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与名师的情缘

2020-10-20 03:08刘堂江未来教育家杂志总编辑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
未来教育家 2020年7期
关键词:教育家吉林李老师

刘堂江/《未来教育家》杂志总编辑、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

2018年春深之时,李吉林老师来电话,说她正在做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将这些年发表在《人民教育》上的文章,辑为一本册子,并希望我写一个序。我立即推辞:“李老师好创意,但《人民教育》发表的李老师论文结集出版,还是由《人民教育》现任总编辑作序为好,本人就免了吧!”

转念一想,与李老师近40年交情,总有必要加以记录。于是我建议加这个“代跋”,李老师欣然应允。

这是一个媒体人与一位名师的深厚情缘——

1977年2月,我进入《人民教育》当编辑。在1980年第四期刊物上,我发现一篇题为《一年级口头作文初探》的文章,观念新颖、充满锐气;且文字优美,清新自然,给读者眼前一亮之感,作者署名为“江苏南通二师附小李吉林”。

从此,这个智慧的名字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挥之不去!

1987年,我开始承担《人民教育》四编室主任职责。在那印刷技术铅与火的年代,王选激光照排还未问世,我们已然决定将本刊一张全彩封面赋予李老师。尽管条件艰苦,手工制印的彩封效果依然出众:李老师亲和睿智,形象端庄,令人难忘!

1992年,《人民教育》举办“教师——美好的职业”散文征文,作为副总编辑,我分工负责此事。李老师热情地投来了一篇应征稿件——《如诗如画》,以真情实感抒发身为教师的自尊和自豪,令人赞叹!何况很多中学毕业生当时首选并不是师范院校,此文贴近读者,颇具说服力,责任编辑刘然甚为推崇,后来荣获此次征文一等奖。

不久李老师赴京参加教材工作座谈会,抽空与我和刘然等人喝茶聊天,大家都说她谦和近人,宛如邻家大姐一般。

1994年,金秋时节,我刚担任《人民教育》总编辑不久,李老师从参会途中跑到我们编辑部,看望大家。老总编辑朱世和、副总编辑翟福英、教学编辑室主任程淑华均在座,在掌声和笑声中,确定了一个重大的策划——《人民教育》将开设“李吉林教艺录”专栏。

课堂教学1

课堂教学2

此后数年,李老师尽心竭力为专栏撰写了多篇高质量文章,有些充满鲜活的生命力量,有些则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准。

进入21世纪,《李吉林文集》八卷即将付梓,我荣幸获邀为其中散文卷作序;回望当年,深感这里包含着李老师多少信任、多少期待……

《李吉林文集(卷八):我是播种者》序

“诗人李吉林”?看了这个命题,也许有人要与我商榷。

是的,“李吉林”这个名字,在中国基础教育界如雷贯耳。她是著名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她是首创“情境教育”的大师级人物,她是中国当代有影响的教育家。谁都知道,她不是作家,亦不是诗人。

我曾同李老师开过玩笑:“每次见到你,都是喜忧参半——杏坛多了一位名师,甚觉欣慰;文坛少了一位作家,深感遗憾。”

李老师“回敬”我的,不是语言,而是作品——刚刚捧读了她的洋洋洒洒三十多万字的文学自传, 她的一部散文集又即将付梓。当然,我还知道,她的若干篇散文曾在全国大报大刊上获得重奖。在事实面前,不得不承认,李吉林是我们教师队伍中的一位“大作家”。

至于“诗人”桂冠,那可是她“自诩”的。翻开她的作品,每每都与“诗”有关:“如诗如画”“情境教育的诗篇”“塑造孩子的心灵,简直是诗一般的工作”……在《是教师,也是诗人》一文中,她更是直抒胸臆:“诗人是令人敬慕的。其实,老师也在用心血写诗,而且写着人们最关注的明天的诗”,“啊,教师,也是诗人”,“精心地在块块纯洁、稚嫩的心田里,写着一首首小诗……”

你能不认同李吉林也是诗人么?只不过,她是一位特殊意义层面的“大诗人”。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散文集,就是诗人李吉林的心血力作,也是她诗化人生的写真! 读李吉林的散文,读到的是诗情,诗情澎湃——这是一位人民教师对人民教育事业的一往情深之情。

