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与学生人格教育的实践研究

2020-10-09 11:30王芳宁
成才之路 2020年25期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人格教育全面发展

王芳宁

摘 要: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科教学要将学生的人格培养融入到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文章从历史课堂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的关系出发,论述历史教学在人格培养中的重要性,从教学内容设定、创设教学情境、创新教学方法三个维度提出学生人格培养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人格教育;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25-0096-02

历史是一门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形成学科思维,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人文学科。历史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不断营造良好的情境,提高学生对历史课堂的兴趣;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历史课堂的艺术魅力。本文通过教学内容设定、创设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方法三个路径,阐述历史教学在提高学生的人格素养、打造高效历史课堂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中学历史教育与学生人格教育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开展教学互动的主阵地,是教师教学工作的核心所在,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平台。教师的言行举止和思想高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每一节课都会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助力。对于如何上好历史课,新课程标准对一节好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两个方面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新时代的课堂教学除了知识讲解,更重要的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健全学生的人格。要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紧跟时代步伐,让学生主动掌握历史知识,使学生逐渐具备完整的人格。学生是鲜活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所以,历史课堂必须成为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有强大活力的教育载体。

课堂评价是促进学生人格完善的重要途径,教师的评价必须是多元的,客观的,不能仅仅以考试成绩作为参考指标。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评价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不仅要鼓励和鞭策学生,还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新鲜感,永远让学生保持对知识的渴望,鼓励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索历史知识。要通过积极的评价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思维,最终形成完整的人格。

要把人格教育渗透于历史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渗透人格教育。

二、中学历史教育对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历史课程所蕴含的人文知识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载体。按照历史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要做到以史为鉴,在历史知识中不断吸取历史经验,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历史教师要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增强学生的历史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历史教学承担着塑造学生优秀品格的重任,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所以,教师要整合教育资源,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帮助学生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突破自我。

其次,历史教育本身就包含了学生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历史学科属于人文社会学科范畴,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三维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强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让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教师要通过历史教材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历史教育成为育人的过程,以历史知识为平台,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教育,不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历史知识的讲授,让学生理解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规律,为学生传播正确的历史观念,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具备完善的人格。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格教育的实现路径

教师要从健全学生人格的角度入手,构建课堂育人的完整体系,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充分挖掘人格教育的内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还原历史、回归历史,打造人格教育的高效课堂。

首先,要通过教学内容的设定加强学生的人格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筛选,借助地方红色资源优势,加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历史教学与人格教育的契合点,在教学中融入人格教育,真正让人格教育成为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用恰当的教学内容,让历史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感受更丰富的历史情怀和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要让学生在历史长河中汲取精神力量,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最终达到人格教育的目标。

比如,初中教材中有很多人格教育的素材,教师要善于挖掘和整理这些教学资源,让学生知道中国近代史的概况,激发爱国主义情怀。要讲解我国受西方列强欺凌的历史,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遭遇的巨大民族危机,让学生在图像和视频中接受教育;要讲解可歌可泣的抗日战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怀;要讲解历史英雄人物,讲他们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的英勇斗争事迹,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讲解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激发学生的民族热情,鼓励学生去寻求真理。教师要通过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整合,将历史知识与人格教育紧密结合,向学生展示真实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某段历史的学习中把握历史脉络,接受历史熏陶,形成健全人格。

其次,要通过设定教学情境加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中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因此教师运用丰富多彩的图片和视频去还原历史,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历史情境中,直观体验历史,把握历史本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人格教育,让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修养和道德品质。

以印度历史的教学为例,教师围绕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重点讲解圣雄甘地的人格魅力和献身精神,让学生了解印度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激发学生学习甘地的高尚品质。为了促进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播放《甘地》电影片段,给学生创设更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甘地的伟大和仁爱精神。观后可以鼓励学生谈谈应该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学生学习历史担当的精神,提升人格境界。

最后,要创新教学方法来加强学生的人格教育。传统的历史教学只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培养。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打造开放性的课堂,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针对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博物馆参观法、诗歌教育法、故事启发法等。创新教学方法是为了契合历史教学的目标,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手段,紧贴学生的需求和成长特点,积极渗透人格教育。

比如,在教学“开辟文明交往新航线”时,教师先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航海家,引导学生学习航海家们的勇敢探索精神。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海上风云变幻的场景,鼓励学生以航海家的身份去克服困难:如何在面临淡水、食物短缺的时候,想出各种办法;如何在面临野外极端天气的时候,保持冷静和机智。当然,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发现新大陆的历史内涵,认识西方国家早期殖民历史的发展脉络,从而辩证地对待这段历史。

总之,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教师要在历史教学中发挥学科优势,让学生感受历史的人文魅力。要结合教学内容,渗透人格教育;要创设必要的情境,让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要提高教学方法的艺术性,让历史课堂更有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张婷.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D].宁夏大學,2013.

[2]吴英.浅谈在初中历史课堂中人文素养的构建策略[J].当代教研论丛,2018(08).

[3]伊佳佳. 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途径研究[D].安庆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中学历史教学人格教育全面发展
幼儿健康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策略探究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浅论小说教学对于中学生人格塑造的意义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影响名师成长的威胁性刺激及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
环境史与中学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