合帕丽品学兼优,是班里的值周班长和升国旗仪式的主持人,父亲现在山上放羊,母亲刚生下不满一个月的弟弟,此外还有一个七岁的弟弟小明,玛合帕丽回家后要和奶奶一起照顾生病的爷爷,她身上特有的自强自立的特质和纯真、开朗、热情的性格深深吸引了摄制小组。

还有三天就是中秋假期,紧接着我们迅速制定了拍摄计划,拍摄共分为两部分,一是校内群体生活,二是放假后回家的状态。当镜头伸入学校,困难就来了,摄像机吸引了孩子好奇的目光,小组成员拍摄时举步维艰,而校内的拍摄坚持到第三天才磨去孩子对摄像机的好奇,庆幸的是,拍摄对象玛合帕丽较快的进入预期拍摄状态,同时,校长也帮助摄制小组安排好放假后入户的交通及食宿问题,至此,拍摄小组前期反应的问题和困难基本得到解决。

困难二:拍摄中无法建立起叙事框架

简单说,叙述(或叙事)就是在一段时间之中发生的故事和对故事的讲述。日常生活中虽然也有事情发生,但是如果没有人为的组织和联系,它不会成为故事。纪录片的拍摄和剪辑过程正是用叙事框架去把握、去组织生活的过程。到达拍摄拍摄现场后,大多数学生往往不知道该拍些什么,更不知道该如何拍,即使明确了主题,也难以将琐碎的生活有效的组织成叙事。教师和学生需要对于无组织的杂乱无章的事件进行有效的整合,严格意义上而言就是透过事物的表象看本质,不断的加深对于人物的理解,最终依靠发生在人物身上的各种故事,将影片更好的整合在一起。对于多种素材的整合以及人物的自我阐述和理解都需要有一个基本的框架结构,将原本无组织无逻辑的结构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只有这样才能够整理出一个形象生动的影像文本,作为指导教师应该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创作者和拍摄对象在拍摄过程当中需要进行有效的互动,对故事情节进行完整的描述,促使影片的主题更加的鲜明与突出,然而让我们没想到的是《期待》小组的互动再次出现问题。

《期待》小组进行第一次讨论时,组员陈述素材很没意思,都是玛合帕丽用电脑看动画片的镜头,跟当初预想的拍摄结果相差甚远。得知这是小组成员为了拉拢与拍摄对象的关系,在玛合帕丽中秋假期回家后,小组成员用笔记本电脑讨好她,最终事与愿违,拍摄一直难以进展。经过与小组成员的集体分析,我们认为这种方式严重打乱了主人公生活的真实性,破坏了她生活的正常节奏,试想没有电脑的时候,她该做些什么?改进以后,她才回到属于自己原本生活的轨道,进一步拍摄了许多切合主题的事件。

在拍摄中期,我们再次前往《期待》小组审阅素材及询问拍摄进度,其中看到一段学生拍摄的中秋节采访,大致意思是小女孩每逢中秋佳节,看到月亮就格外想念自己的爸爸,小组成员表示被采访对象的情感真实流露,但这些素材具有明显的导演痕迹,哈萨克族几乎不过中秋节,他们将自身的经验强行赋予给被摄对象,逾越了纪录片的真实、客观的特点,体验式的拍摄方式,需要拍摄者虔诚学习被摄对象的生活,如此才能互相成全。其二,零散的素材讲述了玛合帕丽期待妈妈回家,期待在山上转场的爸爸也能快点回家,她懒惰爱玩却因为九岁的她是家里的长女,不得不哀声怨气的完成一些家务,然后又扎进自己的玩乐之中,没有体现出一个哈萨克族孩子特别的趣味,而如何架构起来一个故事,是当前最大的问题之一,我们建议他们与玛合帕丽作更多的了解和深入,可以进行适当地合理引导。

但是他们拍摄时,父亲早已前去转场,在素材不能交代这一背景时,我们建议学生,用最传统的解说词介绍这一背景资料,在有背景的基礎上,玛合帕丽和小伙伴恩珠每逢假期都会上山挖土,然后从山梁上滑下来,玛合帕丽说:“你看城市里有滑滑梯,我们这里也有,这里比城市好多了,对吧?并且这里的饭也比城市的好吃,”奶奶咳嗽时也说“吃白油比吃药好,白油是羊身上的油,羊吃的是草原上的草,草原上的草是干净的”。从这些琐碎的线索、素材慢慢建立起来一个叙事逻辑、叙事框架、叙事文本,它能让读者理解片中的人与事,也陈述了思想主题。