教师这个职业,在某些人看来,既艰苦又清贫;即使是讴歌它,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惨兮兮的。而在李吉林眼中,教师职业是“如诗如画”般美不可言,令人憧憬的境界。她说:“其实,当教师的乐趣是难以言喻的。当教师远比蜡烛永恒,照亮了别人,升华了自己;即便是比作春蚕,也绝不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而是丝虽尽,却身不死。蚕化作蛹,蛹变成蛾,蛾又孕育出蚕宝宝,无穷无尽……那真是如诗如画!——而且是长长的‘画卷’;是叙事、抒情融于一体的‘诗集’。”

为了这如诗如画的事业,她“在心里悄悄地,然而是十分坚定地说,当孩子的好老师”;为了这如诗如画的事业,她在小学里开始“读大学”,每天早晨五点半必定起床,跑步、冷水浴、读书、打球;晚上三小时读书、摘抄、备课;为了这如诗如画的事业,她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只身一人骑车去物色“观察点”,为的是让孩子们体验一回观察日出的喜悦;为了这如诗如画的事业,她似乎忘了自己是一个成年人,常常“用孩子的眼睛去看呀,揣摩着孩子的心理去想呀”,“要在花和月中寻找,寻找童年的眼睛”……

李吉林老师对于教育事业、教师职业的那种深情,如千尺浪花,激荡于胸间,常常不经意中便流露于笔端:“孩子们生机勃勃,不正像这初升的朝阳?!童年是属于孩子的,而教师的工作便是这样紧密地和祖国的明天连在一起。”我曾不止一次地想告诉人们:教师是清贫的,然而是最富有的;教师是辛劳的,却又是最幸福的;教师的职业往往是容易被人忽略的,但作为教师的社会价值,都是无与伦比的。教师用他们的智慧与心血,去摆脱人类的愚昧无知,让孩子成为创造未来世界的能工巧匠,豪迈地走向绚丽多彩的明天……请问,世界上还有什么职业比它更崇高呢?

读李吉林的散文,读到的是诗心,诗心独运——这是一位天才诗人的别具匠心之心。

李吉林,是教育艺术的代名词,是教育智慧的化身。她的教育教学活动,都闪耀着创造的灵性之光。

培养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思想,不是呆板干巴的说教,而是借助“中国乒乓健儿囊括七项世界冠军”的喜讯,创设一个“情境”,引导孩子们给乒乓球队的叔叔阿姨们写祝贺信,并亲手制作小礼物。“这样的活动会产生奇妙的效果,啊!我惊喜不已。这些普普通通的小花、羽毛、石子、蝴蝶,顷刻间在我的手中变得沉甸甸的了。我无法掂出它们的重量——其间渗透着孩子们的感情,那纯真而高尚的爱国之情。”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创造精神,李吉林又创设了一个“情境”。那是一个金色的秋天,她带着二年级的孩子去观察桂花。从“找桂花-看桂花-闻桂花-捡桂花”到启发孩子们“一起来编桂花姑娘的童话”,为孩子们构建一个“最佳的创造情境”,“孩子们身心俱适,一对对想象的翅膀扇动了”,“天上人间,多么宽阔的想象空间,观察、思维、想象的融合创造出一串串美丽动人的童话。他们静静地坐在草地上,久久不愿离去,他们渲染其中,体验着创造的快乐”。

李吉林老师的课堂——图画再现情境

李吉林老师指导学生观察

教孩子们“想象性作文”,就让他们“乘着童话般的小船航行”,帮他们“扯起那奇异的风帆”;组织孩子们进行语言训练,就让他们伴随着“春姑娘的脚步”,“向春天走去”。“他们不用那样苦恼地去完成老师的习题”,“我和孩子们都不觉得在上课,我们是那样自由自在地徜徉在春的怀抱里” …… “诗心”是富有魅力的。听李吉林老师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当李吉林老师的学生,是人生的一大幸运。

读李吉林的散文,读到的是诗意,诗意盎然—— 这是一位才情兼俱的作家笔下的诗情画意之意。李吉林不是一名专业作家,但她是一名极为优秀的语文教师,她具有深厚的写作功底。

如果要评价李吉林散文的特点,那就是一个字——美!首先是意境美,情境教育大师创设的散文意境,都是人在画中,美不胜收——或现实世界,或童话境界;或与春姑娘牵手,或和秋姑姑对话。其次是语言美,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那富于个性的诗化的语言,如珍珠滑落玉盘,字字珠玑——或娓娓道来,如春风拂面;或意味深长,似雨打芭蕉。还有就是人性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具有美的心灵,其作品所表现的是冰清玉洁的童真、善良和爱心——或为小鸟重回蓝天,泪盈双眼;或送桂花姑娘飞向月宫,清风保驾……

李吉林老师是一位杰出诗人,愿普天之下的老师都成为李吉林那样的诗人!

