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识共进:合作学习的行动意蕴

2020-09-27 23:14魏俊晨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分享多元合作学习

魏俊晨

[摘要]合作学习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学习之中,但合作学习过程中仍存在“走马观花”“浮萍逐水”“虎头蛇尾”等现象,造成了合作学习缺乏实效。小组成员经常单兵作战,究其原因,合作学习时往往存在开展较随意、交流被垄断、思考稍片面等情况。合作学习的核心本质是促进每个成员在合作中形成新的认识,得到收获。因此,“建立规则,规范程序”“多元思考,观点联结”“分享智慧,整体融通”是促进小组成员共识共进的有效实践路径。

[关键词]合作学习;规则;多元;分享;共识共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29-0011-04

社会生活中,“竞争”无处不在。从古至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等領域,“竞争”都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发展机制。过去的若干年里,“竞争”技能的发展已经达到了顶峰,以至于“合作”因其技能的缺失而无法有所表现。在全球化进程中,人类获得了从“竞争社会”转变为“合作社会”的机遇。因此,20世纪中后期是人类合作意识觉醒的起点。70年代起,“单兵作战”优势不再,合作学习逐渐兴起。

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学习的方式,共同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或组织一定的活动,以及共同创造新的“产品”。近十年,合作学习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学习之中。但实践中,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有效。合作学习的吸引力没有完全体现,甚至在很多时候,境遇还比较尴尬。

一、现象回顾

合作学习的关键是什么?毫无疑问,应该是学生间既形成合作又构成学习,也就是说,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一方面能够得到新的认识、收获,另一方面能够逐步养成合作的习惯,树立起合作的意识。目前的合作学习还存在一些误区,比如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等。

(一)走马观花

合作任务的设计过于简单,学生的探究欲望不足,合作流于形式,学生对于问题的解决仅仅是“走过场”;有时,问题太难,学生无从下手,不知所措,合作出现了“冷场”。当教师对如何合作没有给予恰当的指导与评价时,有学生不知道小组合作的任务是什么,在组内“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导致参与度和效率低下。

(二)浮萍逐水

合作学习任务布置后,学生完成得如何,教师无检查,不闻不问。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碰到问题,无指导,也没有评价和总结。小组学习任务完成后,既没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总结,也没有教师的评价和总结。很多时候,合作处于无序状态,课堂看似热闹但无实效,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看似合作,但没有互动,没有共享,成员间更没有达成共识。

(三)虎头蛇尾

合作学习时,有重个体轻团队的倾向,存在大部分学生参与不足、某位学生过度强势等问题,有学习任务而没有驱动,导致“虎头蛇尾”。合作学习中的交流分享环节,经常出现“学霸”秀合作的现象,不善言谈者无法融人合作学习,更没有代表小组进行分享的机会。汇报时,仅有一人代表小组反馈学习情况,发言的内容也仅仅是个人的观点。整个学习过程,讨论激烈,但观点单一。

二、原因分析

上述现象的存在弱化了合作学习的作用,教师需要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重新定位师生的角色,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

(一)开展较随意

在一些课上,合作学习仅为活跃课堂气氛。教师不太重视合作任务的优化,没有从目标、过程、评价等方面合理规划学习任务,导致合作学习的开展比较随意。合作过程中,教师没有针对合作情况给予指导与评价,学生的合作仅仅“跟着感觉走”。

(二)交流被垄断

合作常为教师或“学霸”所控制。即便在小组中的讨论交流也多以学习优秀的学生为主导。交流汇报讨论结果的,大多是小组成员中成绩优秀的那些学生,而小组中其他成员只是在一旁看着的“路人甲”。这样情形下的讨论往往不充分。

(三)思考稍片面

合作中的交流只有浅层次的动作、语言互动,只是各自的答案和方法的复述与叙述,说完就结束了。成员之间分享后没有吸纳,没有观点交锋与碰撞,没有更深层次的思维互动,没有认知的深化和提升。讨论结束后,仅有一人代表小组反馈学习情况,发言的内容也往往不能代表整个组的观点,仅是个人观点。合作小组没有形成一个整体,比较零散没有融合,只是想到了表面的一点点就认为弄懂了全部。当组员学习出现困难时,相互之间缺乏主动帮助的意识或只是简单地代替发言。

三、实践路径

合作学习的有效推进,需要建立规则,全员参与,多元思考,整体融通,从“单兵作战”走向“共识共进”。

(一)建立规则,规范程序

规则是师生间的一种合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人共同学习中,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共同发展,需要师生在课堂中建立共同遵守的规则。

