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式提问” 让语文课更过瘾

2020-10-12 21:02黄海涌
新智慧·下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思维活动提问语文教学

黄海涌

【摘 要】本文借鉴影视创作中“剧情反转”的手段,倡导一种促使学生思维转向或发散、课堂教学节奏变化或加速的提问方式——“反转式提问”,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和“过瘾”感。

【关键词】语文教学;提问;思维活动

影视创作中有一种手段叫“剧情反转”,是指创作者有意识地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到某处,让观众误以为能预判到后面的剧情,使之放松警惕,随后剧情却往反方向或其他方向疾走,从而形成极大的心理落差,让观众产生“过瘾”之感。这种“过瘾”之感,或者说体验、精神、思维的满足感,也是语文教学的追求目标之一。课程标准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等理念,就是要给学生松绑,提供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条件,多角度多层次地满足学生的“过瘾”感。

语文课的“过瘾”感,可以借助提问来实现。教师在遵守提问设计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原则之外,还要预估学生思维陷入凝滞、定势的时机,借用“反转”的技巧提问,创造独特体验、逆向思考、多元解读的条件,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就能使学生“挣脱”思维的固定轨道,饱尝另辟蹊径的“过瘾”感。这种促使学生思维转向或发散的提问方式,笔者称之为“反转式提问”。下面笔者将从日常教学出发,谈谈激活思维,有效设计“反转式提问”的一些方法。

一、利用疑惑设计“反转式提问”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利用“反转式提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有疑处解疑、去无疑处寻疑。

例如,在《安恩和奶牛》的教学中,学生明白了“孤单”的表层含义,即弄懂安恩老婆婆关心爱护奶牛的意思之后,请学生合上书本,描写奶牛在安恩关怀下应有的反应。然后,打开课文,对比原文“那头奶牛依偎在她的身边,头蹭着她的肘部,神情厌烦,腿脚僵硬地站在那里,翕动着嘴唇不断地反刍”的描写,提问:文中奶牛的反应和我们写的一致吗?为什么不一致?这个“反转”意味很浓的提问,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维从“关心动物”的轨道上推出去,怀疑起安恩的自我陈述,从而关注安恩复杂的心理需求。又如教授《囚绿记》时,在学生全然接受作者“爱绿”的情感之后,提出问题:“囚绿”算不算 “爱绿”?引导学生自我怀疑,甄别、探究“爱”的成色。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利用疑惑进行“反转式提问”,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转向中变得异常活跃,课堂教学进程也随之加速,仿佛经历一场激烈的战斗,学生在发现疑问和解决疑问的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

二、利用矛盾设计“反转式提问”

有人开玩笑说世间最恐怖的场景,是在落满雪的熙熙攘攘的街道上,看不到一个脚印。人类天生向往“合理性”,对矛盾现象充满探求的欲望。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教师的及时提问和适当点拨能促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

例如,在教授《台阶》时,学生很容易归纳出“父亲”身上勤劳、憨厚、朴实、节俭、坚韧、好强等优秀品质。在他们脑海中,“父亲”形象是无可指摘、不可质疑的。在学生思维停滞或者只在一个方向滑行的时刻,教师提出问题:一個成功的父亲(农民),为何是“尴尬”的、“不自在”的、“烦躁”的?学生的思维不得不从赞美、歌颂的轨道上跳出去,去探寻矛盾现象的合理性解释,从而意识到传统农民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的守旧落后的一面。又如在《老王》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了“我”和“老王”互帮互助的温情关系之后,提问:为什么“老王”临死前送来香油和鸡蛋,“我”的反应却如此冷漠残忍呢?这个提问把学生的思维舒适区彻底“破坏”了,学生的思考因此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有学生认为“我”之前的温情不是真诚的,是居高临下的;有学生认为从后文的“愧怍”来看,“我”的举动是无心之失;也有学生感觉到了“我”的恐惧,认识到时代洪流中身不由己的小人物的悲苦和隐痛。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利用矛盾设计“反转式提问”,能把学生的思维从静止状态激活,迫使他们多角度思考,使得为解决问题而做的探索变得更主动、更紧张、更积极、更富创造力。

三、利用想象设计“反转式提问”

课程标准强调:“尤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课堂提问可以借助想象,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孔乙己》的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理解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以及等级制度下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然后提问:假如孔乙己幸运地中举了,请合理想象咸亨酒店中酒客们的反应。酒客们的反应在学生的想象中姿态万千:有阿谀奉承的,有惭愧尴尬的,有恐惧害怕的,也有以预言家自居自吹自擂的。体现了“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的理念。又如教授《我的叔叔于勒》,在当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提出问题:有没有想过于勒叔叔的贫穷落魄只是一种表演?假如真是表演,面对菲利普一家的冷漠,他会想些什么呢?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在他们自由的想象里,法国人于勒既是自怨自艾的林黛玉,也是痛彻心扉的屈原大夫,悲天悯人的杜甫,甚至是看破红尘的得道高僧。利用想象设计“反转式提问”,鼓励学生不拘泥于常规答案,大胆猜想,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看法,使学生活力四射,获得大量开放的、多元的、不确定的、有价值的生成信息。

四、利用角色代入设计“反转式提问”

前美国教育部长特雷尔·贝尔曾经说过,“关于教育,有三件重要的事必须牢记,第一是动机,第二是动机,第三还是动机。”这里的“动机”,主要是指学习兴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利用提问引导学生扮演某个角色代入文本,忧其所忧,乐其所乐,是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好办法。

例如,《木兰诗》的教学到了尾声,教师提问:文中木兰功成名就之后,选择退隐归家,如果你是木兰,你会怎么选择?理由是什么?学生的回答远比预想的更丰富、深刻。有学生就认为她会选择在“尚书郎”的位置上坐下去,理由是女孩子也有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和实现自我的自由。这样的回答大大超越了文本,已经涉及到了女权主义和自我实现的主题。又如教授《范进中举》时,教师提问:如果你是范进,你认为多年的等待值不值?学生把范进进学的艰苦与自己的学习经历联系起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唇枪舌剑的争辩中,封建科举制度诱人与罪恶的两张面孔现出了原形。利用角色代入设计“反转式提问”,能帮助学生迅速“入戏”,在关注自我的同时贴近文中人物,体现阅读感受的独特性。

五、结语

语言构建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纬度。核心素养有效“落地”,有赖于教师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探索和实践。优质的“反转式提问”,可以成为调节课堂教学节奏的变速箱和加速器,成为颠覆习惯思维的燃料棒。“反转式提问”,可以使学生在思维狂飙突进的同时,充分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和“过瘾”感。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孙惠清.语文阅读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现代语文,2013(12).

[3]康靖.开启创新思维之门的金钥匙——谈语文阅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J].贵州教育,2012(21).

[4]曾凡开.浅谈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提问式”教学[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4(06).

[5]杨中菊.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3(02).

猜你喜欢
思维活动提问语文教学
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深度备课略论
扬琴演奏的心理境界与思维活动研究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