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模式:助力小学数学深度教学

2020-09-27 23:14徐志钱敏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深度教学小学数学

徐志 钱敏

[摘要]游戏与数学、与儿童、与学习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将“游戏模式”运用于数学教学,就是要改变机械、枯燥、无趣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发掘学生数学学习的创造性。基于“教学内容”“教学素材”以及“學生兴趣”建构游戏,能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深度思考、深度理解、深度探究,助力小学数学深度教学。

[关键词]游戏模式;深度教学;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9-0056-02

将“游戏模式”引入小学数学教学之中,其根本目的是改变机械、枯燥、无趣的数学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发掘学生数学学习的创造性,让学生展开自主性数学学习,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实践力、反思力。运用“游戏模式”进行数学教学,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洞察”“能自知”“能阐明”“能应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深度思考、深度理解、深度探究,不断优化学生数学学习品质,助力小学数学深度教学。

一、为什么选择“游戏模式”

已故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说过“数学好玩”;而另一位数学教育家田刚则说“玩好数学”。两位数学家均将数学以及数学学习提升到“游戏本体论”的高度,“游戏”在数学及数学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可见一斑。德国思想家席勒曾经这样说,“只有人才能展开游戏,只有在游戏中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游戏精神是一种平等精神、自由精神、自成目的精神……”。将“游戏精神”“游戏模式”运用于数学教学之中,能让数学学习变得生动、直观。游戏是学生数学学习和生命成长的“精神植被”。

1.游戏与儿童本性相契合

“玩”是儿童的天性,因此,游戏与儿童有着天然的、本性的契合。儿童喜欢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数学学习应当是“做思学共生,学玩创一体”的游戏活动。我们发现,儿童之所以对数学思考探究乐此不疲,之所以愿意沉浸在数学学习之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儿童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和体验到一种游戏化的存在感。游戏带给儿童的是想象和创造的快乐与自由。

2.游戏与数学本体相适应

数学是什么?数学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一是系统的、结构化的演绎科学;其二是探索性、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无论是数学的思考还是数学的探究,它们都具有一种内在的“游戏感”。数学是奇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是能砥砺儿童思维的一门游戏科学。在数学学习中,儿童不仅能感受到数学的科学性,更能体验到数学的艺术性和游戏性。数学,不仅其内容具有游戏性,而且其形式、结构、思想、方法也都具有游戏性。

3.游戏与学习可以相互渗透

游戏学之父赫伊津哈曾说:“在游戏中,人能摆脱一切束缚。”只有当师生变身为平等的“游戏者”,将学习当作“有趣的游戏”,才能让学生施展自己的能力,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释放学生的探究潜质,催生学生的积极表达。

二、怎样选用“游戏模式”

选择“游戏模式”,不仅仅是简单地按照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更要让游戏的活动形式契合学习内容。换言之,选用怎样的游戏模式,要根据具体的数学教学内容而定。从总体上看,小学数学知识可以分为四大板块,即“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在游戏化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来设计、包装、加工游戏,从而让学习的内容与游戏的形式相得益彰,促进学生游戏兴趣与数学知识的同生共长。

1.基于“教材内容”建构游戏

数学游戏的形式很多,应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游戏策略。教材中的数学活动内容可以操作游戏、交流游戏、猜想游戏、验证游戏等形式展开。基于教材内容选择游戏模式,能让数学游戏更贴合学生的学习活动。比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根据“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是该数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建构一个“拨珠听音辨是否是3的倍数”的游戏活动。当教师在游戏中每次都能准确给出答案时,学生产生疑惑“为什么老师通过听珠子的声音就能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3的倍数的特征可能与什么有关?”,从而展开深度思考与探究。

2.基于“教学素材”建构游戏

教学素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载体、媒介和手段。一般来说,教学素材既具有原生性价值又具有教学性价值,因此依据教学素材设计出具有教学价值的游戏,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比如“卡片”是教师在“数与代数”教学中常用的素材,变幻卡片呈现形式就能取得游戏性教学效果。如教学“口算”时,可以提高卡片呈现的速度,增强学生的口算能力;教学“应用题”时,可以通过卡片将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进行自由组合,从而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3.基于“学生兴趣”建构游戏

