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好的遇见
——纪念李吉林老师

2020-10-20 03:08江苏省南通市三里墩小学教师吴冬冬
未来教育家 2020年7期
关键词:洋槐范式李老师

江苏省南通市三里墩小学教师 吴冬冬

李老师已经离开我们快一年了。一年以来,每每走过李老师曾踏过的那一方方沃土,我总会触景生情,李老师那穿着暖色调连衣裙的身影时常浮现在眼前,李老师那一口亲切的南通话总萦绕在耳畔。她的音容笑貌是那样的真切,使我忽略了她的离去。

天晴的时候,我会在晚间绕着濠河快走一圈,以试图抗拒人到中年体形的逐渐扩张。濠河岸畔,宝隆大厦后面有一棵高大的洋槐,斜伸着探望着清清濠河,每当看到它,我就会想起李老师家小厨房边也长着这样一棵高大的洋槐。之所以对李老师家的洋槐印象深刻,那是2017年春节后,陈志萍副校长带我们德育处的老师向李老师汇报新学期工作计划,李老师激动地告诉我们她刚写完了一篇两万多字的文章,也即是后来在《教育研究》上发表的《中国式儿童情境学习范式的建构》,然后还兴致勃勃地带着我们深入她家的小院参观,从小厨房旁的简易楼梯登上屋顶看看。楼梯有些陡,但李老师登梯的步伐很矫健,把原来跟在后面的我竟落了好几个台阶。来到屋顶的平台,寺街尽收眼底,不远处几株银杏傲然挺立,远处光孝塔在时光的积淀中厚重不乏灵秀,虽然离地面只有三四米,却是一番在平地上不能预料的景致,难怪人常说登高才能见风景。李老师说,她在家时,很喜欢来到这里,春天看绿叶报春,夏天听鸟虫啁啾,秋天赏银杏洒金。眼下,虽是冬天,古朴宁静寺街我也喜欢得很。下楼梯时,没有扶手,我有些恐高,先是靠着小厨房的墙壁下楼,楼梯中段有一棵高大的树,自然又成为我的扶手,触摸着粗糙斑驳的树皮,抬头仰望,很是惊讶在这座小院,竟然生长着这样一棵体型巨大的树种,我好奇地问李老师这是什么树。李老师不无得意地告诉我们,这是洋槐,是她三十多年前亲手栽下的。三十多年,一株小苗长成了一棵大树,主干粗壮、修长挺拔,与周围的各式花草树木将简朴的小院点缀得生机盎然。我不禁将眼前的院落和画报上精致的中式庭院作对比,无疑,我更喜欢李老师家的院落,天然去雕饰、生机勃发,就像我们心中的李老师。

今年寒假,我终于逼着自己定下心来,完成了《情境体验:儿童学习数学的应然方式》一文的初稿。之所以说终于逼着自己,是因为拖了已近3年。那是2017年,从年后听李老师说完成了一篇大作正在修改,到《中国式儿童情境学习范式的建构》正式发表,我一直很好奇,苦于在学校阅览室没找到《教育研究》,一个周六在校园遇到研究所的小尹,遂向小尹要来了电子稿学习。没想,过了几天,到李老师办公室开会,李老师突然说:“吴冬冬,你很好学嘛!说说,你看了文章之后有什么意见?”我一愣,看到一旁小尹正在“坏坏”地笑,我明白了。但是那两万多字的文章,我又是个慢记性,没有准备哪能把自己阅读感受立刻汇报呢。我有点窘迫地跟李老师说:“您把情境学习的范式概括为‘择美构境,境美生情,以情启智,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儿童在境中学、思、行、冶。’写得真好!特别是当我看到您说的‘认知活动转变成一种体验’那句话,特别有感触,让我一下子把自己过去所做的课例研究都串联到一起,儿童学习数学,就应该通过情境体验的方式。”其实,“认知活动转变成一种体验”这句话只是李老师在论述“境美生情”时其中的一句,可是给我的冲击力是那样强大,引发了我强烈的共鸣。此后,我阅读了不少以体验为主题的文章和书籍,但总体感受是很多写作者对体验产生的源头——“情境”的设计和李老师所倡导和描述的情境相去甚远,往往有境无情,即便称得上境,但总觉得少了那份“美感”。所以,我想写一篇基于自己对情境理解的、以体验为主题的文章,但一直拖到年初疫情期间居家,才有充裕的时间静心阅读和思考。再次翻开李老师的著作,一段段文字读来甚是熟悉,李老师和她笔下描绘的人物、场景跃然眼前,阅读就成了一场情境之旅。

李吉林老师是一座富矿,她所构筑的情境教育理论是一座气势恢宏的教育大厦,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教育史诗,她所展现的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是我们的楷模,是照耀我们一生前进的灯塔。李老师给予我们的太多太多,我想有了李老师这盏明灯的指引,此生定不会偏离情境教育的方向,不会偏离教育的初心,而情境教育的初心正是为了千千万万儿童的成长。

2016年春节后到李老师家汇报新学期计划(左一为作者)

猜你喜欢
洋槐范式李老师
洋槐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该得奖的李老师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五月槐花香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宠物难伺候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春日的洋槐
洋槐花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