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分封制基因

2020-10-12 14:12赵如坤常银芝
神州·下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分封制中华书局包容性

赵如坤 常银芝

摘要:在周朝分封制的影响下,中华文化开始形成包容性、扩张性、稳定性等特点,本文将论述分封制对中华文化特征形成的独特价值,进而探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分封制基因。

关键词:分封制;中华文化

自公元前1040年周公东征后,分封制正式大规模实行,促进了夏商以来最大的一次民族融合、文化融合,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文化逐渐产生了统治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并得以形成包容性、稳定性、扩张性等显著特征。

一、分封制施行过程中建立的统治认同感推动中华文化向心力的形成

西周之前,中央对地方的统治一直依靠较为原始、混乱的内外服制度。周朝通过分封制首次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牢固的统治,诸侯王们需要定期地向周天子朝觐述职,虽然一般情况下王位是世袭的,但周王室有权在诸侯王死后,将其土地收回并重新分配。公元前868年,齐国的第五代国君齐哀公因为数年没有向周夷王朝觐,于是被周夷王下令烹杀,史载:“三年,王致诸侯,烹齐哀公于鼎。”由此可见在鼎盛时周天子对封国的掌控度很高。即使周王室衰微时,也能凭借长期以来形成的统治认同感深深影响各个诸侯国。齐桓公就凭借“尊王攘夷”打击蛮、夷、戎、狄等少数民族,巩固了周王室政权的统治。可见,因分封制的实行形成了基于这种统治认同感之上的向心力。

这种向心力在政治上表现为对中央政权统治的认同感,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中国历代统治者无不追求“元正肇始,典章徽明。万方来贺,华夷充庭。”在文化上表现为对中华文化的推崇。自分封制建立后,中华民族便以“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为本民族的鲜明特征。这种对于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强烈认同感绵延至今,十九世纪中后期,封建统治者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时,仍主张“中体西用”的观点来救亡图存,而现代,振兴国学、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它的一个直接反映。

二、分封制施行过程中形成的文化认同感是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源头

文化认同感是国家统治广袤地区的有力工具,分封制引发众多民族以华夏文化为中心进行民族融合、文化融合,在这一进程中,中华文化形成了极强的包容性。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西方的秦国,其文化与中原六国存在较大差异;“楚,作为蛮夷之国……同北方各国相比,乃是颇为疏远的。”然而经过历史的发展,赵国文化、秦国文化、楚国文化无所争议,都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使它逐渐成为了各个诸侯国的文化最大公约数。随着文化融合的不断加深,文化认同感也随之俱增。

西汉末年,佛教以洛阳白马寺为起点,迅速在中华大地上扎根发展,并威胁中国本土儒家思想的地位,史载:“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可谓风靡一时,但是未经许久,它就逐渐变为中华文化的养分,“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近代,人们在救亡图存的历史条件下,疯狂吸收诸多外来文化,然而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们逐渐意识到,一味照搬外来思想不能救中国,因此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思想,这是基于对中国现实情况的准确考量和与中华文化完美结合的产物,不断加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是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深刻体现。

三、分封中形成的民族认同感是中华文化稳定性和扩张性形成的重要因素

在分封制引发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中,中华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民族认同它,并最终以华夏自居。分封制就这样以中华文化为核心建立了民族认同感。

史载:“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判断“夷狄”还是“华夏”不在于血统,而在于所习用的文化,就是说华夷之辩不是血统上的区别而是文化上的差异。

中山国本身是由少数民族白狄建立,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下,中山国的国君以周王朝国姓——“姬”为姓,这也让后人一度怀疑中山国的来历,《汉书》载:“中山武公,周桓公之子。”《史记索隐》反驳过这种观点,《赵世家》索隐曰:“按中山,古鲜虞国。姬姓也……不言谁之子孙。”针对中山国来历的问题直到现在还存在争议,但是中山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则是毋庸置疑的。

汉朝灭亡后,匈奴人建立的“后汉”以汉朝正统自居,史载:“乃赦其境内,年号元熙,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唐王朝灭亡后,沙陀人建立的“后唐”也以唐王朝正统自居,史载:“诏于晋阳立宗庙,以高祖神尧皇帝、太宗文皇帝、懿宗昭圣皇帝、昭宗圣穆皇帝及懿祖以下为七庙。”经过了文化上的认同,最终这些民族都纷纷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

西周时期,分封制登上历史舞台,在它的影响下,中华民族建立了统治认同感、文化认同感、民族认同感,中华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包容性、扩张性、稳定性等特点,而这些特点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则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周]古文整理.竹书纪年[M].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

[2][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6.

[3][晋]杜预/[唐]孔颖达/黄侃.春秋左传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00.

[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唐]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6][唐]韩愈.韩昌黎文集校注(全三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7][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唐]司马贞.史记索隐[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6.

[9][唐]房玄齡.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6.

[10][宋]薛居正.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11]蒋维乔.中国佛教史[M].湖南:岳麓书社.2010.

[12]郭杰.先秦国家观念与屈原的宗国意识[J].东北师大学报,1989(04):80-84.

作者简介:赵如坤(1997-)男,籍贯:北京市房山区,职称:二级教师,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历史学,单位:房山区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分封制中华书局包容性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包容性设计专题引介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陆费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论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浅析汉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浅析汉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从王朝兴替看大型企业经营管理
从王朝兴替看大型企业经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