那年深秋某日,竟能浮生偷得半日闲,特地陪同李吉林老师到香山赏红叶。李老师兴致颇高,立于红叶丛中留影,面色妍丽而凝重;一位人民教育家步入炉火纯青境界的形象,至今难忘。

我作为一个媒体人,与李老师结下的深厚情缘,随着时空的推移转换,也将进入至臻至美的阶段。

《李吉林文集》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著名教育家、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先生在讲话中指出:“李吉林老师是素质教育一面鲜艳的旗帜!”我听了怦然心动,带着记者冯永亮就跑回单位做新闻去了(本来我作为中国教育报刊社常务副社长、《中国教师报》总编辑是要在会上发言的)。第二天,《中国教师报》头版头条以通栏大标题报道《李吉林——素质教育的一面鲜艳旗帜!》发表了李老师的核心讲话《28年趟出一条小路》,同时配发了我和冯永亮合写的编辑手札:《呼唤千万个李吉林脱颖而出》。

李老师后来经常提起这件事,当然,是我们的荣幸。

2008年11月,“李吉林情境教育国际论坛”在南通举办,李老师亲自提前给我打电话,邀请我去参会并发言。

临行前,我开了个通宵,洋洋洒洒写好了发言稿。可是到会场一看,来了那么多世界各地的专家,美国的、欧洲的、日本的、韩国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还有港澳台地区的……大家都对中国的情境教育发展表示高度认同和充分肯定,我想我就别占用宝贵的时间了,让专家们多说点。我递上不发言的小条,李老师回了两个字:“遗憾!”

本刊2012年第9期

本刊2019年第6期

本刊2015年第4期

本刊2016年第3期

但是我不吐不快,当晚写就了一篇评论员文章:《为中国教育家走向世界喝彩!》另外,这一期的《中国教师报》头版头条通栏报道,是记者康丽写的《回应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国声音——李吉林“情境教育”国际论坛侧记》,再配上我的评论,还真够有气势的。李老师自然又是一番鼓励。

为中国教育家走向世界喝彩

2018年11月23日,李吉林“情境教育”国际论坛隆重举行,这是我国教育界的一大盛事。标志着中国教育家从此走向世界,意义非凡,可喜可贺!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教授指出:“长期以来,我们只介绍宣传外国的教育家,把他们的学说拿来推广引用,总说没有出现我们自己的教育家。今天我们终于看到了我们自己的土生土长的教育家,看到了她的教育思想体系。”李吉林的情境教育,是我国原创的、成熟的教育学派;李吉林的教育思想,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教育思想体系。李吉林引起国际教育同行的关注,并融入世界教育发展潮流,这对于中国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件扬眉吐气的事情;对于中国基础教育来说,也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李吉林“情境教育”国际论坛的成功举办,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辉煌成就的体现。首先,李吉林的情境教育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破土而出、茁壮成长的。没有改革开放的宽松环境,李吉林就很难开展情境教育的实验,并一步一步取得成功。其次,只有开放了的中国,中国教育家才有可能走向世界。倘若闭关锁国、与世隔绝,何谈国际论坛呢?

中国本土教育家举办个人教育思想国际研讨活动,李吉林开了风气之先,值得大书特书。这不仅仅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教育家英姿勃发的形象,展示了中国教育思想发展进步的鲜活成果,更重要的是,搭建了一个国际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倾听外来的声音,评价、切磋、碰撞,擦出新的火花,产生新的灵感,不断地丰富、完善自我。中国教育家成长,太需要国际视野了。我们需要把握世界教育发展最新的资讯,最前沿的理念,最顶级的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教育家应当有充分的自信,勇敢地走向世界。

我们提倡中国教育家走向世界,并不是盲目地号召要刮一股风,都来开一个国际研讨会。个人教育思想国际研讨会,不是说开就开,也不是谁都可以开的。要有国际高水平的理论和实践的成果,而这些成果可不是一蹴而就的。李吉林是积30年之苦功,才逐渐形成情境教育这个独树一帜的教育学派的。切忌浮躁心理,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着一句空”的精神,要像李吉林那样潜心教书育人,顽强探索创新,盯住一个人生目标,咬定青山不放松,实现远大的教育理想,使自己成为一个能在国际上产生影响的教育家。

中国教育家走向世界,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的要求。应当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崇尚教育家的良好风尚。要努力营造有利于教育家成长的绿色生态环境。要积极创设各种方式、各种通道,让真正有实力的教育家走向世界。

李吉林是一面鲜艳的旗帜,希望有更多的走向世界的中国教育家涌现!

