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正年
[摘要]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學情前测是实现“儿童立场”的有效教学路径,教师在计算教学中应有效应用学情前测,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有效开展相关教学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打造学本课堂。
[关键词]学情前测;计算教学;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29-0049-02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然而很多教师在开展计算教学时只是遵循教材的呈现顺序,并未充分考量学生已有的计算基础,由此导致教学低效化。作为教师,应在“学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引领下,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与学生学情相匹配的教学活动。学情前测是实现“儿童立场”的有效教学途径,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学生原有的认知起点,有效应用学情前测,由此开展与学生学情相匹配的教学活动,进一步提升计算教学的效率。
一、借助学情前测,确定计算教学目标
特级教师吴正宪认为,在计算教学中,目标的定位和把握必须要以学生原有的计算经验为基础,由此才能够实现高效的计算教学。首先,需要通过学情前测,清晰且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原有认知起点以及计算经验;其次,以此为基础确定教学的重点目标,由此为实现高效的计算教学找准关键落点。
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笔者设计了如下的学情前测:
1.填空。
(1)2.25元=( )元( )角( )分
(2)0.19元=( )元( )角( )分
(3)5元6角8分=( )元
(4)5角=( )元
2.解决问题:书店新进一批图书:《数学家的故事》645本、《童话故事》429本、《神奇的世界》830本。
(1)《数学家的故事》和《童话故事》总计多少本?(分别列出横式以及竖式算式)
(2)《数学家的故事》比《神奇的世界》少多少本?(分别列出横式以及竖式算式)
(3)在进行竖式计算的过程中,需要将()对齐。
3.是否可以利用竖式计算小数的加减?自主尝试,可以套用人民币样币进行计算,或者借助计数器,写下简单的计算过程。
(1) 5.21+3.12= (2)4.05-3.98=(3)2.4+8.12=
通过第1题的前测数据可以发现,学生能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通过第2题的前测数据得知,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熟练运用竖式完成加减法的计算,不仅能得出正确的计算结果,还能准确理解其中的算理;通过第3题的前测数据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可以基于原有的认知经验,利用竖式计算小数的加减,但是由于对算理的理解不够清晰,导致计算错误。基于前测数据可以对本课的重点教学目标进行界定:其一,立足于具体的情境体会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其二,探寻如何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并体会其算理;其三,沟通整数加减与小数加减之间的关联,建立完善的竖式计算模型。
这样,基于学情前测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本课教学的原有起点,进而明确教学目标。而在此基础上确立的教学目标才是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
二、借助学情前测,优化例题计算教学
1.设计核心例题,引导探究算理
作为教师,不仅要善于展开学情分析,还要能够立足学生学情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核心例题,使学生在例题的引领下深入触及算理,展开高效的探究和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运算核心素养进一步提升。
例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学情前测:
(1)列竖式完成计算:356x7=(),59x21=();
(2)学校需要购买26副乒乓球拍,每副价格为67元,购买这些球拍一共需要多少钱?分别以横式和竖式完成计算,在竖式计算过程中要简单地写下每一步所代表的意义。
前测题(1),有47名学生全部计算正确,2名学生只写对一半,全错的只有1名学生。可见,学生对三位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两位数掌握程度较高,计算正确率高。对于前测题(2),虽然部分学生能够列出算式,也能够正确计算,但是能够较为准确地写明每一步所代表的含义的只有12位学生,可见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并没有准确把握其算理。
通过上述学情分析,在课前,笔者首先向学生呈现前测题(2),带领学生分析竖式算式:先计算6副乒乓球拍的价格,再计算20副乒乓球拍的价格,最后将两次计算结果加起来,这样就能够得到购买26副乒乓球拍所需要的总钱数,而学生也能够在经历这一完整的计算过程之后,深人体会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算理。在此基础上,笔者对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进行变式,将购买数量增加到126副,由学生再一次展开自主探究,并提出问题:(1)前后两题存在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2)在进行竖式计算的过程中,你认为需要关注的重点在哪里?(3)和同桌之间展开交流,说一说竖式计算每一步所代表的含义。 这样设计教学,学生能够从之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顺势进入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并能自主探究其算理,提炼出正确的计算方法。
2.设计核心例题,引导总结算法
教师通过“学情前测”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情,进而展开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巧妙地对前测题进行变式,以此生成核心例题,使学生以核心例题为载体,总结算法,深入体会算理。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时,笔者向学生呈现了这样的前测题:
(1)列竖式计算并简单说说计算方法:23x3=(
),34x2=(
);
(2)列竖式计算,想想其中存在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23+8=( ),34+9=( )。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的学习不可缺少两大基础,一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乘法,二是进位加法。上述两道前测题是立足这两大知识点进行设计的,因为简单,学生基本上都能够做对,而且也能够较为准确地表述具体的计算方法,特别是“满十进一”的算理,学生都有较为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鉴于此,笔者对前测题(l)进行了变式处理,如“23x4=( ),34x3=( )”,并提出导学问题:在计算两道算式时,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计算过程中,如果个位的乘积满十之后,应该怎么办?