选用“游戏模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素材等建构游戏,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建构游戏。作为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具体学情,把握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选择适合学生并且能让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比如教学“可能性”这一隶属“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时,笔者发现学生喜欢玩“石头、剪刀、布”“转转盘”“扑克牌”等游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笔者充分运用“扑克”“转盘”等游戏载体,让学生认识“可能性”,理解“可能性”,进而能用“可能”“一定”“不可能”等概率性的词汇来描述事件;能用“分数”来精准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能对“可能性”进行量的刻画;等等。总而言之,在选用“游戏模式”时,教师不仅要兼顾学科内容,兼顾学科教学手段与方法,更要兼顾学生的具体学情和兴趣爱好。

三、选用“游戏模式”要注意什么

一般而言,“游戏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全程性应用”,即将游戏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二是“嵌入式应用”,即在数学教学的某个环节中运用“游戏模式”。具体而言,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情等来确定。游戏可以用来导人,可以用来引导学生探索,还可以用来进行知识巩固,等等。那么,在数学教学中选用“游戏模式”要注意什么?如何让“游戏模式”更好地助推学生的深度学习呢?

1.要有助于激活学生深度思考

实施游戏模式教学,要警惕“玩”和“思”主次不分,从而导致学生的数学思维“浅表化”。很多时候,教师的游戏化教学由于缺乏思维上的挑战而让学生失去了思维提升的空间,游戏化教学也因而沦落为了纯粹的游戏。因此,选用的“游戏模式”要有助于学生的深度思考,尽可能地创设情境,努力将游戏切入学生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找准数学、儿童与游戏的融合点。在数学游戏的过程中,要始终突出“思”的内涵,突出游戏学理意蕴。比如一位教师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用一个信封装着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然后露出一个角,让学生猜这是一个怎样的三角形。这个游戏设计本来很有创意,但由于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为什么只露出一个直角或钝角就能判定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而只露出一个锐角却不能判定这个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就沦落为了没有思维含量的游戏。

2.要有助于引发学生深度探究

实施游戏模式教学,并不需要严格按照游戏的操作程序,而是在学生数学探究的过程中灵活地融人、适时地添加游戏的元素。“游戲化教学”并不完全等同于“游戏”,其根本目的、根本旨归在于通过游戏引导学生深度探究。比如“圆的认识”教学中,让两组学生在黑板上比赛画圆,其中给一组学生提供的是“没有弹性”的线,给另一组学生提供的是“有弹性”的线。在比赛过程中,一组学生总是能圆满地画出圆,而另一组学生画的圆总是不“圆”。多次比赛之后,另一组学生大呼上当。通过这样的游戏,将“定长”这一重要的概念融人其中,从而引发学生对“画圆”“圆的特征”的深度探究。

3.要有助于积淀学生的活动经验

实施游戏模式教学,要有助于积淀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很多教师总会有意或无意地“贴标签”,动不动就将一些教学流程以“游戏”命名,却缺少游戏的根本性精神,如“闯关游戏”“进阶游戏”等,只是有“游戏”之名,而毫无“游戏”之实。实施游戏模式教学,不是理解的标签化、不是操作的简单化,而是实实在在地开展游戏教学。比如教学“最小公倍数”时,笔者设置了一个“接尾巴”的游戏,将难以言传的“最小公倍数”“公倍数”等概念融人其中,让学生在数学游戏中对概念心领神会。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认为,小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浪漫的学习。运用“游戏模式”进行数学教学,突出的是自主的、能动的、趣味性、有意义的数学建构。作为教师,既要站在学科立场上,又要站在儿童立场上,用游戏的精神观照课堂。当儿童与数学、游戏同时相遇,必将开启一段关于数学的浪漫旅程。

【本文系连云港市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课题《“游戏模式”助力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课题立项编号:LJHKTLX18075)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罗艳)

猜你喜欢
深度教学小学数学
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
谈能力导向的深度教学及相关策略
以能力为导向的政治课深度教学
结构导向学习:深度教学的基础性策略
有效教学的深度追求
深度教学:课堂转型的又一新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