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2020-10-12 14:12董焕廷
神州·下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能力培养阅读教学方法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本文从质疑标题、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对文章矛盾的质疑、在标点符号处质疑以及对文章结构的质疑等方面摆事实讲道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能力培养;学生质疑;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当今教育的重要任务。古人云:“学贵有疑”、“學而不思则罔”,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益,十分关键的一点就是在语文课堂上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笔者从事语文教学二十余年,立足课堂教学培养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对此进行了长期的探究与实践。现将我的做法和体会与同行略作切磋。

一、质疑文章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全文的线索。探讨文题对题目进行质疑,一个好的题目可以吸引读者的眼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对于学生的阅读更为重要。俗话说:“题好文一半”。题目可以展示文章的中心所在,它是文章的灵魂,可以帮助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一篇文章,让学生阅读后引导学生讨论课题,文章题目有什么特点?独特之处何在?这样,让学生开动脑筋,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研究题目与文意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例如《废墟的召唤》从“召唤”入手,引导归纳:作者将废墟人格化,赋予它动态、形象可感。长此以往,学生的提问能力也会得到发展和提高。

二、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

古人写诗人非常注重锤炼语言称之为“炼字”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所以好的语言经得起推敲。引导学生质疑字句,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根据学生个人生活经历,体会作者的写作主旨,更好的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写作水平。词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其色彩也分褒、中、贬三种感情色彩。对字词的质疑不能局限于对字词表面意思的理解,将“词句”置于全文的意境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为什么必须是这个“词”,而不是相近的那个词,作者怎样选择了这样的句式和修辞,有何匠心从而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在精读课文时,对于重点段落,教师要发动学生对关键词句进行质疑,特别是那些与中心思想紧密相关的词句。如教《小珊迪》,可强调学生读课文最后一句话“谁读了这个故事都不能不被小珊迪那美好的品质所感动”。有学生可能会问“小珊迪为什么这样做,她是怎样的人呢?”这个问题成为贯穿了文章的整篇线索,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为学习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质疑词句的含义探讨语言的奥妙,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情感和主题。反过来,在理解作品主题的情境下再去揣摩词句,真的是融会贯通了。

三、对文章的矛盾进行质疑

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依靠的是语感--作者故意创设的一些技巧,铺垫、错综的表述,以增加感知的难度。因为欣赏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美感,感知中,愉悦就随之而生。所以,在文章在看似矛盾,表达感情复杂的地方,设疑启发,则更能提高阅读能力。有些文章会设置一些貌似矛盾的地方,实则情感的扭结统一。这些地方常常是理解文章的一个突破口。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并质疑,可以帮助学生领会作者的匠心。《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看看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角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为什么老班长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而我的心情沉重极了?让学生们细细推敲老班长的“笑意”和我“心情沉重极了”之间的矛盾性,从矛盾之中感悟,原来这一切其实并不矛盾,而是文章点睛之笔,含义深刻之处。就这样,当学生读懂了一个个矛盾之后,文章自然就理解了也学会了质疑的技巧。

四、在标点符号处质疑

一篇文章标点虽小,干系甚重。有时表达作者复杂深切的情感非特殊的标点不可,文字则属赘余。探究、质疑文章的标点之妙,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巧妙使用标点符号,可以提携人物情感,深化作品主体。因此,我在教学中不管引导大家读书或写作,除我要求大家领会文章的立意,理解布局谋篇,品读词句外,还特别重视标点符号的运用,标点符号用的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抓标点符号质疑,有利于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雷雨》里,鲁侍萍看到自己的两个儿子打起来了,又不便跟大儿子想认时,说:“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仔细研究这句话里的标点,方能理解侍萍复杂的心情,除了标点还有什么能表达她悲痛欲绝的伤心呢?质疑标点直击主题,让学生明白原来标点符号在文中妙趣横生。

五、对文章的结构提出质疑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句至理名言就是文章的布局谋篇匠心独运。其构思的妙处可以使一个平庸的材料或故事精巧别致,一波三折。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结构质疑,对学生的写作大有帮助。有些文章的结构看着很随意,有些素材看似多余与题意无关实则作者别具匠心,在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对文章结构展开讨论,有些段落可否删掉,不删是否累赘呢?请大家讨论。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我引导学生从文章的结构上质疑,学生则提问:“课文重点写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为什么开头要写雨中的杨梅树?是不是画蛇添足?”通过讨论学生会明白,杨梅果的形状好看,味道鲜美颜色鲜艳,是与杨梅树的生长茂盛分不开的,而杨梅树生长茂盛,又是和春天的雨水充沛分不开的。看来作者的安排是别具匠心的。而学生也在这样的质疑中对自己写作时文章结构有更清晰的认识。

除此之外还可以从课文的时代背景、文章的修辞方法、写作手法、对人物的行为、文章的内容、表达的方式、段落分行等方面进行质疑,通过不断地实践训练让学生能自己学会提出问题学会质疑,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唯有质疑,才能主动参与,才有创新。

作者简介:董焕廷(1975-)男,汉族,河南叶县人,本科,叶县中等专业学校,中专讲师,语文老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猜你喜欢
能力培养阅读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