在一个琐碎的采访中,她说到一年才见到爸爸三次,想爸爸的时候就找邻居和朋友们玩,文中的篇幅很大一部分是玩,但这样一句话的解释,使得玛合帕丽既有小孩爱玩的共性,也有她自己不一样的地方,让她的“玩”不是简单的玩了,它能让影片传达更多的情感,更深层次意义。

上述过程的描述一方面是为了寻找线索,一方面是为了对于人物的印象不断加深,能够有效的刻画人物形象与其心理的描述,通过这样的方式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并以故事发展作为基本的框架结构。通过对于日常生活的解析,将叙事是作为影片的基本框架体系,通过纪录片将日常生活进行有效的转述,一方面是对于原本生活的反馈与写照,另外一方面能够从根本上揭示生活的本质与真理。通过对于影片基本框架的了解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影像叙事的能力,不仅能够很好的将事实进行充分的展现,同时还能够体现影视教育作品的多元化特点及其指导意义。

困难三:纪录片视听语言没有完全应用到实践创作中

视听语言作为纪录片的重要元素,镜头、色彩、光影、声画关系、解说词等元素影响着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以及艺术情感的表达,在这个案例中,通过视听语言的运用能够准确的传达纪录片表达的主题以及思想。拍摄中期,我们发现主要素材都是玛合帕丽的行动和语言,缺乏常规意义上的空镜头,我们和学生进行了如下讨论:

周述政:空镜头不单单是转场,更是情绪的延伸、更是增强写意的技巧。

谢荣磊:它是纪录片里很关键的镜头,肩负转场功能,更能升华主题思想。

很多纪录片都是对于人物的真实状态进行描写,通过影片的基本框架不断的深入主题,在拍摄过程当中人物与时空状态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通过空镜头可以揭示与日常生活不相关的元素并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能够将人物、时间以及社会的关系描写得更加淋漓尽致,建立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使得个体的价值能够更加的突出,可以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隐喻。

由于镜头拍摄的时间有限,对于人物以及心理的描写需要再次的考量,同时运用特殊的符号表达,再对于所有的环节进行整合完成。创作者在创作之前需要对于纪录片当中的人物角色进行仔细的揣摩,通过视听语言将人物形象描写的栩栩如生并根据一到两个关键点引起观众的共鸣,为观众创造一个活灵活现的纪录片人物,这样的作品才可以称得上是有灵魂的。

结束了为期20天的艺术实践小学期创作采风,我们回到学校,开始进行素材分析、叙事架构,捋清时空逻辑、事件顺序,最终经过9次的调整和修改,总体而言成片中生活的味道很足,9岁的玛合帕丽在家里和小伙伴玩耍、照顾爷爷和弟弟,作为长女她是家人的期待;回到学校后,她努力学习、帮助同学、主持升国旗仪式、作为学生她是老师和同学的期待。在艰苦的环境下,每一个哈萨克族人都有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他们也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期待。纪录片《期待》得到老师和同学的一致认可,成为此次艺术实践小学期中,在叙事框架和视听语言等方面做得很好的一部纪录片。

纪录片作品在创作过程当中,需要将指导老师和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当中,选题的寻找、人物的挖掘、叙事框架的搭建、视听语言的运用等一系列的问题与决策,都会在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达成一致。双方交流沟通的过程其实也就是相当于对人物形象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师生在互动中共同解决问题和困难,一起推动了纪录片创作课程的良性发展。

三、以实践创作为契机,调整课堂教学方法

作品《期待》为后期紀录片的创作提供了完整的配套方案体系,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加强与人物的沟通与交流,将老师和学生共同至于情境之中,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曾经抽象的教学方法在实际运用当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创作过程中师生的互动能够让课堂教学更加的生动具体。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学习目标,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给学生不一样的体验感,在互动中学生也进一步理解了纪录片的创作方法,很多学生表示收获很大。回顾此次艺术实践小学期创作采风,作为指导老师感触颇深,对学生纪录片实践创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通过与学生的创作互动,强化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决心和信心。

