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小学英语课堂活动问题设计

2020-10-09 03:41傅毅慧
英语教师 2020年17期
关键词:批判性英语课堂语言

傅毅慧

引言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英语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教育部2018)。其中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和创造性五个方面。

思维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主导着人的行为和语言。语言是品格和思维方式的一种外在体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还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水平与思维发展密切相关(教育部 2012)。英语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心智发展,塑造健康品格,培养思维能力。人际交流不仅仅是语言交流,还是思维碰撞。在实际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课堂活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

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正所谓有问题才有思考;思维,起源于头脑中的问题。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推动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刺激学生思考,并有意识地为他们搭建答疑解惑的“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思维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然而,在日常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缺少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这些忽视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问题会逐渐抑制学生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为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下面重点探究在小学英语课堂活动中如何进行问题设计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小学英语课堂问题设计存在的不足

结合教学实际发现,当前小学英语课堂问题设计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事实型问题多于评价型问题

根据布鲁姆(Bloom)教育目标分类,依据答案所需的认知操作和认知维度,可以将问题分为六种类型:事实型问题、理解型问题、应用型问题、分析型问题、综合型问题和评价型问题。其中,前三种属于低认知水平的问题,后三种属于高认知水平的问题。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基于课文内容设计的问题属于事实型问题,如How many引导的特殊疑问句:How many birds are there in the tree?What引导的特殊疑问句:What colour is it?What is that?这类问题容易从教学文本和材料中找到答案,质量不高,无法刺激学生的思考。理解型问题同样来源于阅读材料,教师在课堂中通常用Do/Does句型询问,学生用Yes或者No机械回答。这些问题只需要较低层次的思维,认知水平停留在记忆和了解层面。而要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则需要深层思考和学习。分析型问题、综合型问题和评价型问题可以让学生主动地、批判地思考事实和观念,刺激他们的思维从原有认知结构融入或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从而使思考更加深刻。

(二)教师提问多于学生提问

《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和展现个性的过程(教育部 2012)。学生不仅能学习,而且能独立、创造性地学习。但是,许多教师习惯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教师说、学生听”是常见的教学模式,导致出现“教师机动教、学生被动学”的现象。在小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往往让低年级段的学生朗读课文,进行角色扮演;让高年级段的学生完成听写小测验,检查其对单词、句子等的掌握情况。这就导致课堂上学生思考的时间被压缩,不利于他们思维的发展。另外,教师很少给学生提供提问的机会,不利于他们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发展。

(三)辅助问题多于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是指紧扣教学目标,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的问题。辅助问题是由核心问题派生而来,是核心问题的铺垫。要使英语课堂成为学生活跃思维的场所,教师的提问必须以核心问题为主。但是,在小学英语课堂上,随意性问题较多,教师不停发问,学生不停齐答,课堂看似热闹非凡,实则乏味。例如,教师喜欢用Do引导的一般疑问句发问:Do you like it?Do you have a lovely weekend?或突发奇问:Why?Do you like it?What do you think?然后让学生齐答Yes或No。这些问题缺乏信息沟通,无法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小学英语课堂问题设计策略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讲究策略,利用高效的课堂提问调动学生积极研读、主动探究的兴趣,全方位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

(一)巧设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逻辑性

皮亚杰(Piaget)的智力发展理论认为:“智力发展是把新知识同化和顺应到已有认识结构中去的一个过程。”凡能与学生“最近发展区”产生联系的知识都要建立起逻辑关系,即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让学生通过观察、理解、分析、整理语言信息,使语言表达更有条理性和逻辑性。在小学英语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巧妙设疑,按照“语言—规律—语言”的顺序,提升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还要在课堂活动中设计“问点”,寻找有效提问的关键点,把握提问的时机,培养学生的敏捷性思维。

外研版小学《英语》(一年级起点)第八册Module 8 Unit 2 It’s in the north of China 是对话题cities的延续和拓展,并对北京、广州、拉萨和苏州四个城市展开介绍。教师设计以下任务(问题):Get to know the four Chinese cities Daming is introducing.Introduce the four Chinese cities like Daming.Get to know more Chinese cities.这三个任务非常巧妙,分别在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提出。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类比四个城市的特点,梳理出以下表格:

Cities Location Feature Beijing north capital,modern...Guangzhou south big Lhasa west beautiful Suzhou east old

