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社区居民公共精神培育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对策

2020-10-12 14:25田爱华卢磊磊
乡村科技 2020年24期
关键词:培育路径

田爱华 卢磊磊

[摘 要] 当前,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在制度供给、物质投入、技术层面等都有了一定成果的前提下,注重对社区居民公共精神的培育势在必行,有助于实现社区公共精神重塑。本文从新型农村社区居民公共精神的内涵出发,分析新型农村社区居民公共精神培育面临的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困境的路径。

[关键词] 新型农村社区;居民公共精神;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 D4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24-51-2

1 新型农村社区居民公共精神的内涵

公共精神是人们从更为广阔的视角看待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表现为人们对于公共事务、公共利益和社会事业等的关注与关心。其反映在社区治理中,就是对社区公共精神的重塑,可以使社区治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于公共精神的内涵,国外学者罗伯特·帕特南指出公共精神就是共同体中的公民对公共事务积极参与,以及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政治平等,同时公共精神包含民主、平等、自由、法治、秩序和公共利益等众多基本的价值命题[1]。我国学者认为公共精神是指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公共利益、公共生活所体现出来的关心、关怀及积极参与[2]。

综合国内外关于公共精神的研究,可以把公共精神归纳为2种学理思路。第1种认为公共精神本质上指的是一种国家和政治精神,更是社会成员对身处在公共生活中的准则、规范、制度的普遍认同,而反映在客观行动中就是遵从和执行这些准则、规范和制度,这是从政治学角度来解讀;第2种认为公共精神简言之就是通常所说的社会公德,即社会成员对参与公共事务的态度以及在此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方式,这是从伦理精神层面进行的分析。此外,公共精神应包含以下3个要素:首先,参与主体应是有权利和责任意识的公民,而不是一般普通个人;其次,其参与过程应是平等开放的;最后,其参与的价值取向是个体维护公共利益的价值或精神取向。社区公共精神还包含平等、包容、友善、参与和分享5个方面的内容。

综上,社区公共精神可概括为社会成员对社区公共事务、公共利益的关怀以及积极参与。

2 新型农村社区居民公共精神培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尽管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中居民的参与意识逐渐提高,在参与公共事务过程中理性逐渐增强,但是农村社区治理中公共精神缺失的现象仍十分普遍,有可能会阻碍新型农村社区发展。

2.1 居民社区认同感缺乏,社区公共事务参与性不高

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程度与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息息相关。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越高,意味着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越高。在传统农业发展阶段和集体化时代,人们对村庄的认同感相对较强,因此会积极维护社区利益并积极参与村庄治理。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社会结构的演变,农民实现了经营方式的变革,由原来的集体化社员到自主个体,个体意识逐渐增强,原有的社会认知不再适用,而新的社会认知又比较模糊,对社区认同感相对不强,责任意识及归属感还没有建立起来,大多数情况下,居民可能只考虑个人利益,对社区公共事务缺乏热情和精力,对社区公共利益的维护相对缺乏。其具体表现为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持冷漠态度,认为与自己无关。结合笔者对河南省开封市马头集社区的实际调研,当访问社区居民“社区治理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无关”这种说法时,97位受访者中有53位居民认为社区治理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无关,占总人数的54.6%。这说明社区居民对自己的角色认知不够清晰,没有意识到参与社区治理是自己的责任,而且反映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不强,仅仅把社区治理当成是政府和社区干部的事,持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

2.2 社区人际关系出现信任危机

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人们的自主意识明显增强,居民在处理农村社会关系中最先考虑的是自己的权益和权利,长此以往,忽视了彼此间的信任合作,同时“善分不善合”的现象开始出现。个人主义价值观和居民信任合作意识的冲突导致了社区人际关系信任危机,具体表现有社区干部和群众之间不信任、居民之间关系冷漠、居民邻里之间互助度不强、邻里交流不够等。正如吴理财所言“逆差序演变的路径”也就是信任的程度由外围向内核递减[3]。信任危机产生造成了居民间的交流变少,人际关系冷淡,一旦触及居民的利益,可能会引发居民间的矛盾冲突,“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现象因此出现,这对社区共同体意识培育有着极大的影响。

