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慢性乙肝的不良反应观察与干预

2020-10-13 09:41洪阳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25期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干预不良反应

洪阳

【摘要】 目的 对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不良反应及干预方法进行探讨。方法 60例CHB患者, 均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进行治疗, 观察治疗过程中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对出现的不良反应及症状进行有效干预, 分析干预效果。结果 患者治疗过程中, 流感样症状发生率最高, 为65%, 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肌痛、四肢无力等;消化道症状、血液系统损害、皮肤黏膜病变发生率相对较高, 分别为30.0%、26.7%、21.7%;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生率最低, 为3.3%。在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中, 1例因甲状腺功能低下停止治疗, 1例抑郁状态加重停止治疗;对其余患者不良反应给予对症干预后, 症状均得到有效控制, 未对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持续性造成影响。结论 在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CHB患者过程中, 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及症状及时进行干预, 可防止症状蔓延, 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 重组人干扰素;慢性乙型肝炎;不良反应;干预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5.059

CHB是指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6个月, 肝脏出现纤维化或发生不同程度的炎症坏死的一种疾病。据世卫组织报道, 全球约有2.57亿HBV感染者, 全球每年约有88.7万人死于HBV感染;我国的HBV感染者约有7000万人, 其中CHB患者约为2000~3000万人[1]。HBV持续感染易导致肝硬化或肝癌的发生, 及时有效的治疗是保护HBV感染者生命安全的首要任务。近年来, 临床应用干扰素治疗CHB较普遍, 它对亚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纤维化的治疗效果较显著, 但在应用过程中, 患者会出现如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造血系统异常及流感症状及皮肤黏膜病变表现[2], 以上症状均为应用干扰素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这些反应的出现会降低患者的用药信心。所以, 当患者出现以上不良反应时, 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 以保证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不受影响。本文通过对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CHB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跟踪观察与干预, 得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本院收治的60例CHB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38例, 女22例;年龄最大37岁, 最小18岁, 平均年龄(27.12±5.19)岁;患者经临床诊断, 结果均与CHB的诊断标准相符合。

1. 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深圳科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进行抗病毒治疗。使用剂量及方法:皮下注射, 首次用药为睡前皮下注射20 μg, 次日睡前皮下注射40 μg, 第3天睡前皮下注射60 μg, 第4天起为隔日睡前皮下注射60 μg/次, 治疗时限为1年, 对于院内注射的患者, 应指派专人对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密切观察记录, 对于院外注射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跟踪随访, 及时了解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并进行有效干预。

患者使用干扰素治疗前进行心电图、血常规及肝功能、三碘甲状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促甲状腺激素(TSH)等检查, 在使用干扰素初期(第1个月), 血常规检测为1次/周, 若无异常则延至1次/个月, TSH每3个月复查1次。治疗过程中如患者有发热症状, 应每天进行体温2次监测, 直至患者体温恢复正常3 d后停止。用药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及造血系统、消化系统变化及流感症状及皮肤黏膜病变表现, 直至治疗结束。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分析不良反应干预效果。

2 结果

患者治疗过程中, 流感样症状发生率最高, 为65%, 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肌痛、四肢无力等;消化道症状、血液系统损害、皮肤黏膜病变发生率相对较高, 分别为30.0%、26.7%、21.7%;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生率最低, 为3.3%。见表1。在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中, 1例因甲狀腺功能低下停止治疗, 1例抑郁状态加重停止治疗;对其余患者不良反应给予对症干预后, 症状均得到有效控制, 未对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持续性造成影响。

3 讨论

干扰素是一类糖蛋白, 可有效抑制病毒在细胞内增殖, 调节人体免疫功能, 抗肿瘤。由于干扰素主要作用靶位点是HBV-DNA, 因此, 干扰素已做为临床对于乙型肝炎患者治疗的首选药物, 干扰素不仅可以抑制HBV-DNA的复制, 减少新的HBV-DNA进入共价闭环DNA(cccDNA)库, 同时, 干扰素对病毒蛋白的表达还具有抑制作用, 即HBV-DNA及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阴转。

