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
【摘要】德语口语交流能力在日常交际中极为重要,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人们往往是通过口语交流来对外展示其德语语言能力。对于独立学院德语本科生来说,在日常课堂学习外如何提高自身德语口语交际能力成为德语教师的研究之重。
【关键词】德语口语;本科生;口语能力;提升方法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德两国之间的经贸往来增幅明显,截止到2019年6月,中国成为德国第2大出口市场和第2大进口国。德语属于世界上10种最重要的语言之一。世界范围内,德语国家之外的德语使用者超过1亿人次。外语学习排名中,德语位居第4,仅次于英语、法语和中文,可见其重要性。在中德间经贸、文化往来日益密切的背景下,社会、企业等用人单位对德语系毕业生的口语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有别于A类、B类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独立学院的教育特色和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应用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兼顾学术创新性。因而,如何提升独立学院德语专业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迎合市场需求,顺应我国与国际经济接轨的趋势,业已构成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
系统功能语言学代表人物韩礼德(M.A.K. Halliday)曾提出,语言只有通过实际运用方显示出其意义所在(meaning potential)(Saville-Troike, 2008)。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口语、口头表达能力(spoken discourse/ language, speech)是一项输出性语言能力,与书面语(written discourse/language)相比,口语输出带有鲜明的主观色彩,结构无序化,但无论无意识的讲话或有组织的说话、演讲,其语法结构错综复杂性更高(Halliday, 1987)因而口语能力的测评较为困难。国内外研究者相继引用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模型实施测评,尚未达成共识。外语测试的理论基础源自语言学(陈明浩,2013)。伴随着语言学的语用转向,上世纪90年代,交际型外语教学法登陆我国后被广泛接受,影响深远。交际语言能力理论重新定义了口语能力,使其归入学习者掌握一门外语所应具备的基础能力。
然而,目前全国25所开设本科德语专业的独立学院中,德语教学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学生读、写能力相对较好,口语表达、交际能力较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先是受传统外语学习理念、学习习惯的影响,学生过于重视听力、阅读、写作技能的提升,忽视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其次,缺乏明确、系统的教学目标和科学、有效的测试手段(金艳、揭薇,2017)。德语口语测试至今未纳入全国德语专业四级与八级考试中去,国家层面没有一部完备、详细的高校德语口语测试纲要出台。口语能力未能引起学生和教师的足够重视。第三,独立学院的德语专业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的开发、编写较滞后,不仅基础阶段分配给口语课的课时极少,许多学校干脆将口语课交给外籍教师,自行拟定授课内容。教学要求的预设模糊不清,致使学生口语训练的任务,几乎全部落到精读课教师身上,学生在课堂练习口语机会有限。而教师惯于以自身教学经验与主观判断测验学生的口语能力。最后,由于大部分学生由于害怕发音不标准、词汇量不多等原因羞于开口说德语,久而久之产生心理障碍,口头表达信心缺失,学成“哑巴德语”。
二、独立学院本科生德语口语现状分析
1、缺乏口语练习时间
在二语习得领域,有关语言习得关键期的探究尚存争议(VanPatten&Benati,2018)不可否认,从年龄角度看,德语专业本科生大部分都已成年,德语之于他们已然是继英语之后的第二门外语。本科生势必无法像儿童那样习得母语。加之中文是意合语言,英语、德语为形合语言,虽同属日耳曼语族,后者的屈折变化程度远超前者。在德语学习初期,本科生广受来自母语和英语的负面迁移影响,要熟练掌握德语口语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目前独立学院基础阶段德语课以精读课为主,听说课为辅,且教学时间短,教师要在课上兼顾听、说、读、写四项内容,会造成课上口语练习时间不够;独立学院的班级容量超出A类、B类本科院校,最多者每班30名学生。要想在课上让每名学生都能进行口语练习,殊为不现实。
2、缺少口语交流环境
独立学院教授德语的教师基本为中国人,教师授课语言也是以中文为主,无法在课上为学生实时提供德语语言环境。绝大部分学生在课下时间用中文交流,没有培养起来相互之间用德语进行沟通交流的环境,自然无法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口语能力培养的错误认知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独立学院德语本科生普遍比较重视德语的词汇、语法、翻译,忽视德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不懂得进行语言能力的自我评估。很多学生平时不重视听说,听不懂说不出来一点也不着急,总认为平时只要把语法学好、掌握词汇、读懂文章、领悟翻译理论和技巧就行,到口语考试前才会想起来练习一下,为时已晚。殊不知,这种对语言习得规律的认知是错误的。德语的口语能力是一个长时间积累的过程,难以在短时间内有所突破。学生应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平时一点一滴的进行口语练习才能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
4、严重的“畏说心理”
在大学前养成的外语学习习惯,使得独立学院德语本科生普遍存在“畏说心理”。一方面基于发音不标准、语法、词汇掌握不充分等原因产生畏难情绪,害怕说错,从而造成越怕说错越不敢说的现象;另一方面基于“母语思维”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在说德语时都会先在脑子里把想要表达的意思组织成中文,然后翻译成德文,最后再说出口,这种表达方式会让学生产生不自信的心理,说德语的时候造成沟通滞后,无法及时且正确的和人交流,时间长了学生自身就没了自信,也就更不愿意用德语交流了。