1.合作学习需要一定的规则

合作学习的小组成员规模必须适中,可以按组间同质、组内互质的原则,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当小组建立后,成员需要有明确的分工,在多次活动时要进行角色轮换。合作学习以“学”为中心,任务要具体、明确、可操作。如何讨论、表达、抓要点,以及小组成员如何共同协作等都需要有一定的规则。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一直“在场”,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1)听的规则

每个成员会“听”,则保证了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教师应注重“听”的规则培养,让学生学会听,分享彼此的思考,这是“合作学习”的基础。教师应逐步让学生明确倾听的要求:听的时候有反应,不同意时不插嘴。

(2)说的规则

每个小组成员在听的基础上,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课上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一定的语言表达体系,比如,每一个成员要能明白对方所要表达的观点,用“我听了——我听明白了——我有自己的想法了”对小组内交流的观点进行对比、比较,做出对与错、合理与不合理等基本判断,用“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的观点是……”“我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有补充……”把别人的思考与自己的思考相对照,找出自己与别人解答的异同之处,然后决定自己该交流什么,该借鉴别人什么,该改进什么,思考“别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结果”“他们这样不同的方法和结果对不对”。因此,成员之间的交流是接着讲、补充讲、纠错讲,最后达到正确完整地讲,而不是重复讲。

(3)分工规则

首先,合作学习要有组织者。不能因为强调“合作”中的人人参与,而忽略了团队中组织者的作用。当然,团队的组织者,在一定的条件下,要成员间轮流担任。其次,组员人人参与,缺一不可。小组成员在合作的过程中,要体现人人参与、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每个成员都能乐意主动地做力所能及的贡献,每一项任务,每一个成员都要参加,缺一不可。负责组织协调的学生要督促所有成员积极参与,负责记录的学生要完成过程与结果记录,负责总结的学生要综合本组意见、理解并表达清楚。合作时,任务明确但不固化,角色有分工但可轮换。

2.合作学习需要一般的程序

教师对学生的合作过程要有明确的指导,帮助学生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后,提出明确的任务目标,规定讨论主题;引导学生积极交流,确定发言顺序,掌握发言时间;鼓励每位小组成员轮流展示合作成果,确保小组间的分享有序、有效;科学评价每个小组以及每位学生的表现。

(1)目标

目标是合作学习任务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只有清楚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样态。小组合作目标具体、清晰,学生才清楚在小组中怎样合作,在分享时如何深入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应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有“生长点”和“创造点”,提供引发认知冲突的学习机会,促使学生协同合作,最终解决问题。

(2)过程

合作学习的任务一般要能分解成几个子任务,要给学生一个较大的探索和创新的空间。合作学习的任务应该关注合作任务与合作学习时间的匹配度,有充分的小组合作时间,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自主探究、动手操作、表达意见的机会。小组内不同的角色应根据具体任务的不同有所变化,每一位学生都有明确的合作任务。合作过程中,可以尝试如圆桌会议、轮流采访、生生互访、抽签展示等合作交流形式。讨论时,小组成员一直处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能聚焦问题、会推进观点、能归纳方法等,这些都是合作学习的保证。

(3)评价

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并适时调整合作的进程,学生也能通过评价了解自己和小组的学习情况,借鉴参考其他组的亮点和方法,及时调整和修正自己和小组的学习成果。教师要学会观察,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评价和给出指导建议。

(二)多元思考,观点联结

课堂中的一个学习任务,是可以有多角度的理解或不同的解决方法的,但指望某一个学生对它产生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学生对一个问题要从多个角度思考到位或全面概括,显然是非常困难的。多元思考的激发,需要合适的讨论“话题”。因此,小组合作前,教师要基于学情设计好需要讨论和探究的问题。问题难度适切且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才能解答,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与层次性,完成“任务”的方式和过程可以多样。小組合作时,可以采用先独立后合作的策略。

“话题”发布后,学生先独立地思考、探索和研究。先独立后合作,实际上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独立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之后的多维度探究,要确保每位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成员间再产生交互对话,就可以延伸出新的问题,产生更深层次的碰撞和认识。学生之间有来有往,或头脑风暴,或多元观点整合,或小组辩论,相互影响、相互帮助,形成共识。

例如,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大小比较”这个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日常生活中,学生或多或少接触过有关小数的大小比较的问题,他们对此并不是完全一无所知,但每个学生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是多样的,指望一个学生尽可能地想到更多的方法,是非常困难的。是否可以让学生真正地从以往的“游击战”走向“兵团作战”,四个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变“有几种想几种”为“多元思考、合作共进”呢?是否可以将用多种方法来比较小数大小的意图很好地落实在小组合作学习之中,小组成员各自选好角度,有合作有分工,进而使得“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教学价值得到尽可能充分发挥呢?笔者进行了尝试。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首先,研究的任务是“想办法比较0.8和0.6这两个数,哪个大一些呢?”这个任务看起来并不难,但需要四个同学分工合作,尽可能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来展开研究,这就考验大家团队的合作能力了。