退休后,我到中国教育学会担任常务副会长、《未来教育家》创刊总编辑。教育家群起,是时代梦想;教育家办学,是时代命题。

《未来教育家》创刊号主打栏目“新中国教育家成长典范”报道的第一位重磅人物,就是李吉林老师,特邀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叶水涛先生撰写报告文学《李吉林:她像竞走运动员一样前行》。

2013年岁尾,“情境教育35年成果展示会”在南通召开,这次李老师将我揪住:“这回没有外国专家,有的是时间,你一定得讲话!”于是我从教育家成长角度,在会上作了题为《李吉林:八大成长基因》的发言。

李吉林:八大成长基因

在我近40年教育新闻的职业生涯中,总共到过五次南通,每一次都是为李吉林老师而来。第一次是1996年10月,前来参加“全国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学术研讨会”;第二次是2002年6月,前来策划《李吉林传》的编撰;第三次是2008年11月,前来参加“李吉林情境教育国际论坛”;第四次是2012年7月,前来参加“李吉林情境教育实验学校揭牌仪式”;第五次就是2013年的圣诞节,前来参加“情境教育35年成果展示会”。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李吉林老师太有魅力了,让人不能不为她而来!

李吉林是一个教育传奇,李吉林是素质教育一面鲜艳的旗帜,李吉林是当之无愧的新中国教育家成长典范!

她从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成长为一位走向世界的著名教育家;她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课程”,直到今天的“情境学习”,创建了一个完美的情境教育理论体系,形成了一个独树一帜的教育学派;她35年改革创新的成就,被中外专家誉为“蕴涵东方文化智慧的课程范式,回应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国声音”!

纵观李吉林老师的成长轨迹,探寻李吉林老师的成长奥秘,研究中国教育家的成长规律,是一个重要课题。在“教育家群起是时代梦想,教育家办学是时代命题”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当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根据专家研究和我本人的观察,李吉林老师至少具备“八大教育家成长基因”。

1.草根底色

李吉林自幼家境贫寒,孤儿寡母相依为命,是她童年的核心记忆。没有鲜花,没有掌声,与小公主的美梦无缘。她儿时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在草长莺飞的春天,挎个小篮子,拿把小铲子,和小伙伴们一道去挖野菜。她如同野地里的一棵小草,小草是她心中的“图腾”——不惧卑微,不计平凡,一遇春风就要顽强地破土而出!这就是小草的性格,也是李吉林的生命底色。

2.职业认同

在李吉林眼中,教师职业“如诗如画”,没有清苦,没有倦怠,只有美好和快乐!一辈子当小学教师,是选择,是本分,更是生命自觉。小学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且是生命托付的事业。对教师身份的发自内心的认同,必然产生教师成长的无穷的内驱力。终身坚守,乐此不疲。哲人云:“一个人一辈子围着一件事情转,最后全世界都会围着她转。”这不正是给她量身定制的评价么?

3.挚爱儿童

李吉林说:“我常常像儿童一样,睁大眼睛看着这多彩的世界,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去体验……”这是一种爱儿童而忘我的境界。正因为有这样真挚、深沉、持久的爱,她才能“永久与儿童处在同一个界面,儿童的爱,一定是她的最爱;儿童学习的不适、身心发展的限制,一定是她最大的心忧。她总是从心里掩不住地喷射和流淌出对儿童的喜爱、理解、设身处地和尊重之情”;她才能“心无旁骛、无止境地探索儿童成长的奥秘,因而谙熟现代儿童学习之道,能与现代儿童心心相印,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儿童教育家。”——朱小蔓教授的点评一语中的。

4.勇于创新

李吉林属于那种“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打从18岁登上讲台的那一天起,她就怀着一颗火热的心,“当老师就要当好老师,当孩子们喜欢的老师”,刻苦钻研教材,大胆创新教学方法,20岁就在江苏崭露头角。1978年,她由于不堪忍受呆板、单调、封闭的传统课堂,勇敢地开始了“情境教学实验”,从此一发不可收,改革创新之路大踏步地走了35年,至今仍在英气勃发地前行。

