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丹
[摘要]复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之一。通过复习课能够促使学生进行查漏补缺,形成结构化知识网络。基于此背景,对小学数学复习课的目标、过程、练习进行了探究,以促使学生展开深思,引发创新,让复习课灵动起来。
[关键词]小学数学;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29-0088-02
复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课型之一,是巩固知识的有力手段。学生通过复习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不仅能够完善现有认知结构,也有助于促进知识技能的形成,积累更丰富的经验,使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促使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思考,完成查缺补漏,使知识积淀得更深厚。
一、关注多元发展,定准复习目标
复习目标立足于教材的整体架构及教学脉络,这样才能带领学生梳理知识要点,使复习过程有的放矢,然后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除此之外,还要关注学生现有的知识积累及经验,要立足于其思维特征,使复习目标有助于培养情感态度及智力等多种素养。
例如,在“立体图形体积”的复习课中,不仅要重视复习目标的设计和制定,还要定准目标,捕捉各种生成性资源,这样的复习课才是有深度的。
师:看看课题,大家知道今天要复习的内容是什么吗?
生1:是和体积相关的知识,其中提到了立体图形,因此要复习的就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体积。
师:再次看到这些图形时,大家能够想到什么?
生2:它们的体积公式。
生3:根据体积公式,可以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归为一类,公式中的共同特征是底面积乘高。
生4:为什么这些图形的体积公式都能用底面积乘高,而圆锥不可以呢?
生5:我认为这些图形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上下一样粗,但圆锥不同。
生6:是的,圆锥的一头是尖的,而且只存在一个底面,因此它的计算方法肯定与其他不同。
师:大家观察得很细致,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7:我认为和圆柱同类的物体,上下都一样,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的方式得到其体积,如三棱柱,也可以选择这一方法。
生8:按照你的说法,如果上下底面都为六边形的立体图形,是否也能够使用这一公式计算呢?
生7:当然可以,如果我们将六边形的底面划分为6个相等的三棱柱,那就能用这个方法。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困惑点,以此为突破口组织了一场学习辩论。可能学生的表述不够完美、不够严谨,但是通过学生的表达,我们能够发现其所具有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这一点令人欣慰,而这也正是上复习课的意义之一。因此,在上复习课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紧扣目标,但也不必执着于目标,这样才能使学生迸发更蓬勃的学习活力,实现知识的纵深拓展,发展数学思维。
二、突显复习主体,优化复习过程
当前的学习方式以倾听型及小组讨论型为主。在倾听型中,教师成为课堂主体,将理论知识完全传授给学生,但是学习实效不高,还容易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在小组讨论中,主体是学生,教师只需要根据所要教学的内容抛出相应的数学问题,由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小组探讨,或者辅以教师的及时点拨,便能自主习得数学知识。
例如,在复习“运算律”时,我让学生自主整理了这个单元中容易出错的习题,以此为突破口消化难点,实现高效复习。
师:现在我们共同回忆一下,在这个单元中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
生1: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分配律。
师:请你们翻看课本以及作业本,再回想一下在这个单元中哪些题目出错最多?你会选择怎样的方法去复习、巩固它们?然后从中选择能够展现这一知识点的最佳例题,也可以考考其他同学,并将完整的想法记录在学习单中。
生2:我的错误集中于乘法分配律中,例如97x36,之前不知道如何简便计算,現在通过复习已经了解了,可以先将接近整百的数97进行转化,变成100-3,然后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这样就比直接计算更简便,还不容易出错。
生3:有关乘法分配律的习题也是我错得最多的,通过复习整理,我发现了在课本和练习中有着不同的应用,有的是正向应用,有的是逆向应用。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复习课的最终目的就是查缺补漏。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自主寻找学习中的不足,自主发现有效的解决办法。这种复习方式不仅有助于强化学生对错题的印象和认知,也能使他们掌握整理知识的正确方法。
三、基于错题资源,设计复习练习
在复习课中,教师应当利用学生的错题资源展开复习,让学生从错题中总结经验、深化理解,避免再次出错。
例如,在复习“常见的量”时,基于前测,我发现了大部分学生出现的错误:3.4时=(3)时(40)分,5.08立方分米=(5)升=(80)毫升。
出错的主要原因是很多学生受进率是10的影响,以小数点作为分界,对前后的数据进行机械式分离。于是我在复习时对学生进行指导。
师:我们接下来要复习的是“常见的量”。刚才我所出示的两道题出错率最高,你能发现其中的错误吗?它们的正确答案应该是什么?
生1:3.4时=3时24分。
师:你是怎么算的呢?
生1:将3.4时分解成为3小时和0.4小时,然后将它们统一化成以“分”为单位,得到180分钟和24分钟,合计为204分钟,即3时24分。
师:究竟是哪个环节导致这一错误的出现呢?
生2:应当是在整数和小数的分离之后,针对小数部分的计算,没有根据时间的进率进行换算。
师:那么另一题中又是哪个环节出错了呢?
生3:在题目中需要对体积单位进行两次转换,所以第一步先转化为“升”,然后再将其转化为“毫升”。
针对单位转换的计算,如果只进行简单拆分,再加上相应的单位,这必然是错误的。必须要经过统一转换,或者根据各自的进率进行换算,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总之,在复习课中,教师不仅要了解各知识之间不同的特性,还要利用各知识容量大、密度高等典型特征,促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展开梳理,完善现有的认知结构,促使认知结构的精细化。教师要研制精准的教学目标,设计完善的教学活动,准确捕捉各种生成性教学资源,当然还需要辅以精炼的训练题,展开多元评价,促使学生展开深思,引发创新,让复习课灵动起来。
(责编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