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勤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能让他们体验并发现数学的乐趣。依循“课标”创设生本课堂,能够让学生亲历数学思维拔节的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全面发展学习能力。
[关键词]生本课堂;以学定教;思维构建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9-0093-02
“思维泉涌”“群舌思辨”的生本课堂,在我们的课堂上仍可遇不可求?教师课前潜心研究教材,立足学情,精心备课,努力设计最佳预案,往往呈现的结果与预想的差距很大……如何有效践行“课标”这一准则,让学生的学习向更深处漫溯?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思考。
一、以学定教,遵循认知规律
“课标”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内容时,为了立足以学定教,笔者对教材进行了有效整合,通过创设“小明邀请两位同学和他一起过生日”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9个小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几个?
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分,得出“每人分得3个”的答案,进而唤醒了学生用除法去解决问题,为下面教学“几分之一”的意义做了铺垫。接着笔者追问:“如果把这9个小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或4个人,每人各分得几个?”
先让学生独立分一分,再小组交流:继续平均分下去,剩下1个蛋糕应该怎么分呢?学生很容易得出题(1)中每人分得半个小蛋糕。笔者从有余数的除法人手引出“二分之一”,“半个”是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二分之一”则是这一生活经验数学化的结果。笔者借助直观演示,帮助学生在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之间架起认知桥梁,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知识建构方式的准确把握。引导学生继续交流:把剩下的1个小蛋糕平均分给4个人呢?通过对“二分之一”的知识迁移,学生得到:把1个小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它的四分之一。学生在思辨中逐渐清晰几分之一的建构,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正如孔子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以学定教,才能真正让学生的思维跟着数学建模走!
二、以生为本,激发探究欲望
激发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保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建立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必须要发自心底关心、爱护学生。
例如,教学“统计”一课前,笔者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他们感兴趣的动画片《奥特曼》的打斗场景:奥特曼(雷欧)在打怪兽的时候,怪兽喷出的不是火焰,而是不同形状的数学图形……由于课件播放速度快,学生在统计各种图形的个数中遇到了困难,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于是,小组合作在不经意间有效实现。学生通过一人报,一人统计的合作方式,不仅快速地统计出结果,而且很好地激发了探究欲,最终发现简单易行的统计方法。这印证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数学课不能只是单调的数学运算,还应该有一个充满童话、游戏、情趣的生活情境。
三、依“课标”促思,凸显思维深度
“课标”强化了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积累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总体目标中也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依“课标”紧扣生本课堂展开教学,凸显思维深度,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亦是课程改革的总趋势。
例如,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教材通过设置摸球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为了便于学生更深层次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笔者先出示图l,让学生猜一猜:任意摸出一个球,会摸出什么颜色的球?以此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摸出的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再把图1与图2有机结合,设计摸球游戏。
笔者将摸球游戏活动设计为4人一组,有2个袋子,里面都装2个球(1黄1红或2红,即l号红球、2号红球),引发学生思考:在自己小组的袋子里任意摸一个球,会摸出什么颜色的球?此时给学生充分的探索与思考时间。分到装有2个红球的袋子的小组表示,在这个袋里任意摸出1个球,一定是红色的,但摸出的可能是1号红球也可能是2号红球。学生得出“确定”中存在“可能”这种深层次的思考。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质疑,解疑,再存疑的过程,无形中不仅学习了新知,增强了解释和应用的能力,而且从中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了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能力。
四、立足情境,构建“生本课堂”
课堂既是实施“课标”的主战场,也是一个赋予知识以生命力,给予学生以思考,让学生动起来,让知识活起来,让生命放光彩的场所。教学中,教師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从现实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数学知识,通过师生、生生交流,共同构建生本课堂。
例如,在教学“用计算器计算”一课中,笔者设计了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一人一年的学习费用约300元的情境,让学生算一算自己一年的学习费用。通过这一活动,能让学生明白如果每人每年省下6元,一个班50名学生就可以帮助一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学校有1436名学生,每人捐6元,又可以帮助多少名失学儿童呢?让学生试着先去算一算,再谈感想。再如,播放偏远山区的部分儿童没有机会上学,让学生珍惜自己这优越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积极性……诸如此类的教学实例不仅能较好的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思想、品德、情操上有所触动,还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有效构建生本课堂。
遵循“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撑好“课标”这支长篙,努力向“给予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的头脑,一副为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心肠”这样的生本课堂蔓溯。
(责编 覃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