5.百折不挠

李吉林坚持情境教育改革,并非一帆风顺。一路走来,沟沟坎坎,在所难免。遇到过怀疑,遇到过刁难,甚至遇到过“一考砸锅,全盘皆输”的险境。她坚韧搏击,顽强探索。可以说,永不言败的气概,是她克难制胜的法宝。

6.思考写作

李吉林曾经说过:“我不断反思,反思让我产生顿悟。作为情境教育的探索者,必须把自己实践中的感受,进行系统的理论概括和提升,这是一个艰苦的历程。”在《未来教育家》创刊号《李吉林:她像竞走运动员一样前行》一文中,特约记者叶水涛先生是这样描述的:“她不断地给自己出题目,逼着自己往深处思考。在辛苦实践的日子里,她总是抽时间把实践、思考所得及时记录下来,通过写作把凌乱浅表的认识条理化、清晰化、深刻化。”善于思考,勤于写作,是李吉林成功的秘诀之一。

7.学界互动

李吉林具有非凡的亲和力。在三十余年构建情境教育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她与国内学术界一直保持着积极的、顺畅的互动”。诸多专业领域的众多学者都乐意与她合作,她也乐意将自己的实验与作品当作学者们研究的对象。这种与学界的良性互动,使她的学术之“井”越挖越深。正如朱小蔓教授指出:“谦恭却自信,内敛却开放的个人品格,也是她成功的重要条件。”

8.文化滋养

李吉林曾潜心研究过《文心雕龙》等古代文论,“意境说”是点燃“情境教学”最初灵感的火种;她也很好地借鉴了欧美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因此,专家评论:“李吉林教育思想是一种融会贯通的文化,不仅具有中国本土意义,也具有国际性、世界性的意义和价值。”

李吉林老师的成长规律启示我们:教师是最具教育家潜质的群体。衷心祝愿李吉林老师童心永驻,辉煌永驻!

衷心祝愿新一代的李吉林从南通、从“苏派教育家”的沃土里、从全国教育家成长的绿色生态中生出来!

事后,《未来教育家》做了一个大型专题策划:《春天,情境教育生机勃发》。李老师每念及此事,总是笑逐颜开。

2016年的芳菲四月,中国教育学会在南通举行“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李吉林情境教育”研修推广大会。李老师还是揪住我不放:“你是研修推广中心主任,你不讲谁讲?”我也觉得上次“八大成长基因”言犹未尽,遂以“李吉林成长五点启示”为题,再次发言。

李吉林成长五点启示

情境教育是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李吉林老师是国宝级的教育家,同时,李老师也是绝对接地气的。她就在校园里,就在孩子们中间,她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师。一名普通小学教师成长为一名中国本土的并且率先走向世界的著名教育家,奥秘何在?我们研修推广情境教育这项国家级成果,不仅要学习推广情境教育本身的先进理念、成熟经验和实操方法,也要学习弘扬李吉林老师教育家的情怀、境界和智慧,还要学习研究李吉林老师专业成长的成功经验、方法途径和基本规律。

作者与李吉林老师

1.“情怀”启示:以教育家情怀育人

要成为教育家,特别是要成为大教育家,非有相应的情怀不可。“情”是崇高的感情,“怀”是宽广的胸怀,两者融合就是情怀。李吉林老师有一句名言:“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在她六十余年教师职业生涯中,始终都是这样践行的。登上三尺讲台的第一天,她就在心中立下誓言:“既是小学老师就要教好学生,这是我的本分。”她开展“情境教学”探索的动因,就是为了儿童的发展。当时封闭的课堂,对儿童的灵性、求知欲、向上性是扼杀和摧残的,她想方设法要将孩子从封闭的传统教育的捆绑中解脱出来。她把儿童作为自己的挚爱和心灵寄托。对于神圣的教育,她认为必须虔诚相待,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为了正在成长中的、活生生的人。不仅为儿童明天的发展,还要为他们当下的童年获得最初的人生幸福。这种庄严的使命感召唤着李吉林老师,驱动着她披荆斩棘、探索前行。为了儿童的发展,是李老师的终身追求,也是她教育理念的核心,她把人生的黄金岁月悉数交给了儿童,全身心地沉浸在情境教育的实验与研究中。正如著名教育家、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先生所说:“我敬重她热爱儿童,热爱学生,忠诚于国家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为了教好学生,她总是与孩子们打成一片,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为教育好每个学生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为儿童享有快乐童年和不泯童心,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选择教师职业就是选择崇高,其崇高建立于对每一颗稚嫩生命花蕾的呵护与关爱,对每一份生命尊严和质量的扶持,顺应儿童天性,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守教育人的良知,绝不在教育生活中掺杂半点功利与私念,这就是以教育家情怀育人,这就是李吉林老师能成为著名教育家的根本原因。

