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芮
摘要:网络暴力行为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结合社会工作的介入路径,并在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分析网络暴力行为问题的成因,研究发现,网络暴力行为的产生包括有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的原因,并试针对各个分析层次系统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网络暴力;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工作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浪潮席卷而来下,在享受便利快捷的甜头时,势必会产生不良后果。网络暴力行为不同于传统肉体上的伤害,而是造成的身心健康摧残,对网络环境的搅浑,甚至是影响到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据了解,我国大概百分之三十的网民曾遭受过网络上的暴力行为,可见网络暴力十分普遍。网络暴力的不断膨胀,已经成为社会无法规避的风险,网民的这种舆论表达行为严重的干扰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秩序,遏制网络暴力行为是当前刻不容缓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1]
目前国内外学者也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了不同层面的相关研究,本文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分析网络暴力行为产生的因素,以微观、中观、宏观不同层次进行分析,结合社會工作路径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不断地探索。这将可以突破当前对网络暴力的一些认识,在新的理论视角下有利于进一步研究网络暴力。
2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网络暴力成因
2.1 微观层面
2.1.1认知及控制能力不足
如今,社会对于网络暴力的概念不明确,网络暴力行为主体也对其网络暴力没有明确的认知,从而会有可能自己使用了网络暴力而不自知的情况存在。在网络环境中个体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影响,在情绪感染后,非理性充斥着大脑,变得冲动亢奋。[1]当非理性因素情绪占据了主导地位,部分网民可能就会不恰当地宣泄表达情绪,做出一些过激行为而导致网络暴力的发生。
2.1.2群体心理作祟
网络暴力作为一种社会群体化行为带有明显的群体心理特征,在互联网的背景之下,通过传播媒介而集合的具有共同价值观和行为方式。[3]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中,所作所为就不会承担责任,处于群体中他们会感到一种充分的力量“群体即正以”。同时,一种“法不责众”的心理的普遍存在,认为没法对参与人数众多的事件进行处理、理清责任,处于群体中的个体责任感不强烈,往往在网络上就会表现出语言粗俗狂妄的行为。
2.2中观层面
2.2.1现实人际交往减少
现实生活中缺少面对面的交流,人际关系冷漠。大众更倾向于在平台、论坛进行交流,展示自我个性,在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信息,网民发表的自我言论也会获得不少网民的追随和支持,在大众都倾向于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时,任何事件都会引起巨大的舆论风波,这样也会进一步激化网络暴力的产生。[4]
2.2.2血缘关系的疏远
在生态系统理论中,家庭因素在此行为的产生上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紧张快节奏的社会环境,承担压力重大,同时人们在工作学习中占用大量时间和精力,与家人之间交流机会减少,没能形成良性互动。由此可能产生一些心理压力,可能会导致一些迷失自我的行为而进一步导致网络暴力的产生。
2.3宏观层面
2.3.1法律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到位
目前网络暴力的惩治政策和措施明显不足,现存的法律法规在实施和操作上都没有一定的效力。制度的不完善,使得网络暴力的行为主体能够规避责任的重要原因,行为主体既能够达到伤害别人的目的同时又能逃脱法律追究的责任。同时,在网民基数不断增加的现状下,这给监管带来了难度,同时网民对话语表达权掌握越来也大,但相关监管力度却不够,在这种随意无监管的状态下给网络暴力行为提供了机会。
2.3.2网络环境的特殊性
网络发展趋势的无秩序性也催生了网络暴力行为,在网络环境中发生的暴力行为很大程度上的原因是由于网络所具有的匿名性和低门槛准入性。基于网络的匿名性,个体可能会表现出现实生活中截然相反的行为,依靠匿名性,不必为自己的行为买单。低门槛的网络环境必然存在的现象是网民素质不高,发表言论的成本低,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暴力行为滋生似乎也是不足为奇。
2.3.3媒体平台等的商业化追求
在高唱宣扬民主自由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兴起,增加表达言论的自由权利。但是部分网络新媒体平台为了吸引热度、博眼球,可能就会发表看似标新立异的观点,也会引起部分网民的追随。同时,网民在网络上对某些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可能会牵涉些敏感性的话题,也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媒体利用,成为他们有利可图的“亮点”。为了博得关注度,发布了带有敏感性、个人隐私等话题,网民的加入推动着事件的不断发酵。
3 系统介入网络暴力的相应策略建议
3.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综合能力
从微观系统层面来看,主要针对对象是网民自身的情况,在个体对象上首先就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不能盲目跟风从众,学会理性思考,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加强对大众的思想教育,规范个体网络行为,此外进行网络暴力的普法活动,增强法律意识,清楚认识到网络暴力的危害,而不是无头脑的跟风行为,建立形成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3.2形成良好沟通,促进情感表达
家庭、社区以及群体环境在网络暴力的形成上也有一定因素。合理利用中观系统可以有效地预防网络暴力行为的出现,因此充分发挥好家庭、社区的作用,通过良性互动缓解压力情绪,预防网络暴力的产生。在面对紧张的社会环境压力下,个体有倾述的对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心理上的不满。
3.3建立相关法律体系,严格把控监管
在法律条例中需要对网络暴力行为有明确的界定,指出哪些行为语言就已经构成了网络暴力的事实,同时行为主体和相关人员在这类事件中的责任难辞其咎,行为主体划清责任,承担起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加大惩罚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类似网络暴力事件的再次发生,同时也让大众产生敬畏心理。最后,出台相应的媒体行为规范监督制度,对媒体平台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及时制止,实行强有力的约束,把网络暴力发生的机会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武琪荣.网络暴力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9.
[2]陈选华,寇杰,高翩.精神分析视角下的社会网络暴力行为主体分析[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9.(04).73-78.
[3] 王天楠,谢鹏.网络暴力发展趋势分析及治理路径[c],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9,14(09),917-923.
[4] 毕东磊.关于网络暴力问题及其治理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