(四人小组展开合作,教师巡视;学生能有条不紊地分工合作)

生1:我是从数的组成上来比较的。0.8里面有8个0.1,0.6里面有6个0.1,所以0.8>0.6。

生2:我给两个小数添上单位名称“元”,想办法比较0.8元和0.6元的大小,然后将0.8元转化成8角,将0.6元转化成6角,因为8角大于6角,所以0.8大于0.6。

生,:我把这两个小数分别转化成相应的分数,0.8=8/10,0.6=6/10。因为8/10>6/10,所以0.8>0.6。

生4:我采用的是画图法,可以直接看出两个小数的大小。

四位学生在小组中能把自己的思考过程清楚地表达出来。如果一人汇报,众人听,只是一种思路的简单呈现,这不是基于合作的学习。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对“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的认识是模糊的、感性的,而每人都要汇报,互相听,是各种思路的呈现、比较和辨析,“每一个”都“卷入”其中。这样,学生的认识是清晰的、理性的,是有理有据的。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问题,轮流讲解各自学习所得,明白合作的力量,小组成员团结一致,共同解决一个问题,使小组成为一个“动力整体”。学生在合作时基于不同层面的问题展开更加开放和深入的思考,讨论时多样化地呈现了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并能够说清楚判断的依据,突出了学习的重点,丰富和加深了对一位小数的基本含义的理解。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对“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理解不仅停留在表面层次,理性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后续的交流中,小组里的每个人都可以为共同的任务而尽责。因此,那些具备“多角度、多层次、多样化”特点的任务,能够突破个体的局限,学生集思广益,获取不同的方法,拓宽自己的思路。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推动学生优化思维,进而引发深度思维,直抵数学本质。在这个环节中,要关注成员之间如何交换意见,如何处理冲突,如何整合观点,从而实现合作学习共识共进的最终目标。

(三)分享智慧,整体融通

全班分享是呈现合作成果、实施科学评价、实现整体融通的环节。这个环节是学生对问题认识的二次飞跃。小组成员观点联结后,全班分享智慧,整体融通,实现了所有学生能力的整体提升。

例如,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简单的周期”,对于规律可以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如果没有分享环节的“深度交流”,學生只能是简单地呈现方法,无法概括出不同表征之间存在的共同内涵。分享环节中,小组内的每一位成员依次发言,向全班学生介绍“盆花的排列规律”,提出自己的方法、体会和经验,然后其他组补充发言,汇报自己组的方法:画图、文字、列举、计算、推算等。当多种方法产生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实现多种表征之间的相互转换,帮助学生从感性行为上升到理性经验的层面。

需要指出的是,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比较、学会比较、善于比较,这样方能实现“深层分享”。倘若不进行比较,小组学习就会停滞于“浅层”。学生在这样“深度交流”的过程中,常常能认识到别人或许没有想到自己的方法,但我“也没有别人的想法”。有了全班分享环节,每个成员的方法都比“分享”前多了。

在学生小组合作“分享观点”环节,教师要关注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个成员发表了怎样的观点,每个学习小组的群体水平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享观点环节,每个小组或个人都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倾听别人的意见,修正或完善自己的方法。分享观点时,后表达的学生必须与先表达的学生的方法有所差异,或观点有所变化。教师可以尝试这样引导:“小组交流时,你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你从小伙伴身上学到了什么?”“如果没有方法或观点,要学会提出问题,把自己的困惑用问题表达出来,寻求组内成员的帮助。”

全班学生要尝试着把自己的解答和别人的解答进行比较。每个人要思考“我的方法与刚才的这位伙伴比,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在此过程中,组内成员之间要有整体意识,互相之间有讲解、演示、点拨、指导。小组面向全班分享观点前,需要从多个角度思考,提供多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形成一个成员认同的、总结性的小组合作共识,找到对该研究主题最优方案或方法。

在整体融通环节,教师是观察员、导学者、评价者。教师不仅要在学生理解不足时邀请其他组参与补充,更要在分享小组结论“堵车”时进行引导。组内成员之间只有互相欣赏、互相质疑、互相帮助、相互补充,才能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总而言之,合作学习的本质是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投入度,让学习“真实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达成每一位学生的共识共进,从少数学生的“风生水起”发展到全体学生的“千帆竞发”。

[参考文献]

[1]李帮魁.小组合作学习内在机制的实践研究: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例[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

[2]李帮魁.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在机制[J].教学与管理.2017(35).

(责编金铃)

猜你喜欢
分享多元合作学习
孩子,我们慢慢来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