2.“学力”启示:精益多师成一家

李吉林老师具有非凡的学习力,乐于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学无止境是她鲜明的个性特征。李吉林老师的学历并不高,中师毕业即从事小学教师工作,但她说“我的大学在小学”。她这样描述自己的学习生活:“我们一线教师理论匮乏,是短处。是短处就得补!为了情境教育,我早就开始‘啃’理论了,我读到的第一本理论书籍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我连夜贪婪地读。那时,借书、抄书、买书、记笔记、做卡片是经常的功课,比做学生时还要用功。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论、美学的书我都尽量找来读,西方教育名家的论述也不放过。但我并不求全,但求化为己有、学以致用,这颇有点实用主义的味道。例如‘场论’我没少学,使我懂得人为优化的情境就是一个‘心理场’。为了‘补短’,我向书本学习,向专家学习。”

情境教育最初的启发来自外语教学中的情景教学,情境教育的理论灵感来自《文心雕龙》的“意境说”。她甚至从脑科学中寻找到了情境教育的部分科学依据。李吉林老师简直是一个学习狂人,当然,她也是一个学习智者。正如著名教育家、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先生对她的评价:她五十年来勤于学习、勤于钻研,她向中外教育大师学,向其他学科的专家学、向同行学、向学生学,精益多师,终于自成一家。

3.“沃土”启示:植根实践沃土

中国教育家成长的必由之路就是深深根植于教育改革实践的沃土。李吉林老师开始情境教学实验,就是因为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了问题——课堂上没有形象、没有情感、没有生气。她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到大自然宽厚的怀抱中去,开放的语文教学让孩子写出了一篇篇颇有灵性的日记。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新格局,让她顺其自然地创造了观察情境说话、观察情境作文、想象性作文等崭新的儿童习作范式。她真切地体会到,创新就是寻求解决教育现实问题的路径。从情境作文到情境阅读,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体系的整体建构,李吉林老师都脚踏实地,立足于教育改革实践,同时又能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去探索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道路。著名教育家陶西平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家都是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经受次次失败与挫折,最终寻找到解决一个或者多个问题的途径,从而引导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这不正好印证了李吉林老师的成功经历和成长规律吗?

4.“周边”启示:借力周边学科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李老师是一位善于借风借力的智者,在情境教育的实践探索中,她深感就语文想语文,束缚在学科里思考走不出新路。由此,她想到美学、艺术,并找到美学的书刊来读。跨学科的思考,借鉴边缘学科,拓宽了她创新的思路。教育学、美学、哲学都是相近的,而文学和艺术更是相通的。这种相近、相通的周边学科帮助她跳出本学科,打开思路、找到灵感。

综合学习美学的心得和对艺术的理解,李吉林老师找到了新思路:利用艺术让语文教学美起来,并提出了“运用情境教学,培养儿童审美能力”的课题。她是这样具体操作的:先用图画再现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将简笔画、剪贴画以及实物与图画共同组合画面,课堂就生动多了。至于无法用图画再现的课文又怎么办呢?她又想到了音乐,音乐往往比图画更丰富、更强烈。音乐像文学一样,也有自己丰富的语言,鲜明的形象,广远的意境,儿童很容易从音乐的旋律、节奏的感知中产生情感体验,激起相似的联想和想象。

5.“感悟”启示:感悟提升理论概括

李吉林老师说:“我深感在创新中,作为实际工作者贵在一个‘悟’字。”“感悟”是李吉林老师学术品质的又一个显著特征。在谈到如何以感悟提升理论概括时,她如数家珍:“我习惯反思,反思又产生顿悟,由此进行概括、提升,就有了自己的主张和思想。我从‘意境说’中概括出‘真’‘情’‘思’‘美’ 四大特点。‘意境说’的阐述引起我极大的共鸣。时间久了,体验深了,真没想到感悟会帮助我提升理论概括。让我构建了情境课程的操作体系,提出‘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五条操作要义,从而推动情境课程日益走向大众化。”早在20 世纪80年代初,概括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要素时,李老师就提出“以思维为重点,着眼创造性”。这些理论概括在很大程度上便是受到“意境说”的启示、感悟而生成的。“暗示导入”“情感驱动”“角色转换”“心理场整合”四大原理,也是李老师从20多年的一个一个教学案例中去粗取精、从感性到理性、从个别到一般,寻找事物的相似点抽象、概括出来的。整个情境教育的理论体系也都是她感悟概括出来的。李吉林老师的感悟是高层次的,而高层次的感悟与自身的心境和心力有直接关系,对儿童的超常挚爱,对教师职业的高度认同,决心要走出一条中国教育自己的路子的高远志向,正是李吉林老师心境和心力的坚强支撑。

