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苗苗,宋秀芬
(湖北警官学院刑事技术与情报系,湖北武汉,430034)
1998年教育部提出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发展的重点。此后,各高校纷纷开始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但这期间各高校制作的网络教学资源标准不一,难以实现共享及再次利用,存在“信息孤岛”现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就湖北省情况而言,教学资源建设存在若干不足,如缺乏对教学过程和自主学习过程的支持,资源分类不规范,资源库内容庞杂凌乱、相互包含重叠等。就公安情报类课程教学资源库而言,已有学者认识到公安情报类课程应面向实战,重视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结合。例如,唐超等人提出,借鉴国际犯罪情报分析协会IACA犯罪情报分析实训课程,构建公安情报分析实训课程体系。[1]赵乘源提出,通过增加公安情报分析和案例课程提高公安情报类课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兴趣。[2]陈成鑫认为,公安情报类课程可以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自觉地改变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但目前,国内有关公安情报类课程教学资源库的研究较少,没有形成较为完整和统一的公安情报类课程教学资源库和建设标准,亦没有针对不同公安专业学生的区别化教学资源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情报法》自2017年6月28日起施行,正式提出公安情报机构列为三大国家情报机构之一,大力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术型公安情报高级人才成为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公安院校教学活动应是教师与学生双方积极参与的活动过程。公安情报类课程知识结构和体系独特,涉及内容很广泛,案例较多,同时注重学生分析与判断能力培养,综合性强。这就要求教学资源库不仅要提供丰富、及时、准确的教学资源,也要重视对已有教学资源和知识的管理,综合考虑教学模式革新、学习资源利用、教学系统建设等要素。基于此,本文试图提出一套基于网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公安情报类教学资源库构建方法和实施模式,推动“互联网+”背景下公安院校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公安情报类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通过“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为公安机关输送高层次、应用型的复合情报人才。切实了解授课对象、授课主体、实战部门的需求,有助于构建有效、实用、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资源库。
公安情报类课程授课对象既包括公安院校的在校学生,也包括各级公安机关的在职培训民警。两类授课对象的基础、需求虽不相同,但通过交叉和融合,仍然可以利用同一个课程资源库进行学习。公安情报类课程的授课对象对于课程的需求主要包括理论需求和实践需求两个方面。
一是理论需求。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民警,对于公安情报的基础理论都有需求。就在校学生而言,公安情报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公安情报的作用和工作机理理论知识能帮助他们弄清楚什么是情报,什么是公安情报,使他们在接触公安工作之前就具备一定的情报意识。同时,学习情报分析方法、信息管理理论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奠定实践技能的基础,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学习和应用实践技能。就培训民警而言,他们虽然已经对公安情报工作有了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并且具有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缺乏系统的学习,难以将各类方法融会贯通,在工作中也会苦于没有理论体系而无法提高情报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因此,民警需要更多的公安情报管理理论知识来支撑他们的实际工作。
二是实践需求。公安情报类课程涉及的实践教学内容具有基础性、普遍性、系统性等特点。对于在校学生而言,需要通过学习情报收集、组织、传递、分析等方面的基本方法、手段和技术,了解如何通过公安情报发现、揭露和控制犯罪,同时也需要通过学习公安信息系统的操作、舆情监控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等内容,为实现公安情报的收集、组织、传递、分析等环节做准备。对在职民警而言,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情报工作方法和技术,并且在实战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但是很多民警仅仅擅长处理某类案件中的情报,或者善于利用某些类型的公安情报,缺乏对公安情报方法的统一认识,在实践中容易出现问题。而且,在职民警往往对新技术的掌握、情报工具之间的关联操作、网络技术的应用等方面的知识获取渠道有限,但需求又十分迫切,急需通过在职培训的方式来弥补这一短板。