首先,教师延续Unit 1大明(Daming)向萨姆(Sam)介绍美国城市的情境,先复习城市的相关信息,创设大明继续向萨姆介绍中国城市的情境。其次,在带领学生梳理文本的过程中,让其逐渐理清城市的位置(Location)和特色(Feature),建立起语言“支架”:_______is in the_______of China.It’s a/an_______city.最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语言“支架”介绍中国的其他城市。教师根据连续性文本创建非连续文本(表格),将学生发散的思维聚拢到目标语言上,帮助他们梳理关于城市表达的逻辑信息,最终转换成语言输出。

支架式教学理论强调,要为学习者建构理解知识的概念框架,这种框架建立在“最近发展区”。对城市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类比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

(二)挖掘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调节的判断。这种判断基于事实的理性判断,没有学科边界,任何涉及智力或想象的问题都可以从批判性思维的视角来审查。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学生能够在问题中发现漏洞,并提供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他们热衷于进行激烈的辩论,探讨观点的合理性。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核心在于发展批判性品格(即批判性的态度和价值取向),然后发展批判性思维的相关能力(鲁子问 2018)。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鼓励学生去挑错,而要鼓励他们对事情有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同时培养论证自己观点的能力。英语教学既要有外在的交际性语言活动,又要有内在的思维性语言活动。教师的任何问题设计都要考虑培养学生的思维。学生越能思考,越能质疑,就越能理解文本内容,越能内化语言。在小学英语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提取文本信息和重点语言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深层次思维。

以外研版小学《英语》(一年级起点)第八册Module 5 Unit 2 He is drawing books and birds为例,大明为爸爸准备了礼物,并祝福爸爸“父亲节快乐”,设计的任务是让学生讨论父亲节为爸爸准备礼物的过程。在本课中,教师紧紧抓住“正在做某事”这一话题,在父亲节的情境下向学生询问三个层次性的问题:“What presents does Daming send to his father?What do you think about Daming’s presents?What presents do you send your father on Father’s Day?”第一个问题是事实型问题,学生能够较容易地找到答案,易于进入学习状态,为后面回答复杂的问题作准备。第二个问题是评价型问题,属于开放型问题。学生各抒己见:love,flowers,good performance,books,thanks letter等,并给出相应的理由。

S1:Good performance is best.My father want me to be a good kid at school.

S2:Thanks letter is best.I’m shy.But I can say something to my dad in letter.

学生展开辩论,批判性思维得以发展。第三个问题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回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这三个问题构成有层次的问题链,让学生由浅入深地处理信息,推进思考。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让学生将知识和语言表达进行关联,辩证地思考问题,从而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深刻性思维。

(三)拓展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

根据布鲁姆认知分级目标,创造是最高层次的思维。随着问题层级的上升,从记忆层面到创造层面,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越来越深入,思维越来越广,解决方案越来越多。在小学英语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越强,其创造力就越大。

例如,外研版小学《英语》(一年级起点)第十册Module 8 Unit 1 Will you help me?讲大明给表哥西蒙(Simon)准备礼物。课文中涉及很多中国传统物品。教师通过文本中提到的筷子和风筝让学生拓展思考还有哪些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物品。学生刚开始的思维停留在中国传统食物上:

T:WhatChinesetraditionalthingsdo you know?

S1:Dumplings.

S2:Zongzi.

S3:Moon cakes...

教师继续引导:Yes,they are Chinese traditional food.You can eat them in China.What things can you see or use in China?For example,we use chopsticks in China.We fly kites in China.

S1:Chess.

S2:Paintbrush.

S3:Lantern...

让学生再次讨论,除了食物外还有哪些常见的能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物品。这时,学生的思维扩展到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物品上。学生虽然用英语表达这些词汇存在一定的困难,但通过积极思考给出了许多想法,并通过思维导图将发散的思维聚拢起来,能提升思维品质。

创造的过程涉及两种思维:发散和收敛(托马斯L.萨蒂 2017),在发散性思维中激发创造力,在收敛中聚焦创造力。有了前期语言思维的发散拓展,教师可以继续提问:“What presents do you send to Simon?”让学生收集数据,并给出想法:“I will send him Chinese chess.I can play with him./I will sendhimX-box.Ilikeplayinggameswithmyfriend...”。创造性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可以被训练出来的。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的思维得以碰撞,思维品质得以发展。

结语

思维品质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学生个体的心智发展。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发展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英语课堂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场所,也是教师设计问题和完成教学目标的主战场。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让问题驱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在巧设问题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逻辑性,在挖掘问题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在拓展问题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推动课堂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真正促进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猜你喜欢
批判性英语课堂语言
用爱浇灌英语课堂
语言是刀
让学生感受英语课堂之美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我有我语言
高效英语课堂的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