不过,李老师也有放过我的时候。2017年尾,中国情境教育儿童学习范式国际研讨会暨李吉林儿童情境学习专著(英文版)首发式在南通隆重启幕。事前李老师和颜悦色地对我说:“这回不让你太辛苦了,健康要紧,就请你当主持人吧!”

于是我主持了整整半天会议,烘云托月,将一位位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请上了讲坛。高潮自然还是李老师作主题报告,有整理出来的即席主持词为证。

大会主持词(节选)

李吉林老师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成果,她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个传奇。李老师在漫长的探索之路上,究竟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她今天又将为我们展示什么样的研究成果?那就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尊敬的、亲爱的李吉林老师做主题报告《中国情境教育儿童学习范式的构建》,大家欢迎。

……

感谢李吉林老师的精彩报告,李老师的报告全面地、深刻地诠释了中国教育家精神。什么是中国教育家精神?专家认为,教育家精神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有定力、有创造、肯担当。“有定力”就是教育家要有信念,有对事业的热爱,有对祖国的忠诚,有自己的见解和追求。李老师在小学工作了整整60年,进行情境教育实验整整39年,300多万字情境教育的记录,凝聚了她对教育事业的虔诚和心血。

她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出于对儿童深深的师爱,正如她说:“为了儿童的学习,儿童的健康成长,便是我探究的始终不渝的核心课题。”“有创造”就是教育家要勇于创新,教育家应当成为教育规律的探索者,教育改革的实践者,教育创新的试水人。

李老师创造性地运用民族文化经典,构建中国情境教育儿童学习范式,既有学术价值,也有操作策略,真正探索出了儿童学习的奥秘,找到了儿童教育的规律。“有担当”就是教育家要敢于担当,担当就是高度的责任感,认真负责,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

李老师从发现弊端开始,寻求教育现实问题的答案。不是遇到问题绕着走,而是迎难而上解决问题,让儿童能够快乐高效地学习。

李老师身上的这种教育家的担当精神何其可贵!衷心祝福在新时代、新征程的春风里,李吉林情境教育能够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飘飘悠悠,在全中国、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

近40度春秋寒暑,媒体人与名师的情缘历久弥新。这情缘,是相重相惜,心有灵犀。

我一直坦言:“我是李老师的一个不合格的学生!”而李老师总是谦虚地说:“你有才情、有智慧,是你引领我们的呀!”

我在创办新刊或是做重大编辑策划时,总是情不自禁地打电话向李老师请教;而李老师每次承接重要著述任务或有得意之作,也会与我商量、分享,这在我们之间已相沿成习,常常电话一聊个把小时,相谈甚欢、酣畅淋漓。

这情缘,是相辅相成,美不胜收!

从媒体人的角度,正确导向,服务为本。为教育而鼓,为教师而歌;为教师说话,让教师说话, 说教师的话;点燃教师教育家成长梦想,助推校长教育家办学前行,这些都是我们的神圣使命和不辞天职。

从名师的角度,传播的力量让教育光荣绽放。媒体是载体,传播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前沿的教育理念;媒体是平台,交流切磋教育改革的新鲜经验和实用方法。

智慧的教师都会将媒体视为一家,悉心呵护。李老师无论是对《人民教育》,还是我后来主持创办的《中国教师报》和《未来教育家》,都是真情投入,热忱支持。

情义无价,地久天长! 是为跋。

2018年7月4日落笔于北京西单

李吉林六十余年就在这所小学工作,和孩子们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指导学生观察

补记:

《跋》落笔了,“情缘”还在继续。

2018 年的夏天,对于我来说是个“苦夏”,消化系统出了问题,腹泻了几个月,久治不愈,元气大损。李老师电话中听说后,着急忙慌地说:“我有个偏方,鲜百合蒸水吃效果很好的。你不要去买,要静养。我告诉保姆买好了给你快递过去。”果然在第三天下午,我就收到了一箱鲜百合。遵照李老师的嘱咐,放在冰箱里冷藏好,每天蒸水吃。吃到剩下最后两个,我实在舍不得吃了,就用保鲜膜包裹严实,放在冰箱里保存起来。