公安情报类课程既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要了解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课程资源库的设计需要让教师能够在教学和考查的过程中实现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教师需要通过网上课程资源库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考分离制度的引导下,教师越来越关注课程的过程管理,希望能够掌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以及课后的情况,尤其是课后的各种学习内容活动与学习情况及进度。公安情报类课程强调学生对于课程理论的理解以及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更加需要一个课程资源管理系统统筹各类学习活动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再能够清晰记录学生的课程资源利用情况、学习过程,并对学习记录进行跟踪分析。显然,传统的案例库、题库已经无法满足这一层面的需求,需要借助“互联网+”技术构建一个能够对学习过程进行记录和管理的课程资源库。
另一方面,教师需要通过网上课程资源库掌握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不同于其他类型课程,公安情报类课程更关注学生情报收集、分析、运用的能力,需要课后运用一定的收集和分析工具实践学习到的理论和方法,同时也需要一定的数据辅助练习。因此,教师须依靠“互联网+”环境下的课程资源库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源,并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跟踪和分析,了解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和情报能力掌握情况,从而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公安实战部门对公安情报类课程及相应的课程资源库的需求极为迫切。公安情报工作与大数据战略密不可分,而情报工作的基础是数据。在此背景下,公安情报专业人才培养必然要面对新的战略背景可能带来的组织机构和人才需求变革,保证专业的长久发展和与时俱进。
第一,公安机关需要能够满足其公安情报复合人才培训需求的课程资源库。公安机关急需既掌握公安情报与大数据技术,又具备公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但高校无论是情报学专业还是计算机专业,都以情报全流程和大数据技术为主导设置专业课程,难以满足公安机关的警务专业人才需求。而公安机关的培训,受到场地、实践、师资等方面的限制,多以具体公安业务或系统为主导设置培训内容,难以适应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犯罪环境快速变化的社会治安环境对警务人才的较高要求。因此,借助“互联网+”技术为公安机关提供既包含公安业务内容又包含公安情报技术的课程资源库显得十分必要。
第二,公安机关需要能够灵活使用的情报类课程资源库。一方面,由于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公安干警,尤其是一线民警很难抽出大块的连续时间用于在职培训和学习;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的民警工作和作息时间无规律,但是碎片化时间多,因此,合理利用这些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和自我提升对民警来说尤为重要。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情报类课程资源库能够使基层实战部门通过互联网或公安内网随时使用,满足民警随时学习、随时利用、随时练习的需求。
公安情报类课程资源库应该适应“互联网+”环境下课程系统技术的要求,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需要更加生动和丰富,并且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和使用。
公安情报类课程资源库的内容应根据学生、教师、实战部门三个运用主体的需求进行设计,并能够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根据公安情报工作的业务需求,公安情报类课程资源库内容应包含理论课程资源、案例库资源、实训及配套技术工具。
1.理论课程资源
理论课程资源应从培养学生的知识、技术、素质、执行力四个方面入手。同时,除了将校本课程内容加入课程资源库之中,理论课程资源还应将其他公安院校同类课程的开放资源融入课程资源库。此外,理论课程资源还应将地方院校及网络学院中有关情报学、管理学、统计学、大数据等方面的开放课程资源作为学生课外拓展内容融入课程资源库中。
2.案例课程资源
案例课程资源应针对不同公安专业背景的学生进行案例的选取。该部分资源应包括案例库和课程库两个方面。案例库主要收集与情报类课程理论体系相对应的真实案例,包括视频、文本、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可以在课后通过生动的案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思考和理解。课程库则偏重于案例讲解,通过案例向学生介绍公安情报工作方法的具体应用方式,是对课堂理论课程的补充和复习。
3.实训课程资源
实训课程资源应包括实训项目、实训流程、实训说明、实训考核等内容,还应根据实训的内容整合相应的数据与工具。实训课程资源库应分别提供“教”与“学”的软件环境,教学与实训模块深度融合,真正实现教学一体化。同时,实训课程资源应根据课程内容设计相应的实训案例。这些案例应以真实案件为背景,并加以模拟或脱敏数据,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情报分析工具,从而营造出真实的情报工作环境,达到综合模拟训练的目标。
