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垚
摘要:对于非物质遗产文化可以简称为非遗文化,非遗文化属于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在目前实施的非遗文化保护领域中,相关部门正在尝试将新媒体手段作为文化传播媒介,搭建新媒体的非遗传播平台。进入新媒体时代,民众对于非遗文化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来进行深入了解,从而达到明显增强非遗文化传播实效性的目标。
关键词:非遗文化;新媒体时代;呈现;传播
开展非遗传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确定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措施之一。加强非遗传播工作,对于增强全社会非遗保护意识,形成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中也明确提出要设立“遗产日”来推动非遗赓续,在“遗产日”期间全国举行三千多项非遗活动,以政令性的方式极大地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传播和普及。[1]目前面临新媒体的全新时代背景,非遗保护部门在传播非遗文化的实践中可以选择全新的文化传播媒介,进而体现了传承非遗文化的良好效果。例如,2017年恩施州非遗保护中心在咸丰唐崖土司城遗址举办的非遗展演展示活动,现场参与及观看人数为3500人左右。从大格局观出发,我们都是非遗传承人,因此非遗赓续更需要广大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2020年恩施州非遗保护中心组织了“我们都是非遗传承人”的线上宣传活动,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传播进行线上展示。近20天时间全州共计发布短视频近400条,浏览量达150万人次;发布线上非遗展共计920条,点击量155万人次;非遗专题电台节目累计听众30万人次,这是以往组织的线下活动达不到的宣传效果。
一、新媒体时代的非遗文化呈现形式
非遗文化具有抽象性的特征,并且应当属于宝贵的民族精神遗产。经过漫长的历史文化演变,最终形成了流传于民间的珍贵非遗文化。因此,非遗文化承载了悠久的当地历史文明,非遗文化必须得到更大范围的重视[2]。目前面临信息化的全新时代背景,非遗文化拥有了信息化的文化传播载体,借助信息化的非遗传承平台来展示非遗文化特有的文化魅力,获得更大范围的群众认可。在新媒体时代的宏观背景下,非遗文化呈现出全新的文化外在表现形式,并且可以借助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新媒体平台来实现自身的传播。
二、新媒体时代的非遗文化传播要点
新媒体手段主要包含微信平台、微博与抖音平台等重要的媒体传播方式。从现状来看,新媒体手段正在迅速受到不同的受众群体喜爱,并且应当被作为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媒介。具体在传播非遗文化的实践领域内,关于正确利用新媒体平台主要体现为如下举措要点:
(一)创新传播非遗文化的外在形式
传播非遗文化的实效性主要决定于文化传播的外在表现形式,文化传播形式如果具有良好的吸引效果,那么将会吸引更大范围的受众群体,从而体现了新颖传播形式对于扩展非遗文化传递范围的必要性。目前在云平台作为支撑的前提下,有关部门在传播各种类型的非遗文化时都可以选择云平台的文化传播模式,运用云平台来扩展传播范围,增强非遗文化本身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同时,运用新颖的传播形式还应当体现在突破“旧”的文化传播思路,不断将全新内涵融入非遗文化传播。例如在目前看来,很多地区对于多样丰富的非遗文化活动都在全面予以举办,运用多彩群众活动来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确保非遗文化能够得到认同,增强非遗文化传播实效性。
(二)搭建新媒体的非遗文化传承平台
新媒体平台可以运用于传播宝贵的民族文化,其中主要包含微博平台、大数据平台以及微信平台等。非遗文化传播由于具有了新媒体支撑,则可以明显扩大传播覆盖范围[3]。在网络平台的支撑下,文化传承部门与受众群体之间能够达到密切沟通交流的效果,确保非遗文化能够真正融入日常生活中,获得良好的文化传播效应。例如在官方创建的抖音号平台上,各地民众都可以感受到非遗文化对于自身的重要影响作用,从而实现了净化心灵与提升精神境界的目标。
新媒体手段不仅可以用于推广非遗文化,并且还应当被运用于建立非遗文化领域的数据库。相关部门通过建设非遗文化的专门数据库,应当能够做到完整保留非遗文化的数据信息,避免出现非遗文化信息丢失的后果。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及其技术人员需要做到经常维护数据库,通过实施日常维护的做法来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与完整性。例如对于传统戏剧、制茶文化及编织文化等非遗文化因素来讲,相关部门应当将上述的非遗文化信息完整保存于数据库,合理发挥数据库的非遗文化保存价值。
(三)增强传播非遗文化的宣传力度
传播非遗文化的举措目前已经得到很多地区的重视,但是从总体角度来讲,传播非遗文化的举措仍然有待增大力度。有关部门对于非遗文化应当逐步做到强化宣传,确保民众都能做到透彻了解非遗文化的宝贵价值,自觉爱护非遗文化。在宣传与推广非遗文化的实践环节中,大数据手段体现了重要的文化传播价值。因此,相关部门对于传播文化遗产过程中的大数据手段必须做到正确加以利用,突显大数据手段运用于传播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价值与作用。
近些年来,很多地区都在建立非遗馆、非遗工坊、非遗文化园,通过搭建线下展示平台,利用高科技手段来传播非遗。VR、AR在非遗传播、分享中将发挥积极作用,给民众以身临其境之感,实现多重连接和情景分享,这对传播非遗而言是一次巨大的技术契机。在增强非遗宣传力度的前提下,各地群众纷纷前往非遗示范园区来进行观赏,充分感受非遗文化的浓厚历史气息,并且受到强烈的内心情感冲击。此外,各个地区目前正在不断尝试运用活态传承的方式来推广非遗文化,打造全新的非遗文化传承模式,有效增强了非遗文化自身的文化感染力效果。
結束语:
经过以上分析可见,传播非遗文化的手段与途径具有多样性。与传播非遗文化的传统方式手段相比,运用新媒体作为传播媒介的非遗文化传承措施可以保证达到更好的文化传播实效性,从而让更大范围的群体了解并且认同非遗文化,自觉保护珍贵的非遗文化设施。目前在改进传播非遗文化的实践方式过程中,有关部门需要做到正确利用文化传播媒介,充分体现新媒体手段与非遗文化传播相结合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言之有范.新媒体时代的非遗传承与保护,要见人见物见生活,更要见形见义见精神.搜狐网,2018-07-07.
[2]李琰.“非遗”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呈现[J].传媒论坛,2019,3(09):131-132.
[3]葛艳奇.“非遗”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呈现与传播[J].传媒,2019(08):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