2.3 社区公共互动空间不足

社区多样化的公共互动空间有利于居民之间的交流互动,增加对社区的归属感。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公共生活空间萎缩现象仍十分普遍,主要表现为大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在社区的基本都是老年人及幼童,致使如社区运动会、社区联欢晚会等形式多样的公共活动无法正常运行。加之当今网络发达,人们多半选择在家看电视、玩手机等来丰富业余生活,而不是像在网络、电视普及之前人们聚集在一起看电视或者看表演等。此外,目前农村公共活动形式仍相对单一,不够丰富,以广场舞为主,以社区文化为载体的社区活动仍有待加强,如唱歌或者戏曲大赛、关爱孤寡老人等公益性活动仍比较匮乏,不足以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其中。长此以往,多数人不愿意出门参与公共活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少了,公共活动参与概率随之降低。公共活动的减少致使公共空间随之减少,居民私人空间扩大了,相互之间的交流变少了,影响了社区公共精神的培育。

3 新型农村社区居民公共精神培育路径

社区精神的发展要求社区居民要超越个人的功利主义状态,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构建人与人和谐共处的关系。因此,培育社区居民的公共精神对实现社区善治有一定的助推作用。

3.1 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培育居民的公共意识

居民对社区有着强烈的认同和喜爱的感情,才会自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社区公共精神培育的逻辑起点是居民对社区的认同,只有通过认同,才能使居民产生对社区的归属感,进而才会自愿参与社区事务。例如,美国公众普遍具有较强的公共精神,所以他们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很高,对于本村、本镇、本市、本州的任何公共事务就像对待自己的事情一样关心热情[4]。公共精神的培育是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最重要的是居民对社区强烈的认同感,把社区看作是一个大家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在这一过程中居民的公共精神逐渐培养起来。具体来说,一方面,要经常开展公共活动,如象棋大赛、诗歌大赛、猜灯谜等,逐渐打破邻里之间冷漠的局面,增加居民之间的友好互动,进而培养居民社区是一个“大家庭”的意识;另一方面,要充分使公民认识到个人利益和社区集体利益是分不开的,并且明白维护好社区的集体利益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利益。例如,以社区环境治理、社区居民宠物粪便清理、宠物狂犬疫苗注射等涉及公共利益的事情为契机,吸引所有社区居民并使其参与其中,在参与过程中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进而培育居民的公共精神。

3.2 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

社群主义者戴维·米勒认为社群的认同主要指文化认同,也就是说以社区精神为核心的社会文化对于社区居民凝聚力、认同感的培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当前农村社区文化活动仍相对单一、匮乏,社区文化体系建设仍需加强。因此,社区公共精神的培育主要以文化作为载体,可以采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增加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具体来说,首先,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要以居民喜欢的方式进行,进而吸引居民参与其中,如开展书画展览、运动赛、音乐节、广场舞等趣味活动。最重要的是,将能展现社区的特色、精神风貌、人際关系等内容融入社区活动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社区居民的互帮互助、平等和睦、邻里关怀的社区精神。其次,畅通参与渠道。英国政治学家认为唯有让公民亲自参与实践,在讨论、判断、裁决的过程中公共精神才能有所增进[5]。也就是说,新型农村社区治理过程中要调动居民以极大的积极性参与社区的建设和管理,拓宽渠道是调动其参与积极性的外在保障。通过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居民参与有法可依,使居民的参与渠道得到法律上的认可。最后,培育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通过各种渠道参与社区治理,营造积极健康的乡村公共精神。

3.3 强化基层政府的支持

新型农村社区居民公共精神的形成离不开基层政府的支持。一方面,多样化的互动公共空间可以为社区成员提供多元化平台,可以保证社区成员在有限范围内的交流互动:参与之前,激发社区成员的参与热情,形成积极参与的精神;参与过程中,社区成员平等地进行交流、彼此互助、彼此分享,通过有效互动弥补不同社区成员之间的差异性。以此为基础的多样化互动空间,有利于巩固社区公共精神中的平等精神和包容精神,进而推动社区公共精神的培育和发展。因此,基层政府应注重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并提供多样化的互动空间。另一方面,基层政府要尽可能丰富农民文化生活:通过各种方式对农村居民进行市民精神的宣传教育,使农村居民更好地实现角色转换;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将农村优秀文化融入居民文化活动中,不仅能丰富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而且能促进农村居民观念的改变。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王列,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刘鑫淼,林春逸.培育公共精神构建和谐社会[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8):33-36.

[3]吴理财.公共性的消解与重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4]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夏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5]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M].汪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猜你喜欢
培育路径
校本文化资源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培育路径研究
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律素养及培育路径调查研究
医学生道德人格现状及有效培养路径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的素质培育路径研究
大学生创业项目商业化运营的培育路径
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文化的作用及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