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创业训练与实践模式研究

2020-10-09 11:30刘莹陈莉田美玲
成才之路 2020年25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刘莹 陈莉 田美玲

摘 要:电子科技大学“互联网+”复合型精英人才培养实验班采用“项目驱动+团队合作+企业参与+系统集成”模式,开展多阶段、深层次、系统级创业训练与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跨界实践与创新能力、动态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文章对实施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以期为其他高校学生创业训练与实践提供思路。

关键词:人才培养;创业训练;实践;复合型精英人才;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C961;G64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25-0004-02

教育部先后召开的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家组工作会议,提出深化工程人才培养改革,促进工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思路。国内高校积极探索,通过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等尝试推进新工科建设。美国欧林工学院“回归工程实践”的教育改革经验,为我国新工科建设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示范。该学院把基于项目的体验式教学贯穿大学四年,重塑并实现了以跨学科、重设计为特色,工程知识、技能和人品素质相结合的工程教育理想,成为美国乃至全球工程教育改革的典范。2016年,电子科技大学开设“互联网+”复合型精英人才培养实验班,“学科交叉”“理工管渗透”不仅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体现,也在创业训练与实践中贯彻始终。本文以电子科技大学“互联网+”复合型精英人才培养实验班为例,对多阶段、深层次、系统级的创业训练与实践模式进行研究。

一、多阶段、深层次、系统级的创业训练与实践模式概述

“互联网+”复合型精英人才培养实验班由六个学院参与建设,通过构建“互联网+”智慧物联、材料基因、智慧能源、人工智能、大数据、金融等六个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体系,以需求为牵引,以产业为导向,采用多阶段、深层次、系统级的创业训练与实践模式,培养学生扎实的“互联网+”核心知识与能力,满足产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1.多阶段实施

创业训练与实践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第四学期结束后的暑假期间):学生进入企业进行不少于三周的专业实习,初步了解企业的情况,与企业导师讨论确定具体需要完成的创业训练与实践项目,制订后续研发计划。第二阶段(第五-七学期):学生团队自主选择校内导师,持续推进项目的各项工作。第三阶段(第六或第七学期结束后的假期或第八学期开学后):学生再次进入企业进行不少于三周的专业实习,使项目研发获得明显进展。第四阶段(第八学期):学生团队完成整个项目的研发,并进行答辩验收。在校内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将高质量的项目研发成果进一步整理为毕业设计论文。

2.深层次体验

欧林工学院的创新公式“创新=技术可行性+经济增值性+社会期待性”,构成了“欧林三角”,而基于项目的体验式教学就是其中的关键和基础。体验式教学贯穿学生大学四年且逐级递增,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到设计能力培养、毕业设计等,为学生创设知识运用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知、理解并验证教学内容,实现知识意义的建构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3.系统级项目

系统级项目的核心在于如何选择多学科交叉的案例和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理论和方法进行设计的项目,其特点是具有挑战性、交叉性和融合性。创业训练与实践采用“项目驱动+团队合作+企业参与+系统集成”的模式,以学生团队为任务单元,通过长达两年的创业训练与实践,最终完成一个满足行业需求的可运行系统。

二、实施多阶段、深层次、系统级的创业训练与实践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教育脱离产业、学校脱离企业、教学脱离实践、学生脱离实际”的难题尚未完全解决,导致高校学生创业训练与实践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

1.双导师配合程度不高

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资深专家共同担任导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指导。但在实施过程中,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极少,导致学生大多只能与导师单向联系。一旦实践项目难度较大、周期较长,没有双导师的深度配合指导,极易导致学生参与难度高、无法融入实践项目。

2.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完全落实到位

部分高校长期缺乏广泛的校企合作和校际沟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未完全落实到位衍生出很多实际困难。比如企业与学校在实践目标上存在差异无法匹配、师生真正参与实践的精力和时间无法保证、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不好认定、企业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的回报低因而热情不高等问题。

3.跨学科实践项目设计面临挑战

未来社会面临的挑战早已超越了学科界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必须重视跨学科的交叉渗透,并将这种意识贯穿到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中。而实际上,部分学校和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实践项目内容浅显、形式单一。比如有的是生产流程的参观和认识,有的是处于企业项目底端的实操,有的甚至无法提供完整的项目,学生只能承担日常性事务。

三、实施多阶段、深层次、系统级的创业训练与实践模式的措施

1.进一步优化双导师指导制

要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现实需求对标匹配,高校和企业通过互派人员交流学习、双向挂职锻炼等方式,促进校企双方密切合作。校内导师走进企业学习,了解企业需求;企业导师走进学校,参与实践类课程设置并进行授课指导,了解和把握学生创业训练与实践中的“痛点”和契合点。在调研过程中,学生反映大二结束后进入创业训练和实践环节,尚未完全具备参与项目的理论基础和能力素质,这就给导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之前,需要围绕项目沟通联系,根据相关要求提前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和学习;实践过程中,需要密切合作,根据项目进展动态调整指导方式,让学生在顺利推进项目的同时不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实践结束之后,导师总结指导经验,分析实践案例,为后续工作改进提供依据。

2.拓展校企合作联合培养路径

新开设的专业往往面临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遵循“优势互补、成果共享、互惠共赢”的原则,高校不仅需要与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还应该进一步拓展创业训练与实践的路径。在充分沟通、达成共识的基础上,高校与企业可以联合成立跨学校、跨学科的校企实习实践基地,广泛搭建基于项目的校企协同、校际联盟等形式的协同育人平台。同时,可以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法,主动与企业联系,申报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实现“政府搭桥——项目实践——教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3.多学科交叉融合设计跨学科项目

创业训练与实践是对学生全面、系统、综合的训练,既要做到跨学科、跨领域、跨课程的融合,又要做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概念、理論、方法和数据的融合,还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一种可行的思路是,导师给出跨学科项目任务,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完成需求分析,寻找解决方案和实施途径,在项目实施方案完成之后与企业真实的实施方案进行比对分析,通过全流程项目模拟来实现训练与实践的目的。另一个思路是,可以将实践训练与毕业设计进行有机联系,让学生在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融合过程中完成项目任务,实现多种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与此同时,学校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学生将创业训练与实践中涌现出来的高质量项目研发成果通过进一步的科研训练整理成毕业设计论文。这样的衍生便于学生整合多学科的知识,形成更加全面和开放的知识结构,是多学科知识、理论、方法和技术实质性交叉和融合运用的过程,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复合型精英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婧姗,邹晓东.回归工程实践:欧林工学院改革模式初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1).

[2]徐小洲,臧玲玲.创业教育与工程教育的融合——美国欧林工学院教育模式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1).

[3]林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生工科专业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1).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