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娟
【摘 要】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内容的重要阶段,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意识,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创新意识,是当代教育领域对学生、教师提出的全新要求。它在数学课程中的体现,则表现为“一题多思、一题多解”,学生通过采用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过程,最终将数学中的问题解决掉。本文对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和方法,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策略探究
在数学学科中,教学内容总是抽象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和内容时,无法通过直观的方式对其概念进行学习,因此,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数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属于数学能力中的一种。学生通过对已学内容或是对实际事物,进行联想、分析、概括,最终实现掌握全新知识和感悟的一种能力。创新能力,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内容的深思,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还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字知识的灵活运用,帮助学生更好的解决遇到的问题。
一、积极引导启发,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授小学数学时,由于学生认知能力较差,往往会出现“一言堂”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中按照自己设计的课堂内容进行教授,学生则在课堂下面负责听讲即可。虽然学生在表面上,看似学会该节课堂的内容,其实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引导,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中。
因此,教师在教授数学课程时,可以通过设立问题的形式,通过和学生之间的问答,提高学生在课堂中参与度和积极性。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以前学习过的内容进行回忆,让新内容和旧知识产生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新知识,达到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例如,教师在教授六年级数学《圆》这节内容时,为了提高學生对于圆周的掌握,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圆:“大家,谁能告诉老师,这个什么图形,之前学习的知识能不能用上?”,学生回答:“圆,这是一个圆形,和它有关的还有椭圆形”,教师:“对这是一个圆,但是和椭圆形没有关系,大家相信我们还学习过哪些图形?”,学生回答:“长方形,和长方形有关的有面积、周长”,教师:“回答的非常正确,我们这节就来学习圆的周长”。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引导启发学生从旧知识中,寻找新的知识,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鼓励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思维
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探索学习的过程。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到全新的知识内容后,需要借助自身的理解,对所学的知识内容通过大脑进行二次加工后,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同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仅通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习数学知识,想要提高数学核心素养水平,显然是比较紧张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和内容,让学生有效利用课余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打好基础。
例如,教师在教授《圆的认识》时,可以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的圆的特性:“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圆的内容,大家回家后可以用画直线的方法,找到图形中心,对比一下圆和其他图形区别在哪里”。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方法,同样可以调动课后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对圆和其他图形进行比较以后,发现经过原因的每条直线的长度都是相同,加深了学生对于接下来关于《圆的认识》课程的学习和理解。
三、培养发散思维,激发创新意识
发散思维,也被成为求异思维。它是指在学习数学或是在解题过程中,通过不同角度、方法、层次对同一个问题或是内容,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的思考和解答。发散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被老师当作解说案例或是问题讲解的一种常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还可以拓宽学生解题思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
例如,学生在学习《混合运算》后,教师出题:已知小明有3支铅笔,小红有4支铅笔,小蓝有2支铅笔,小圆有5支铅笔,后来小明和小蓝在原有基础上购买2倍的铅笔,请问一共有多少根铅笔。学生在看到题中给出的条件和内容后,发现可以将3×2+4+2×2+5=19得出结果,同样5+4+(2+3)×2=19、(5+4)+2×2+3×2=19也可以得出结果。通过一题多解,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横向发展,提高学生对同一知识的运用和理解。
四、结束语
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创新和改革,教学事业同样离不开创新。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发展,数学创新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教师需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大胆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意识,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顾惠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13):155
[2]杨才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学周刊,2019,389(05):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