公安情报类课程资源库应能够提供软硬件管理、教学管理、实验实训等系列模块,满足不同的教学与实训场景使用,并能全方位解决实际教学与实训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课程资源库应利用“互联网+”技术,基于C/S或B/S架构,构建一个可直接通过客户机的客户端或浏览器对服务器端的一体化教学实训平台进行访问。用户可通过互联网或公安内网登录使用课程资源库,并获得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视频、教学PPT、课后习题、实训指导书、实训数据、教学与实训环境在内的一系列教学实训资源。公安情报类课程资源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公安情报类课程资源库框架
长期以来,公安情报类课程资源库普遍呈现内容闭塞、模式单一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可以通过多种课程资源共享模式融合的方式多渠道扩展课程资源库内容。
情报教学部门可将单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同相应的案例资源融合,构成单一课程资源库。公安情报类课程的培养核心在于公安情报意识与情报工作能力的养成,因此,课程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往,公安情报类课程资源往往只是由该门课程的教案、演示资料、视频、习题等内容组成,缺乏案例和实训资源。这类课程资源只能满足学生课程预习与复习的需求,却无法满足情报能力拓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利用案例教学巩固公安情报工作思维,通过实训将理论应用到实际。
由于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公安情报和公安情报工作都具有秘密性,因此,公安情报案例库和实训库的建设都受到一定的局限,甚至很多公安院校都回避了此类案例库的建设。针对这一现象,一方面,公安院校可以通过信息脱敏、模拟数据等方式将案例和数据资源中的敏感信息去除,删减涉及公安工作的秘密手段和技术相关内容,保留情报工作的基本方法及公开管理手段。另一方面,公安院校可以通过公安内网整合公安情报类课程资源,供课堂训练和学生课外训练使用,也可供公安民警业余学习使用。如此,不仅完善了课程资源体系,解决了公安情报及公安情报工作的涉密信息泄露问题,也为学生的学习和复习提供了更多内容,丰富了民警的学习途径。
多课程资源融合包括公安情报类课程融合与各级公安机关相关培训课程资源的交叉融合。公安情报类课程涉及公安情报工作的各个环节,彼此相互联系、环环相扣。目前的公安情报类课程资源多是单一课程资源库,很少与其他相关课程资源库相互关联、共享课程内容和资源。有少数公安院校构建了公安情报类课程资源库,但是课程内容单一、各自为战,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无法形成资源互补。
教学资源的融合必须适应在校学生与公安机关干警的学习需求,从而为实现资源利用这里的有效学习服务。
1.资源融合本地化
目前,各公安院校都具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重点,如云南警院以禁毒为特色,贵州警院以大数据为特色,新疆警院以反恐为特色。因此,公安院校的情报类课程应针对院校的特色进行本地化资源整合。
2.资源内容个性化
公安院校的情报类课程包括公安专业必修的情报通识类课程以及情报专业基础课。通识课应与授课对象的专业课程相结合,整合不同专业的业务管理内容、手段、案例等相关部分的资源,使课程资源能够紧密联系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业务需求。专业课方面,更应与其他公安专业课程资源相结合,为培养能够适应各警种业务需求的情报人员服务,同时应根据学生和班级特色有针对性地调整重点和案例。
目前,公安院校之间的教学合作较少,少有课程资源的融合,更鲜见与公安机关的培训资源融合。一方面,目前全国各公安院校的公安情报类课程的体系、教材、侧重点都不相同,难以形成课程资源的统一;另一方面,由于公安情报工作的秘密性,各院校和公安机关出于保密原则很少考虑与其他院校和部门的资源融合。
公安情报学的学科建设是从近十年才逐步展开的,而各院校的情报类课程又都自成一体,甚少交流,导致公安情报类课程发展缓慢。同时,公安情报类课程需要大量案例去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但公安情报相关的典型案例难以收集,使得许多公安院校的情报案例教学都面临很大困难。因此,各公安院校应开放课程交流,同时借鉴其他地方院校的相关课程资源和教学内容、方法,并形成与公安机关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首先,开放公安院校与公安机关情报课程资源交流。院校与院校之间、院校与公安机关之间可通过战略合作方式,将案例资源、实训数据资源等稀缺资源进行脱敏处理之后在合作范围内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公安内网资源库的建设和共享。其次,开放与地方院校的相关课程资源库的深入合作。公安情报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所涉专业包括公安学、情报学、统计学、法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而公安院校所设专业与相关课程专业性较强,能够整合的其他专业的课程资源有限。因此,公安院校可加深与地方院校的教学合作,将地方院校的慕课资源、数据资源、实训资源等相关课程资源嵌入课程资源库中。
2019—2021年,教育部将分三年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我国的高等教育将由“单兵作战”转向“集体发力”[4]。公安院校作为高等院校中的特殊群体,长期处于教育孤岛状态,而公安情报类课程更是被过度赋予涉密色彩而与外界隔绝,使得公安情报类课程发展受到多方面的限制,无论是课程体系的构建还是课程资源的整合都落后于其他公安类课程。在这种情况下,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公安院校之间、公安院校与地方院校之间、公安院校与公安机关之间的资源共享,将情报类课程资源进行分类,针对不同内容和需求选择相应的共享对象和途径,既能够充分整合课程资源,也能够保证敏感信息的安全性,从根本上解决公安情报类课程发展的难题和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