10 月下旬,李老师来电话,询问我身体恢复情况并告诉我,40 年情境教育创新之路展示交流活动,11 月13 日,在南通举行,《催开教育智慧的花蕾——<人民教育>发表李吉林论文专辑》等三本新书也将在活动期间发布。李老师说:“我真想你来,但这次坚决不让你来,你的身体需要调养,健康要紧!下次有机会再请你来。”其实我也真想去,但的确体力不支,也就遵命行事了。谁知这一“闪念”铸成大错,李吉林情境教育的历次全国性学术活动,我从来没有缺席过,而这次李老师精心策划的最后一个活动,我却没到场,遗憾终身!

2019 年元旦,我给李老师打电话祝贺新年,李老师说:“新年一大早接到你的电话蛮高兴的。”我们交流了进一步做好情境教育研修推广工作的想法,并互相祝福,互道珍重,这是我最后一次听到李老师的声音。

春末夏初,江苏一位专家友人电话告诉我,李吉林老师不幸罹患癌症,病情不希望公开,不希望探视。尤如晴天霹雳一般,我倍感惶恐,度日如年,好不容易熬到端午节,总算找到一个问候的“由头”。当时,我心如注铅,却假装什么都不知道,“轻松自若”地向病中的李老师致以祝福:“尊敬的、亲爱的李老师:今天是端午佳节,祝您和家人安康吉祥!还是元月一日与您通了电话,已经半年没听到您亲切的、美妙的声音了,万分想念!近日遇见续梅主任,她也很想念您!刘堂江顿首。”

45 分钟后,她的助手丁玲老师发来了回复:“刘社长,李老师听了您的短信,她很感动,她说也非常想念您和续梅主任。前几天李老师还在电视里看到续梅主任的,很想念她,还说要把白兰花送给她。”

这是我最后一次与李老师的情感交流。

7月18日下午3:30,我在济南高铁站刚坐上来接我的汽车,江苏专家友人突然发来一条微信:“向您报告,敬爱的李吉林老师下午3:08永远离开了我们,祝长大的儿童一路走好。”我只觉得心里一紧,眼前一黑,呼吸困难,不能动弹。接我的两位负责人发觉不对劲儿,急忙问:“刘会长身体不舒服吗?”我轻轻摇了摇头。大约缓了三分钟后,我把李老师驾鹤西行的消息告诉他们,他们都感到震惊、沉痛、惋惜。我把巨大的悲痛憋在心里,强忍着吃晚饭;第二天上午强忍着大会发言,下午回京;第三天上午强忍着在另一个会上作主要发言。这些都是事先安排好的日程,无法更改。李老师的告别仪式就在第三天(20 日) 10:00举行,我没能到南通去送李老师最后一程,成了永远的愧疚。

20 日晚上,我给李老师的先生刘老师打电话,想安慰一下他老人家,但家里电话一直没人接听。

10月10日,第六届未来教育家成长论坛在长春举行,我发完言来到大堂。《未来教育家》执行总编辑吴盈盈给我介绍两位与会代表。说:“这是李吉林老师的弟子代表丁伟老师和丁玲老师。”我紧握着二位丁老师的手,脑子里的第一反应:“这是李老师身边的人,这就是我的亲人,以后再也见不到李老师了!”顿觉肝心圮裂,泪水像开了闸门的洪水一样奔涌而出,怎么也控制不住……

2020 年端午节,我和续梅主任在微信中谈到去年的今天李老师给我们最后的关爱,心如刀剜,泪目潸然。

今年的教师节,南通将举行李吉林老师逝世一周年纪念活动。我们中国教育学会《未来教育家》编辑部和南通市教育局、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南通大学情境教育研究院合作,策划了一个重磅纪念专题:《夏日,情境教育夏花绽放》(与 2015 年的专题报道《春天,情境教育生机勃发》相呼应)。

衷心祝愿情境教育的种子,在中国教育的四面八方,乃至全世界教育的土壤落地生根!

2020 年 7 月 21 日落笔于京西大成

猜你喜欢
教育家吉林李老师
该得奖的李老师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吉林卷
吉林卷
著名数学教育家熊斌荣获Erdos奖
宠物难伺候
当代著名教育家冯恩洪获聘光明教育家书院副院长
教育家
郭泰:行走在大地上的教育家
李老师的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