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有局限

2020-10-09 11:16蔡永梅
湖北教育·科学课 2020年5期
关键词:权衡模糊性全息

蔡永梅

去年,我参加济南市历城区的小学科学课堂展评活动,展示了《它们都是鸟》这一课,课堂效果较好。经过几天的思索,把思路梳理出来,发给一位功底深厚的朋友,却不想被冷不丁地抛来一个问题:在课的前面环节,你提到羽毛是鸟特有的才能算本质特征,鸟是卵生,青蛙、乌龟、鱼也是卵生,卵生不是鸟特有的,怎么也作为鸟的本质特征保留了?

问题弯弯绕绕地袭来,多方咨询,种种搜寻,仍然一阵懵圈。在朋友的一再追问和敲打下,总算把问题挼明白了:科学上对鸟的认识,与小学课堂对鸟的认识不一致,怎么办?

科学课堂的权衡

百度百科中关于鸟的描述,涵盖了鸟的定义、起源、结构、种类等相关内容,呈现出的语言特点是系统完善、专业条理、复杂全面、逻辑缜密。小学科学课堂,就鸟的认识这一问题描述,因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条件和可能性,仅仅选择了两个简单却重要的科学知识点:卵生、有羽毛。课堂中,教师需要以此知识内容为载体,培养学生浓厚的科学兴趣、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换言之,科学上对鸟的描述和小学科学课堂中就鸟的认知表述,不论是目标宗旨还是研究价值、内容解读都是不太一致的:前者关注的是鸟的科学概念和理论体系等,落脚在科学本质和科学规律上;后者关注学生科学概念建构的学习过程,落脚在科学的教育功能和目标落实上。

是啊,科学和小学科学课堂中就鸟的认知虽然联系密切,却也分属于不同的范畴:前者的表述属于科学的范畴,追寻科学本质,侧重于是什么、为什么;后者则属于科学教育的范畴,是借助认识鸟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侧重于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两者有撇不清的关系,却也有不一致之处。

这种不一致,就关系到科学课堂的权衡。

一堂科学课中,哪些内容是必须保留和融入的?哪些学习策略是必须设计和运用的?哪些学习目标又是真正要落地的呢?

课程改革以来,广大科学教师已经达成了一些共识:有利于学生知识理解的探究活动必须融入;有利于学生学会探究、促进思考的探究路徑必须设计;有利于学生提高素养、发展能力而进行的探究都是有价值的学习活动……那么,在一堂科学课中,这些方方面面(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的活动目标和学习内容,如何权衡才能做实、做好,实现更大的教学效益呢?

赶紧找来朋友的一篇文章《重谈全息性与模糊性》,文章指出,小学科学教学,实际上更多的是在全息性与模糊性中权衡。其中,全息性是从方向上着眼的,强调全面发展,互相渗透。模糊性是因其学生年龄和基础在那里,道理不难理解,不再赘述。

“鸟的特征”的课堂权衡

《它们都是鸟》一课中的全息性与模糊性该作何理解呢?

先来说说文章提及的全息性,这一点在《它们都是鸟》这一课的教学中也有较好体现:学生认识鸟,知道鸟的身体表面有羽毛,用卵繁殖后代,这是科学知识;这些知识的获得,既要通过细致观察获取,又要借助归纳的方法去总结,这与科学探究、方法渗透有关;在获得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又和合作意识、能力训练、意志培养有关;在链条式问题的解决与产生的过程中,又有利于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的达成和落实……课堂中,多维目标互相渗透,学生收获是多方面的,这正是全息性的体现。

若说到课堂中学生要学习的科学知识,就要再来看看文章提到的模糊性,三年级学生的心智水平摆在那里,课程标准关于生命科学领域中年级的学段目标也很清楚:初步了解动植物的组成部分,知道动植物的生命周期;初步了解动植物都能产生后代,使其世代相传;能根据有关特征对生物进行简单分类……基于学段目标的分析和解读,本课关于鸟的科学知识只保留了有羽毛和卵生这两点也不难理解了。

显然,如果要深究科学上对鸟特征的认知,仅仅落脚在有羽毛和卵生这两点上是远远不够的:从细处着眼还有喙、体温恒定、双重呼吸等;从宏观把握还有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活习性、种群分布等方面。但是,这些方面的研究,就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与经验基础来说,是做不到的。正因为如此,考虑到学生现有水平以及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对本课科学知识进行了恰当的权衡,即本课科学知识的模糊性。

除了科学知识的权衡体现了模糊性,课堂探究活动的学习内容、学习路径、学习方法的选择也体现出了模糊性的智慧处理。

三年级学生关于鸟的认识的两个关键词中,羽毛是鸟独有的(观察研究外形所获),卵生是鸟共有(资料研究繁殖方式而得)。有羽毛的特征获取是学生同中求异、观察归纳的探究技能训练过程;卵生这一关键点的获取是学生信息推理、异中求同的探究技能训练过程。两个学习过程训练了学生不同的科学探究技能,如观察、归纳、推理、比较、分析等,这些技能的训练是必须要保留的,不能简单地非此即彼,这就是模糊性的微妙艺术。从这点来看,朋友提出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着这样去思考:一节课中能力的培养、技能的学习很复杂,追求精确性必然会否定复杂性;若一味深究精确性,必然排斥了复杂性,那么,复杂的能力培养、技能学习等带给孩子们终生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又如何实现呢?

