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锋
摘 要:STS理念主张科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融合,就生物学科教学而言,意味着从课堂走向社会和日常生活,并与课外资源相联系。文章从整合课内外资源、进行实验创新教学、丰富生物社团活动、引入生活化教学案例等方面,探讨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关键词:STS理念;高中生物;课内外资源;实验创新;社团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25-0082-02
STS理念倡导将科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关注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的融合,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基于STS理念,教师要关注生物课内外教学资源的整合,充分引入网络音视频、图文素材资源,拓展学生生物学习的视野,让学生关注生物科学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等方面的联系,促进学生高效建构生物学科知识体系。
一、整合课内与课外资源,渗透生态素养
在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方面,教师要结合生物学课内外资源的开发,让学生去观察自然,用对待生命的态度探究自然生态,学习生态学相关概念,了解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知识,运用课内知识开展生物实验及课外研究性实践活动。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搜集信息、解决问题,潜移默化增进对“人与生态”和谐相处的理解。在STS背景下,教师要将生态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从生物学知识、技能、社会实践等层面,拓宽环境教育途径。如在教学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微生物等知识时,要让学生认识和体会生态平衡观;在探究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时,要联系重金属污染、酸雨、工业污染、农药使用过度等问题;在教学基因工程时,要融入转基因食品、转基因生物等知识点,通过渗透生态教育,让学生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同时,生物教学要结合高中生认知实际,围绕生态环境问题,客观地分析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让学生在生物探究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情感体验。如引入相关图片、文字、视频素材,让学生切身体验环境中的动物、植物,以及相互关系;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到实地考察与调研中,积累生物学经验。可以围绕周边地区“水体污染”问题展开原因探究与讨论活动,可以结合“鸟类迁徙”问题展开环境保护活动。总之,校外课程资源的引入,要着重从自然环境的破坏、生态环境的污染等方面,让学生认识到“青山绿水”的重要性,形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内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强调生物实验的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在STS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发挥生物实验的教学优势,引领学生从生物实验中探究知识,发展科学素养。生物实验具有多样性,立足与整合课内外资源,教师要开展针对性强的生物实验活动。如教学“物质跨膜运输”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白萝卜条,从植物细胞的吸水、失水实验中去观察物质的跨膜运输过程。在整个实验中,学生要探究:哪些部位完成吸水过程?哪些部位完成失水过程?植物的细胞在进行吸水、失水时需要什么条件?这样,学生能够围绕实验目标,主动去思考和观察实验现象,去探究影响因素,从而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在生物实验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去假设、猜想,探究生物原理。在分析“植物细胞渗透作用”时,要针对液泡膜、细胞膜、细胞壁特性,推测原生质层的半透性;根据细胞液浓度差,判断渗透作用的发生条件。生物实验要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要让学生从实验中去验证假设,提高生物认知力。教师要把握教学重点,负责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生物实验需要学生自己去观察、记录、整理数据,分析和得出实验结论。这些具体的动手体验有助于学生把握实验主题,运用实验数据来解释生物问题。如在“渗透作用”的探究中,学生先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进而推断实验结论,并进行分组讨论。学生在实验中发现,液泡膜、细胞膜整体向内收缩,推断其处于失水状态;但液泡膜与细胞膜之间区域狭窄,因此将之看作整体,作为“原生质”。细胞失水时,原生质起到“半透膜”作用。可见,实验活动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强化学生对生物概念的直观理解,锻炼学生实验能力,夯实学生学科素养。
三、丰富生物社团活动,实现生物课内外资源衔接
高中阶段可以组织学生以社团为载体,开展与生物学相关的学习、实践活动。生物社团活动课程要强调对学生生物兴趣的激发,联系生物学知识,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原理,巩固生物课堂教学成果。教师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生物社团活动的重要性,主动衔接课内外资源,丰富生物社团活动,让学生从生物社团活动中拓展知识面,提高生物应用能力。如在教学“从生物圈到细胞”时,教师可以改变课堂讲授模式,让学生以班级分组方式参与生物社团实践活动。可以引入视频素材资源,让学生观察细胞生命活动、胚胎发育过程,展开学习与讨论等。另外,校本课程可以充分结合社团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实践、校外实践中探究学习。以“种群数量的变化”为例,该知识点应用性强,与環境、资源关系紧密。结合社团活动,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校园生物群落种类数量的调查活动,让学生分析生物数量减少与环境恶化之间的关系。在社团活动评价方面,要对学生的优秀成果进行肯定和表扬,并指导学生运用定量、定性方法,对社团实践活动进行整体描述,提升社团活动有效性。
四、引入生活化教学案例,培养学生自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落实STS教育理念,提升学生生物认知能力,就要充分挖掘生活化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获得有益启发。以“生态系统稳定性”为例,课程导入环节,可以引入“海洋污染”现状等图片、视频资源,让学生看到海洋受到的严重污染。根据这些污染问题展开讨论,探究如何让海洋系统保持稳定。接着,教师对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进行讲解,引入不同疏密程度的植物图片,让学生对照植物的疏密情况,以小组方式讨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然后,学生发现:针对负反馈调节作用,围绕海洋污染,要利用微生物分解等方式来净化水体。但在严重污染下,海洋鱼类死亡、腐烂,加剧了海洋污染。这时,对照海洋污染负反馈调节与正反馈调节方式与结果,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由此,围绕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题,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升了问题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雷丛.高中生物教学生活化浅谈[J].黑河教育,2019(09).
[2]沈丽.校本视角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实践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9(23).
[3]黄玉明.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新高中生物课程教学实践探索[J].中学生物学,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