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糖不代表健康 无糖饮料不能肆无忌惮地喝
最近,无糖气泡水很出风头,电视里、电梯里,广告不断,超市里、商店里卖得也很火。很多人问,这种饮料是不是真的不含糖?尤其一些宣称既无蔗糖又无热量的,是否代表可以放开喝?
确实,无糖气泡水中不含任何添加糖,比如白砂糖、麦芽糖等,其甜甜的味道来自于糖精、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等甜味剂。甜味剂几乎没有热量,放一点点就很甜,从这个角度来说,选择无糖饮料的确能够降低日常糖和能量的摄入量。而且甜味剂在投入市场使用之前需要经过严格的检验,确保合理用量范围内不会对人体产生毒害作用,比如致癌、致畸形等。但这并不代表无糖饮料就可以放开喝。这是因为无糖饮料也有甜味,如果频繁、大量喝的话,这些甜甜的味道会让嗜甜的人群从味觉、神经和心理层面都产生依赖。而且许多无糖饮料的甜味很强,这就导致长期喝的人需要同等强度的甜味才能感到满意,弱甜味对他们来说是不够的,比如新鲜水果的甜味;不甜的食物就更不受青睐了,比如新鲜蔬菜。所以经常喝含甜味剂饮料的人,很可能会用这些饮料替代新鲜、营养的食物应该占据的位置,膳食质量持续走低,对那些真正用糖去调味的食物的渴望也会有增无减,吃到了才能满足。这样一来,能量摄入依旧会超标,仍然会面临增重、增肥的风险。已经有很多大型研究证实: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青少年,甜味剂的使用都与体重增加、腰围增加、血压增加、空腹血糖值增加等指标相关。因此,偶尔想喝点饮料时,可以考虑选无糖的,但摄入频率一定要低,可1-2周甚至一个月喝一次;摄入量也一定要少,每次最多喝一瓶。
77款产品70款被检出致癌物丙烯酰胺油炸、烘烤、香脆食物真没那么健康
香港消委会近期公布了一项食品检测结果:77款香脆零食样本中,有70款含丙烯酰胺。丙烯酰胺是一种致癌物,它的出现让很多消费者担心不已。
食物中的丙烯酰胺主要来源于美拉德反应,简单来说就是,含有还原糖(葡萄糖、果糖等)和天冬酰胺(一种氨基酸)的食物,在120℃以上的高温烹调下很容易发生反应,释放出丙烯酰胺。所以,在炸薯条、薯片、咖啡、饼干、烤面包等油炸、烘烤、香脆食物中检测出丙烯酰胺是不可避免的。
丙烯酰胺是小分子物质,进入消化道之后能被吸收进入循环系统,然后迅速运输到各处组织中,包括穿越胎盘传递给胎儿,以及进入母乳中。丙烯酰胺在体内能够被代谢掉,代谢产物具有遗传毒性和致癌性。不过,在动物实验中,能够影响生理指标的最小剂量是每天每公斤体重几百微克。迄今为止,流行病学调查并没有发现食品中丙烯酰胺增加了患癌或者其他疾病的风险,世卫组织等权威机构认为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设定“安全摄入量”。他们的结论是:“丙烯酰胺可能成为公共卫生问题”,食品行业应该尽量减少它在食品中的出现。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曾经测定过多种食物中的丙烯酰胺含量。结果显示,即使同一种食物中,含量相差也比较大。一般而言,加工时间越长、温度越高,丙烯酰胺的含量就越高。各种烘烤煎炸的土豆食品是“重灾区”,每公斤中一般含有几百微克,也有低到几十微克,或者高到一千多微克的。面粉制作的食物中也不低,比如有的麦片中达到了五六百微克,而个别饼干样品中甚至超过了1500微克。咖啡和烘烤的面包中,一般在两三百微克的范围。
总之,含有丙烯酰胺的食物实在很多,我们无法一一避免。根据目前的科学证据,我们没必要为之惊慌。食物多样化、均衡营养、减少高温煎炸烘烤类食物的摄入,本身也是更加健康的饮食方式。
馒头在冰箱里放3天会产生黄曲霉素?只要不发霉长毛就没问题
馒头是日常生活的必备主食之一,随着方便食品的流行,很多家庭不再现蒸馒头,而是选择购买做好的馒头放冰箱储存。近期,网络有传言称馒头在冰箱内存放超过3天后會产生黄曲霉素,对此,专家表示,冰箱温度太低,不用担心产生黄曲霉毒素,只要馒头没发霉长毛,食用时高温蒸透即可。
公开资料显示,黄曲霉素也称黄曲霉毒素,是一种致癌性很强的毒素, 主要污染粮油及其制品,其他植物性与动物性食品也能被污染。1993年,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天然存在的致癌物,是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
对于网传馒头在冰箱里放3天会产生黄曲霉素的说法,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表示,冰箱温度太低,不太可能产生黄曲霉毒素,不用担心。购买的馒头在冰箱冷藏期间只要没长毛、没发霉,食用时高温蒸透,就不会有什么食品安全问题。
生活中,不少家庭喜欢一次性购买几天的馒头放冰箱里储存,方便随时食用。馒头在冰箱里到底能存放多久呢?美国食品技术协会高级会员、科学松鼠会成员、科普作家云无心表示,馒头的存放时长取决于操作过程的卫生程度。如果蒸好的馒头马上用洁净的容器装好封好,放进冰箱,冷藏几天还是可以吃的,不过,口感和味道是否好吃是另一个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