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洁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途径
职业能力是指一个人从事职业活动的多种知识、能力、素质和思维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业务能力,创新能力,灵活应变能力等。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根本性要求就是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高层次的技术结构必然要求高层次的复合人才结构与之相适应,这就要求从业人员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及综合职业能力。
高职学生的专业能力应体现在以下两点:首先,掌握特定行业的专业能力。高职学生的就业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这种集中在特定行业就业的特点要求培养者必须关注和了解这些行业的新工艺采用、新技术的应用、新设备的使用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专业能力能够适应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变化。
其次,具备高技术含量的专业能力。高职学生的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具有很强的应用技术能力,能够解决企业在实际生产中所面临的重大的技术问题。因此,培养过程中应注意帮助学生不断掌握高精尖的技术。
关键能力包含学习能力和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首先,高职学生应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由于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快,因此,这些行业的从业者只有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才能及时更新知识和技能结构从而满足岗位要求。其次,高职学生应具备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高制学生就业后主要处于职业结构的中层,而这种层次的职业岗位要求劳动者做大量的横向和纵向的沟通和协调工作,高职学生如果不具有沟通能力,工作就很难开展,另外,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导致了大量的劳动力在不同的工作之间转换。高职学生必须具备社会适应能力才能应对这种转变。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最近十年的迅猛发展,已经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问题上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上仍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仍存在不少问题。
高职院校对职业能力的理解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以往高职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将职业能力与技能相混同,认为培养学生某一项操作技能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侧重于培养学生某一项专业技能或实践操作技能。而 2l 世纪不仅需要劳动者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更要具备与之相应的能力结构如创新能力、公关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等其它能力。
高职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弱,动手能力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已知的、类型明确的工作问题的解决效率低下。表现为学生虽了解解决该问题的基本原理,但难以转化为实际的解决方法。这种表现反映了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问题上重理论轻应用的现象。另一方面是对模糊类型工作问题的解决策略的缺失。表现为学生不能通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不确定问题进行有效分析,找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步骤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职业能力培养的缺乏系统和重点。职业生涯作为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当前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已经远不能通过一份终身职业填满。大量新职业的涌现既给劳动者带来了机遇,又带给了劳动者严峻挑战。从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的搭配上看,存在着明显的畸轻畸重的情形,重视对专业能力培养,忽视基本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在专业能力培养中又过分重视对专业知识、专业理论的传授,忽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培养。重视传授,忽视应用。重视继承,忽视创新。
由于关键能力包含着许多具体种类的能力,这其中又以对关键能力中的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最为不足。这两种能力对关键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因为高职学生只有拥有了学习能力才能不断转换职业,只有具有社会能力才能在群体中开展工作。专业能力作为适应某一具体工作的要求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毕竟这是就业的“门槛”,但是在首次就业后,劳动者获得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则必须具备关键能力。
在学校层面上,高职院校应重视特色办学。高职院校发展日益艰难,要想生存和发展下去,必须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各高职院校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及时发掘市场新需求,调整专业结构,突出特色办学。
要明确具体的学生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高职学校教育是为了培养在生产和服务一线工作的人才,因此必须注重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双重培养。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要尽可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学习能力,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
专业设置有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高职学校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区别在于更注重技能的培养,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市场需求多元化,经济发展不断呈现出新态势,学校培养学生更注重他们在找工作中有突出优势,创业有能力,继续教育有知识基础,有进一步的职业发展空间,培养学生形成爱国、爱岗、敬业、创新的品质。
在知识和能力层面进行明确规定。高职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某种生产技能培训和管理的教育,依据社会需要制定教学计划,在对职业岗位进行描述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的前提下,按需施教,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目的在于提升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
在专业设置层面上,高职学校的专业设置要有计划性和针对性,突出学校的特色,特色专业是学校的立足之本。高职院校应以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为标尺重新审视学校的专业设置,对过时的专业进行调整。培养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的人才,具体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是开设专业时注意必须以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为导向,面向区域和地方经济,为生产、服务与管理的第一线提供人才。高职院校要密切分析当地和产业结构,及时了解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以此为设置专业的依据。我国的高职院校正在走出据学科设置专业的思维模式,改为依据学校的师资力量、特色定位、市场需求等来设置专业。
二是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合作设置专业。 近年来,校企合作成为高职学校的一种发展思路,高职院校在设置新专业时提前深入行业企业做了相关调查。依据就业岗位群对人才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来设置新专业,这样的办学思路借鉴了德国的“双元制”培训模式。双元制培训模式即大学生入学前和企业签订雇佣培训合同,然后到学院报名,以职员和学生的双元身份分别在企业和学院双元机构中边参加实践,边完成学业。
三是关注高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高新技术的发展和推广运用为社会提供了很多相关的职业岗位。高职院校在设置新专业时注重选择应用广泛的高新技术行业,这有利于毕业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术,有利于顺利实现就业。
在师资队伍的培养层面上,高职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和能力,放宽标准聘用教师。在重视教师基本知识素养和学历的同时,也重视教师的社会实践经历。
坚持教师到企业兼职与技术管理人才到学校兼职相结合。高职学校要有计划地为在校兼职教师提供到企业工厂一线实践锻炼的岗位,以便了解和研究主要岗位的工作程序和技术操作要求,并且要在实践中积累各类事务的处理技巧,积累一线实践经验。另外,聘请企业中的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到学校兼职讲课,为学生的实践提供规范的指导,使学生得到实用的实践经验。
是广泛开展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学习交流。在加强本校职业规划教育的基础上,广泛借鉴其他同类高校的师资和经验,建立客座教授交流平台,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是鼓励在职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鼓励在职教师通过考试或其他途径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给予获得证书的教师以资金支持及职称评定上的优先考虑。另外,高职院校增加强化职业实践的培训,出资让教师到企业培训机构进行专项能力培訓,切实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教学能力。
有计划地构建起各专业的教学骨干。这些骨干教师不仅要具备完整的专业学科知识体系,还有有过硬的技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便强化对高职学生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
参考文献
[1]杨晶,许蔚君.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标准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017):17-19.
[2]尹小梅.“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05):259-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