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秋兰
摘 要:在《角的度量》教学中,大家公认为是测量教学最难教、学生最难学的一部分内容。四年级学生对角的大小已有初步的体验,一部分学生已经对量角器有所了解,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几乎没有用量角器来测量角的体验,具体角的大小概念还没有形成,显得比较抽象。因此我们要把握好学情,抓住量角的本质——“单位小角的集合”,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角的计量单位;1度;量角器;思维空间
一、教学困惑与提出的问题
前不久我们数学组进行主题教研活动,在研讨《角的度量》中,存在这样的一些困惑:1.关于角的度量,大家公认为是测量教学最难教、学生最难学的一个内容,到底教学的难点在哪里呢?学生学習的难点又在哪儿呢?2.我们在教学时,提供各种各样的角给学生测量,学生感受到量角有什么用处吗?3.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让学生记住“0刻度线在左边看外圈,0刻度线在右边看内圈“二合一看”的方法,为什么还有部分学生还是不会量角呢?
这些困惑与问题引发了我们进一步分析教材。为了让学生学得扎实,我们认为要抓住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就是角的度量本质:单位小角的集合,把握教学重点:建立1°角的概念为突破口,以及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探讨以下的教学片段,来谈一谈我们采用的教学策略。
教学片段解析策略一:创设情境,揭发量角的本质。
1.揭示课题
谈话交流: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角的度量》,听说过度量吗?
肯定:角的度量就是角的测量。
2.反馈交流
谈话交流: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少不了测量,请看这些熟悉的测量画面。(课件出示测量操场的长、课桌的宽、文具盒的宽)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测量结果用什么计量单位表示?如果要测量操场的大小、课桌的面、文具盒面的大小,要用到什么计量单位?
3.明确角的单位,引出度量工具量角器
生活中我们有时候要测量角的大小,(课件出示剪刀、红领巾、汽车爬坡性能检测图),为了检测汽车爬坡性能好不好,需要测量什么?
生:角的大小。
师:测量角的大小,需要用什么计量单位呢?(板书:计量单位)
又要用什么测量工具呢?(板书:测量工具)
师:假如我们用尺子、正方形去测量(教师示范)?
生:不能测量出角的大小。
师:想象一下测量角的大小的工具长什么样,(教师出示3种计量角大小的小角)
让学生用自己通过小组活动测量出一个角的大小。
小结:测量的小角越小越精确。
从而引出角的单位:度,播放介绍1度的微视频。
师:用1度的角对比,猜一猜剪刀的夹角是多少度。
生:5度,8度,10度。
师再利用多媒体演示用1度去摆剪刀的夹角,正好摆了10个1度,这个角就是10度。
师:(出示红领巾的顶角120°),我们看一看红领巾的顶角,猜一猜这个角是多少度。
生:100度,120度等。
师:如果用这样的方法测量红领巾的顶角,会怎么样?
生:很麻烦。
师:用什么方法测量简便?
生:量角器。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应用于生活。为此本环节的教学不仅联系实际生活,既能激活旧知,又为引出量角器及角的单位作铺垫。
教学片段解析策略二:由1°窥视角的思维空间
二、建立1°角的概念
1.结合量角器理解并找出1°角
师:在量角器上找1°的角,指一指它的顶点,用手比划一下它的两条边。
生:与同桌说一说
2.多媒体演示,加深认识1°角
3.从1°角延伸到其他度角
师:量角器上的1°角在哪里?
学生共同寻找1°角,并指给同学们看。
4.播放——结合量角器的视频
(1)学生结合量角器理解并找出1°角,指一指它的顶点,用手比划一下它的两条边,学生结合量角器找1°的角就显得有空间感。(2)通过微视频来帮助学生在视觉上找到感觉之后,再让学生自己来找1°角,并建立1°角概念以后即使没有量角器也在脑海里形成深深的烙印。(3)学生可以从0刻度开始找1°角,这是对学生最基础的要求,还允许学生从中间或者从最外圈找1°角,发散学生思维。播放——结合量角器的视频帮助学生认识了1°,2°,5°直到180°的角,再从外圈起播放1°,2°,5°直到180°的角。
通过以上建立1°角的概念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量角器,还初步呈现了运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策略三:巧设练习,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空间
练习:判断下列角的度数是否正确。
设计这样的练习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及读数的方法,对新知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巩固,又进一步深化学生量角技能,达到发散学生思维空间的目的。
策略四:生活中角的运用,深化角的思维空间
(PPT出示国庆、足球视频图)国庆阅兵图,播放足球比赛的视频让学生体验到了生活当中处处有数学。
总的来说,我们团队在本节课研磨过程中,运用以上教学策略,圆满完成本节课教学目标。我在这次研讨过程中收获了在一节课里如何聚焦一个问题确定教学策略构思,使自己的专业素养进一步提升,同时也明白了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数学教学要沿着传承、创新、突破三大思路进行,也就是既要传承传统数学教学的精华,又要有所创新,从而突破教学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