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问题研究综述

2020-09-27 02:58
教育观察 2020年17期
关键词:亲和力理论课政治

罗 云

(浙江树人大学,浙江杭州,3100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进行改革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并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1]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精神指明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方向和目标,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和针对性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打造“思政金课”的题中应有之义,以亲和力为导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重要一环就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但相比“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独立研究开展得相对较晚,最早的一篇文章是刘文芳于2008年发表于《四川警察学院学报》的《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一文。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之后,理论界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相关的重要讲话精神,亲和力问题成为研究热点,集中出现了一批研究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文章。截至2020年3月16日,在知网以“亲和力”为篇名并含“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精确搜索,共发现期刊论文104篇、硕士论文7篇,暂无博士论文。

图1 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研究总体趋势

国内现有的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概念研究

厘清概念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也是逻辑论证的前提。“亲和力”一词最初来自化学学科,《辞海》(1979)将“亲和力”界定为染料化学用语,是染料直接性的一种定量表示方法。在《汉英大辞典》(2009)中,“亲和力”也是一个化学概念,对应的英文单词是“affinity”。

随着时代的变迁,“亲和力”被运用于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概念,学术界有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吴潜涛、王维国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所具有的亲近、吸引的潜在功能,以及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的亲近感、趋同感。[3]佘远富、李亿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是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的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4]高永强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是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所具有的亲近与结合的能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亲和力……”中,亲和力具有基础性和前提性的地位。[5]

学者在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亲和力的概念时也提到要注意两个认识误区: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不是某一要素力,而是各要素形成的合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理论魅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亲和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亲和力等各种力形成合力产生的最大效用。第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亲和力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一味地迎合学生口味而偏离教学内容的庸俗化教学。庸俗化教学没有生命力,不具有真正的亲和力。[6]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概念研究中认识到可能出现的误区并尽力避免,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而言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正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所指出的那样,思想政治理论课“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亲和力就差了。学界从教材、教师、教学语言、教学方式、教学环境等角度分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缺乏的原因。

学者大多从综合的角度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缺乏的原因。有学者认为,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重要因素如下:(1)教材内容更新落后于社会实践,较多运用学术语言、文件语言和书面语言,过度理论化、概念化、抽象化。(2)部分教师内功不足、学术功底不扎实,教学方法相对传统、单一。(3)重视程度不均衡,保障要素不到位。[7]有学者认为,理论研究不彻底、教材转化不到位,教学方法不灵活、课堂教学效果差,教师内功修炼不够、有效供给严重不足,教学环境不完善、相关要素配给缺位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亲和力的原因。[8]还有学者认为,目前,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的主要因素有四个: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观认识度不够、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的贴合度不够、教学方法与学生兴趣的融合度不够、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沟通程度不够。[9]也有部分学者从某一方面着手深入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缺乏的原因,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很大程度上来自话语的亲和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生、冷、硬的问题,学生入耳难,过度使用政治性话语、宣传话语、政策话语的话语困境,应该以话语创新提升亲和力。[10]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的路径研究

如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是学界关注的焦点,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缺乏的原因,学者从教材、教师、教学内容、教学语言、教学方法等方面着手,探讨了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路径。

吴潜涛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与亲和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在与王维国合写的《增强亲和力、针对性,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文中指出,要“聚焦教材、教学、评价,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3],从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被学生“真心喜爱”和“切实管用”两处着手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

学者从多维度探讨了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途径。有学者认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教学内容亲和力、教学介体亲和力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三大途径。[11]有学者提出从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学语言的生动性、教学情感的融入性、教学评价的开放性五个方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12]有学者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富有亲和力,需要以对教学内容的透彻把握为前提,以教学针对性的增强为关键,以教学话语表达接地气为基础,以教学中真情投入、言行一致为保障,这几个方面蕴含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亲和力生成的内在逻辑。[13]还有学者认为,应通过强化理论教学、改进教学话语、加强载体创新、优化教学环境“四维”并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亲和、话语亲和、载体亲和与环境亲和。[14]

值得一提的是,在学界普遍认为一味地灌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亲和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时,罗红杰对灌输理论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关于灌输问题的新视角,颇有启发性。他认为,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直接的理论依据,也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但需要探索灌输途径,及时优化内容、创设方法、更新观念,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时代感。[15]

有学者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视角,从教学供给侧和需求侧的重要关系出发,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不足问题,认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必须围绕学生的成长需求,着重从供给侧着手,从供给主体的责任担当、供给的内容、供给的话语方式、供给的渠道等方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16]亦有教师尝试以微纪实和微电影等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感、体验感,从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针对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过程中容易进入的误区,有学者指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应注意避免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知识化,不能用知识性淡化意识形态性,另外,要避免教学娱乐化,避免降低标准迎合学生,避免教师过度自我化等问题的出现。[5]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慕课)等教学形式和学习平台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兴起并传入我国,自2013年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慕课体系逐步建立。但对于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系,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主动参与论”主张,在网络信息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借助新媒体等新技术克服单向度“灌输”的弊端,提升亲和力。有学者提出把教学内容运用到移动互联网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新技术中去,搭建师生互动交流的桥梁和平台,建设慕课等在线课程,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17]各高校也积极推动“互联网+教学”的进程,在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层面都出现了一批丰硕的成果。也有部分学者持“理性看待”的观点,认为不能盲目地以慕课代替现代大学教育,顺应慕课发展趋势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培养自主化学习、交互式研讨等方面的习惯和能力。在实际教学中,也有部分教师认为慕课不能够适应所有的课程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在于教师的面授,也必须通过教师的面授来实现。2020年春节期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高校正常的线下教学秩序。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的优势,搭建线上教学平台,在录播、直播、在线讨论等各种形式的网络教学活动中积极回应学生的社会关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当代大学生科学看待当前的疫情,加快了“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进程。

四、总结

目前,学界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概念、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不足的原因、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提升路径等方面,总体而言,总结得比较全面,很多观点富有启发性,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前期积累。未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实证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研究方面还有一定的空间,在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探索信息媒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融合、取得更好教学效果,使教学亲和、让学生亲近的研究方面,也还有更进一步的空间。

此外,西方国家虽然没有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样的课程名称,也没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这样的提法,但实际上,西方国家十分重视在高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及课程建设,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思想政治理论课名称和设置有所不同,但其实质都是为社会制度的稳定和发展服务。相比我们更多地侧重显性教育,西方国家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隐蔽性和渗透性,更具亲和力,一些地方值得我国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的教育实践中借鉴。各国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彼此都在相互借鉴经验和做法。有少数学者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国际视野为主题,对比国内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差异,以期从中寻得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借鉴和启发,但总体来讲,这方面的研究还非常少,国内外比较研究还存在很大研究空间。

猜你喜欢
亲和力理论课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探索
亲和力在播音主持中的作用探究
将亲和力应用于播音主持中的方法探讨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