1、先实践后理论,在师生互动中强化理论讲授。

曾经的《纪录片创作》课程主要采取前期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中期进行案例分析研究,后期进行模仿教学实践的方法,实践证明效果不是很好,前期的理论讲授基本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建议采取实践前置的方法,学生利用8周的时间,提前走出课堂进行纪录片创作的拍摄,让学生有目的的提前动起来,拍起来,这是课程改革中非常重要的前提。拍摄者根据事情具体发展的情况获取相关的材料,加强与人物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将其作为影片发展的主要环节;同时将真实生活进行有效的反馈,更好的突出主题。概括来说,先实践后理论的拍摄过程既是将创作前置,理论知识后期跟进的反向教学过程,学生在前期拍摄过程中的确会遇到很多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理论知识,本身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更好地发挥出理论的指导意义。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得到解决后,对第一次拍摄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对于下一次的实践拍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不仅提升了学生作品的质量,更能加强理论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和以往的抽象教学相比,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拉片练习与临摹拍摄相结合

经过了8周的实践创作以后,利用2周的课堂时间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并提出改进措施。相对于课堂案例的分析和讲解,学生更喜欢聆听老师对自己拍摄作品的点评,同时充分发挥其他同学的力量对作品进行大众化的点评,让创作人员对目前的作品进行重新审视,最终还会有非常多的问题摆在学生们面前,怎么办?如何解决?

首先,建议学生寻找到与自己拍摄题材类似的两部以上优秀纪录片,着重进行拉片练习。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从主题思想以及艺术风格方面对于影视作品进行全面的评价,同时还可以从更加专业的角度对于影视作品进行研究与探讨,这种学习方法更加的有针对性。通过对于影视作品内部重要组成因素进行探讨,,给课堂教学带来不一样的实验感,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其次,再用2周的时间进行阶段性的临摹拍摄。通过逆向性训练的方法有利于逆转学生的传统思维,同时将学生创作的人物形象跟影视画面进行对比和衔接,重新认识一部完整的纪录片是如何制作的。当学生通过拉片和临摹再次了解到纪录片的转化过程时,自然而然对下一部纪录片的拍摄会更加注意。在这部分教学环节中,要求教师在拉片和临摹环节,需要将具体的事项和内容对学生进行准确的示范,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对于影视作品拍摄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3、重新出发再创作

“再创作”是本门课程教学改革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为核心的一部分。教师将安排学生从寻找选题入手, 根据教学的设计与安排制定相应的顺序分阶段进行:与被拍摄者的沟通和互动、将视听语言运用到创作中、全程跟踪拍摄、叙事框架的搭建、直至完成纪录片的创作。这种练习方法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影视作品拍摄的关键点,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其创作技巧,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具备一定的纪录片创作能力,从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对于后期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四、教改实施的成果

近年来我校摄影专业、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学生创作的《迪丽阿热》《外星人乐队》、《相声巴扎》《移动的艺术》等纪录片在国内外专业赛事中先后获奖,充分反映了纪录片创作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实践证明,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的探索和改革是高校产生优秀纪录片作品的根本保证,后期我们将根据新疆地区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探索更多的教学方法,及时调整并完善本课程的教学思路与体系,让更多的学生能看懂纪录片、真正爱上纪录片,能在纪录片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6)

[2]李伟.行动研究与教育实习指导教师角色再定位[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3]张小琴 梁君健.从日常生活到视听叙事文本:纪录片影像叙事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2)

[4]米高峰.动画专业《动画剧作与分镜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J].电影评介.2010(4)

[5]李淑娟 中国高校纪录片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J].2017(6)

基金项目:1、2019年度自治区高校本科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纪录片影像教学对新疆形象的传播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1. 自治区高校科研计划项目《纪录片影像教学与新疆形象塑造的传播研究》(编号:XJEDU2018SY036)。

猜你喜欢
视听语言叙事互动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香港神话电影视听语言中民族性分解
《钢琴师》:一个时代的诉说
寻找失落的家园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