在本研究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中, 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时有发生, 常见的为流感样症状及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外周血细胞下降)及皮肤黏膜病变, 但多为一过性, 可逆, 少数患者较严重停止用药。具体干预措施分析如下。

3. 1 流感样症状 使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CHB患者中, 流感样症状(发热、肌痛、头痛、体乏无力)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 尤以发热症状最常见;患者多为用药后72 min内发生, 发热温度为38~39℃左右, 在患者的耐受范围内, 不需处理, 随着用药时间延长可自行缓解, 但仍嘱患者多喝水, 好好休息。若患者出现高热并伴关节肌肉疼痛, 应首先检查是否是患者自身免疫性发热, 若不是, 可用解热镇痛药帮助缓解。为减轻流感症状给患者带来的不适感, 每次注射干扰素后应嘱患者即可休息[3]。

3. 2 消化道症状 常见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体重下降等症状。应嘱患者多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 饮食休息应规律, 对于呕吐腹泻患者应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 严重者行止吐、止泻治疗[4]。

3. 3 外周血象异常 多为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现象, 均为一过性, 可逆;但要及时检测外周血细胞的变化, 若血小板≤50×109/L、白细胞胞≤1.5×109/L、中性粒细胞≤0.75×109/L时应对当干扰素剂量的使用剂量进行调整, 并加用升血小板及升白细胞药物进行调节;若血小板≤30×109/L、中性粒细胞≤0.5×109/L、白细胞≤1.0×109/L时, 干扰素治疗暂停。

3. 4 皮肤黏膜病变 使用干扰素治疗的CHB患者中, 部分患者会出现皮肤瘙痒, 皮疹及注射部位皮肤不适等现象, 有的患者会诱发银屑病, 发生上述不良反应时, 应叮嘱患者使用温和的护肤品, 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并及时更换注射部位, 以缓解上诉症状[5]。同时, 少部过分患者在注射干扰素期间会出现脱发现象, 均为暂时性药物反应, 应及时向患者说明情况, 以免影响患者的治疗情绪。

3. 5 精神神经系统损害 使用干扰素过程中, 有些患者会出现焦虑、失眠、抑郁、烦躁等神经系统症状。对于有精神病史及精神病家族史的乙肝患者应尽量避免应用干扰素治疗;同时, 对于精神神经系统反应症状较严重的患者, 应给予药物治疗并停止使用干扰素[6]。

3. 6 甲状腺功能异常 本研究60例患者中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仅为2例, 1例症状轻微不影响继续用药, 另1例因甲状腺功能持续减退停止使用干扰素治疗。

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治疗过程中, 流感样症状发生率最高, 为65%, 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肌痛、四肢无力等;消化道症状、血液系统损害、皮肤黏膜病变发生率相对较高, 分别为30.0%、26.7%、21.7%;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生率最低, 为3.3%。在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中, 1例因甲状腺功能低下停止治疗, 1例抑郁状态加重停止治疗。对其余患者不良反应给予对症干预后, 症状均得到有效控制, 未对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持续性造成影响。

综上所述, 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CHB过程中, 应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密切观察跟踪, 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药物引起的负面影响, 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梁冬梅, 肖海波, 孟玉华, 等. 乙肝患者不同时间点初次注射干擾素的不良反应及护理满意度比较.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 20(5):532-534.

[2] 胡秀英. 护理干预在慢性乙肝患者使用干扰素抗毒治疗的影响. 工企医刊, 2013, 26(1):18-19.

[3] 赵志. 慢性乙肝病人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及护理要点.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34(10):1556-1557.

[4] 梁光平. 重视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保健作用.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 34(5):222-224.

[5] 林秀滨. 乙肝患者行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分析. 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21):83-85.

[6] 董艳, 周文亮, 陈小妮, 等. 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慢性乙肝的不良反应观察与干预.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16(8):49-50.

[收稿日期:2020-03-19]

猜你喜欢
慢性乙型肝炎干预不良反应
慢性乙型肝炎进展为肝硬化患者常见易患因素分析
两种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积极想象在音乐治疗中的运用研究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