通过两道例题的解决,学生能较为准确地提炼计算方法,全面提升计算学习效能。
三、借助学情前测,引导数学计算迁移
在计算教学中,针对算理以及算法的探究是重中之重,为了落实生本理念,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并为其提供指明探究方向的学习单,使学生可以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完成对数学问题的探究,通过小组交流以及探讨有效弥补思维不足,推进共情共学。具体如下:
师:大家已经写出了算式272÷34,针对这题的计算,我们需要回到学习单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l)这道算式的商究竟是几位数?为什么?(2)商应该是多少?如何证明你的理由。
(学生自主探究,探寻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探究的重点在于如何试商)
师:大家思考得既认真又细致,那么这道算式的商究竟是几位数?
生1:我认为是一位数,因为34明显要大于27,所以在试商的过程中,要看的是272这个三位数,所以商肯定是一位数。
师: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他不仅说明了结果,而且给出了计算的理由。那么,接下来我们来探讨第二个问题。
生2:我选择估算的方法,将除数看成整十,也就是将34看成30,由此可以得到算式272÷30约等于9,但是验算时我发现34x9=306,明显大于272,所以我将商改成8,而34x8刚好等于272,由此我得出的商是8。
上述教学中,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除法估算以及整数除法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并结合问题的引导,将陌生的新知转化为熟悉的旧知,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四、借助学情前测,推进数学计算探究
巧妙修改学情前测单,将其转化为计算学习中的后续研究材料,既有助于拓展探究的学习空间,也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至课外,培养学生的计算迁移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
例如,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前,为了准确把握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情况,也为了后续教学做好铺垫,笔者展开如下学情前测:
(1)20+30=(
),30+20=(
),48+53=(
),53+48=(
):
(2)六一儿童节就要到来,四(1)班学生为幼儿园的小朋友制作了工艺品,男生做26件,女生做32件,一共制作了多少件?可以这样列式计算( ),也可以这样列式计算(
)。
通过学情前测,笔者准确地把握了加法交换律的重点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对学情前测单进行了巧妙变式,由学生在课后展开自主探究,为接下来的乘法交换律的学习做充分的准备。具体如下:
( 1)20x30=(
),30x20=(
).48x53=(
),53x48=(
);
(2)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四(1)班的学生为幼儿园的小朋友制作了工艺品,一共做了26盒,每盒装有32件,一共制作了多少件工艺品?可以这样列式计算( ),也可以这样列式计算(
);
(3)基于上述练习,我从中发现(
)。
笔者将修改之后的前测单发放給学生,并给出相应的引导:这张学情前测单和之前的存在哪些异同?老师只是对其进行了稍微的变动,却生成了新的问题,你们敢接受这个挑战吗?学生勇敢主动地接受了挑战任务。
总之,在计算教学中应用学情前测,能有效落实生本理念,能够使计算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使课堂充满生机,使学生的学习充满动力。
[参考文献]
[1]杜升果.基于学情前测的小学数学教学预设: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为例[J].学周刊,2016( 21).
[2] 季日新,基于“学情前测”优化计算教学[J].数学教学通讯.2018(1).
(责编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