三、德语口语能力提升方法
独立学院德语本科生提高学习德语口语的效率,提升自身德语口语表达能力,需要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下面舉例说明。
1、自我对话
由于缺少使用德语的语言环境,找一个德语语言伙伴也很困难,对于独立学院本科生来说,自我对话是提升自己德语水平的一种可行方法。学生可以自己设定一个语言场景,组织对话,自我练习。这听起来也许有些奇怪,但对于没有太多机会进行德语口语交流的本科生来说,自我对话可以锻炼学生自身的口语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不断的自我练习,提高自身的德语口语水平。
2、学会聆听、观察和模仿
德语和中文的语音语调、语法结构等相去甚远,提升德语的听说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聆听,尤其在对话进行中的互动听力能力(高淼、林敦来,2020)。无论课堂上教师说德语、同学之间交流德语还是听德文原声录音,学生都要仔细聆听,不放过每一次听德语的机会。只有在不断积累自己的德语听力水平,培养语感,口语水平才能提高。对于本科生来说,如果有机会和德国人交流,应在其说德语的时候注意观察他说话的方式和语音并尝试着去模仿,这是一种有效提高德语口语能力的方法。一开始会很困难,听不懂也不会说,但不要放弃,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口语表达方式会和德国人一样。对于没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德国人说话方式的学生来说,应该经常看一些德文原版的电影或电视,最好有字幕的,观察人物的说话方式,比如在特定场景下德国人是怎么说的并加以模仿,使之成为我们自己的东西,从而提高自己的德语口语能力。
3、正确认知语言能力的发展阶段
现阶段,全国独立学院德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基本采用外研社出版的《当代大学德语》1-4册。尽管《当代》的目录中,每课详细载有预期的交际目标,但在正文部分并没有相应给出口语能力的分级描述,每课结尾亦无本课交际目标的总结回溯。口语能力的培养重在产出式的课堂教学,学生应学会“说什么”,“什么时候说”,“怎么说”。与之相比,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GERS)编写的教材注重“行动与能力导向”,采用“能做”描述语(Kann-Beschreibungen, can-do descrisptor)对交际语言能力进行分层次、分技能、分等级描述(揭薇、金艳,2017),将口语学习进度梳理得十分清晰,令学习者有章可循。此外,欧框对交际能力的定义着眼于过程性能力(prozeduales Wissen),词汇、语法规则等构成的描述性能力(deklaratives Wissen)以及学习者个人性化能力(pers?nlichkeitsbezogene Kompetenz)(Europarat, 2001)由此引导学生科学地建构语言能力,提高语言使用中与他人的互动能力和交际策略,而不是简单地背诵单词,强记语法规则。学生要对欧洲语言标准有清楚的了解和认知,搞清语言能力是怎么发展的,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每一次机会参与口语练习。
4、注重持久性
生成语言学派的主流观点认为,人的大脑中存在与生俱来的语言官能(Language Faculty),儿童不需要去刻意学习语言,在自然环境中只要接触语言刺激,就能将该语言潜能激活,使儿童能够在短时间内习得一门语言(杨连瑞、常辉、尹洪山,2011)。而大部分本科生入学时接近成年,本科生与儿童建构语言能力的方式不同,亦无法发挥儿童习得语言的优势。因此,他们在入学初始就应明确,提升语言能力最直接的途径就是训练口语这项输出性技能。语言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持久的过程,初学德语的大一学生应每天练习听说,熟练掌握德语发音。在练习过程中确保把每个音素都读准,保证每个单词发音正确。根據笔者经验,初学者经常不自觉地在诸如“schlecht”等送气音“t”后增加尾音“e”,误读为“schlechte”。在领悟德语发音的基础上,每天进行听说练习,可以从跟读、听录音开始,勇于张口,由浅入深,持之以恒,为以后的口语交际打下良好基础。
四、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口语能力训练的缺失,是为我国25所独立学院乃至全国112所开设德语专业高校的薄弱环节。尽管交际法教学的兴起已历数十年,在口语能力培养方面,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考试测评等诸多层面仍存在较大漏洞。在学术界,有关中国学生习得德语的研究、著作十分匮乏。口语能力的不足,极大削弱了德语专业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前景并压缩了他们的职业发展空间。2018年,教育部推出《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工作手册》通行全国,为各类英语测试提供了统一规范的描述语,对指导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英语教学与测评提供了指导性框架。德语教学界应正视现状,自上而下地积极吸收英语教学的先进经验,采纳语言学、二语习得与语言测试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建立语料库,实施严谨、全面的科学实证论证,开发出适于中国国情的德语口语能力量表;同时自下而上地更新传统观念,在日常教学与口语测试中贯彻交际语言能力观的口语能力概念,系统调整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建构口语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明浩.重视语言学理论对德语测试的指导[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01).
[2]高淼、林敦来.国外口语测试中的互动能力研究[J].现代外语(双语刊),2020(01).
[3]揭薇、金艳.口语能力描述语的语体分析:基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研究[J].外语界,2017(02).
[4]金艳、揭薇.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口语量表”制定原则和方法[J].外语界,2017(02).
[5]杨连瑞、常辉、尹洪山.中介语发展的语言共性研究[J].外语研究,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