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要同时着眼知识目标、方法技能训练、能力发展以及意志培养等,就必然不能去执着于朋友开篇提到的问题,一味地硬要“明确、具体”只能把问题简单化,就可能偏离科学课堂的教育功能,甚至可能否定了教材编者的良苦初心。

这样来思考,本课中多维目标自然而然地达成,恰好是全息性的体现;科学探究方式、方法的权衡,恰好是模糊性的正确解读。

由此看来,包括《它们都是鸟》在内,科学课堂的学习活动设计,就只能在全息性与模糊性中权衡,教师还要注重权衡知识、社会、儿童三者的需求。小学科学课堂权衡的落脚点在学生的培养,即教育活动内容要符合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教育活动的方式选择要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教育活动过程的设计要同步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心理机能的高级化,在学生自身认知的不断发展完善与学习内容不断充实更新的良性互动中,成就学生更有意义的学习,这样的科学课堂才能散发润物无声的教育魅力。

具体到一节课中,到底哪些内容是课堂中该让学生学习的?该怎么学?又该让学生学习到哪个层次?这些问题,朋友的文章早已说得明明白白:接受模糊,承认小学生特有的生理、心理、基础、经验等条件,选择相对合适的。

《它们都是鸟》一课,鸟的特征是本课的科学知识,其中的有羽毛和卵生是学生相对合适的学习内容。

观照探究与学生实际

再来说一下合适的学习方式。合适的学习方式意味着教师为学生提供良构的科学探究。《它们都是鸟》一课中,良构的科学探究清晰呈现了科学探究的层层推进。

首先,教师引出公鸡,激起学生生活经验中的鸟与科学概念中鸟的认知冲突。这种冲突激励学生去“跳”,激发他们的主动性,这是知识获取路径中情感铺垫的合适时机。

然后,教师搭建合适的探究平台,让学生去观察归纳鸟相同的地方,再反证推理出鸟异于其他动物的地方,从而保留有羽毛和卵生这两个关键信息。这是基于学生思维能力、技能训练的必要而开展的探究活动。

活动中,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是外显的探究活动,其对应的是内隐的推理思维活动,是积极思维的正向发展,是适合学生的探究路径,这些科学技能的学习和训练,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课堂中,学生知道了鸟是卵生和有羽毛的小动物,他们还形成和发展了提取知识、运用知识和综合知识的能力,更学会了以实证和逻辑为主地看世界的方式……这些学会和习得恰到好处,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它能够让学生有能力继续认识世界、解决问题,为成为一个终生学习的学习者奠定良好的基础。课堂的艺术不就在于此吗?

面对朋友最初的质疑,我想说,学习内容的确定、探究方法、手段的选择、多种策略的有效运用,都是从学生的现有能力和潜在发展水平出发,着眼于学生不断提升的“最近发展区”,在满足学生探究需求和实现多维目标之间权衡。

我曾经引导学生开展过一项特别有科学味道的中长期探究活动——低中高年级同时观察月相。内容虽然一样,但是学生的观察方法是多样的,呈现出的观察成果是多元的、也是分层次的:

低年级的学生看月亮,画月亮,能够简单画出一个月中月亮的不同样子,并能感受到月亮的样子是不断变化的;

中高年级的学生在低年级的基础上,能够定点观察、模拟实验探究,就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如月亮圆缺变化是有规律的,月亮亮面也不同的,观察月亮的位置也是不一样的。

抛开学段差异不谈,有的学生做月相卡,有的学生在家里用一半带皮的苹果演示月相变化给父母看……这些活动,若用较真的眼光来看,怕是问题不少,但就学生现有具备的接受能力和发展潜力来说,各学段的学生都在选择相对合适的观察方法,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断提升,他们的科学品质、科学能力都在潜移默化地生长着……

科学课堂有局限

人的培养是个复杂的过程,具体到一节课一种能力的培养也很复杂。为了让学生理解一些知识,一堂课的活动内容是多元的,一堂课的学习策略是多样的,一堂课的探究路径也是多变的,或迁移运用加深概念,或發挥认知工具增强逻辑思维……科学课堂中,教学活动的学习重点和探究深度,因学生不断提升的发展潜能,而在复杂性和精确性之间摇摆,在全息性和模糊性之间摇摆,从而一再地权衡。

反复研读朋友文章中的一句话“小学科学教学,更多的时候是在精确性与复杂性之间寻找平衡,实质上更多的是在全息性与模糊性中寻找平衡”,再重新审视他开篇甩来的问题,真是不简单,原来他提供给我们一个有力的智慧解答:以后的科学课堂中,若再有人拿着科学问题来责问科学课堂,混淆我们的视线,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挡回去——科学不等同于科学课,请不要把科学和小学科学教育混为一谈。

是啊,一堂课的时间是个常量,各个内容进入课堂一定是一个此消彼长、相互平衡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中智慧地权衡,不但能使学生获取科学知识,还能使他们探寻求知的渠道,知道需要知识的时候,怎样去获取知识,由此解决问题。这种方式不是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吗?

认识鸟的特征时,要不要保留卵生,还要去纠结吗?想到此,倒是隐隐地发现朋友问题的另一个用意所在:遇到困难,不要困于问题的表面含义,要摆脱问题的桎梏,跳出思维的定势,去尝试新的思考方向,学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寻找答案。

天空还是那个天空,鸟还是那只鸟,感觉却不一样了!

猜你喜欢
权衡模糊性全息
全息“魔镜”在身边
一汽奔腾T77
权衡
最高的权衡境界
拉丁新风
手机看三维全息影像有望成现实
英汉数词的模糊性及其翻译策略
表白
全息,何以为全息
从修辞学角度看汉诗英译的模糊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