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松,陈小红
(汕头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广东汕头,515063)
2019年4月,“中国慕课大会”召开,会议提出要建设合作之路,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1]在当前建设“金课”的主导思想下,借鉴世界MOOC发展的先进经验与最新成果是国内高校管理者、教师的当务之急。因此,对国际上的已发表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了解MOOC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前沿具有重要意义。正如Lee等学者建议的:“理解主题和方法方面的趋势和问题对于推进MOOC研究至关重要。”[2]
埃本·莫林等人以MOOC奖学金为切入点,确定了MOOC早期研究的两个阶段。其中,2009—2012(不包括2012)年为第一阶段,主题包括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早期cMOOC的技术实验和创新。2012—2013年为第二阶段,主题包括xMOOC的兴起、MOOC教育和平台的发展、学习分析与评估的发展、关于MOOC的批评性话语的出现。[3]国内学者石小岑、李曼丽(2016)采用信息可视化结合定性分析的方法,梳理了2013—2015年的国际MOOC研究文献,得出研究前沿为个性化学习和课程完成率,研究主题为学习过程、创新教学方法、课程设计与评估、新技术的应用、系统性政策的结论。[4]
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2016—2019年收录于Web of Science(WOS)核心文集的文章数据为样本,关注点为MOOC在教育研究领域的新兴主题内容及方法论,旨在了解此时间段内MOOC研究的主题内容与最新进展,逐一对相关文章的方法论做系统的梳理并分析结果,为MOOC的开发使用及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主题的划分和归类是通过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内容分析三者的结合实现的。本研究使用CiteSpace5.3.R4对所选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并与聚类分析结果内部的关键节点与中心概念相结合,探究此时间段内的研究主题,在教育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参照研究者朱莉安娜(Juliana Elisa, Raffaghelli)的划分方法[5],将研究的“方法论”分为研究范式、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研究类型和其所属细类来处理样本文章。
基于计算机的内容分析使我们能够检查基于文本信息的概念结构,因此,它可以用来识别文本主体中最重要和最常见的主题。[6]
关键词体现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核心主题和凝练内容。本研究选择CiteSpace的节点类型为“keyword”,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键词在同篇文献中出现被称为关键词共现。根据图谱结果(见图1)将关键词按中心度高低排序(见表1),按照pathfinder算法和整体剪枝策略,进一步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见图1。模块化Q(Modularity)和平均轮廓分数(Silhouette)是关于网络整体结构的两个重要的计量指标,两者均大于0.5,因此,聚类的结果是合理的。
图1 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分析图谱
表1 关键词中心度与频次
图1中方块的大小代表了关键词的共现次数,方块越大,频次越高,该话题的研究热度越高。网络中节点的中心度测量的是网络中节点的位置重要性。有两类节点可能具有较高的中心度[7]:(1)与其他节点高度相连的枢纽节点,如assessment、engagement、quality等;(2)位于不同聚类之间的节点,如design、self-regulated Learning、performance等。这些关键词是所属聚类或研究内容领域的中心概念,它们将聚类所代表的研究主题区域联系起来。根据聚类所囊括的关键词与标志词,研究对MOOC研究前沿问题——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MOOC的质量评估与保障、MOOC的用户研究三个主题领域进行进一步分析。
1.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
MOOC以较低甚至免费的成本为更多人提供高等教育,其学习者/参与者来自世界各地,人数众多。在课程设计中,学生的学习面临着不同文化背景和政治氛围的挑战。
具体而言,MOOC要根据面向的学生的特点,根据内容的偏好性、价值观、文化背景等设计课程内容,并为学习者创造深层次和有意义的学习体验(教育经验)。在教学设计中,MOOC参与式文化鼓励学习者分享现有技能,并通过社交媒体学习新技能,而课程的特征应是真实性、趣味性和互惠性的结合。[8]学者对MOOC内容和教学设计提出了三个主要方向:个性化、社交化、游戏化。
2.MOOC质量评估与保障
对此,我们引入去除二次项的回归(1)’-(3)’进行进一步检验。结果显示:kaopen的估计系数在1%的水平显著为正,说明金融开放对金融发展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合这两组实证结果,虽然理论上金融开放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存在双向性,但以跨国数据验证两者的关系还是以正向为主。至此,作为金融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金融发展的中介效应已经通过实证研究结果得到证实。
近三年的研究更多集中于对学习结果的评估。Deng(2019)梳理了2014—2016年关于MOOC的研究,认为学习结果主要指完成率和学习成绩。Joksimovic(2018)的研究指出学习结果是指课程完成、学业成绩、认知的变化、社会和情感方面、学生参与度等。近来,Ji Yang(2019)做出了新的尝试,将数据挖掘与MOOC结合起来,以学习成绩、学习投入和学习行为为指标,对“虚拟现实技术”学习过程进行监控,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Riehemann J(2018)采用语言询问法和单词计数法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估,将学习结果定义为知识的迁移与元认知。
MOOC质量保障研究在2008—2015年间已经受到了大量学者的关注。[9]2016—2019年,该主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或框架,二是论证和探索影响质量的因素。在一般的MOOC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中,有通过绩效监测来评估个别项目的质量模型(Chapman,2016),有应对大数据设计的基于综合模糊评价的MOOC平台教学质量评估模型(Chen,Dong,2017)。而个性化学习体验、参与度、学习的内隐过程、MOOC学习材料的质量等指标较少被关注。此外,MOOC教学模式的有效性(Huang,2017)、新教学模式、教学干预方法的效果等都会影响MOOC的学习质量。
3.MOOC的用户研究
对MOOC学习者的研究在2016—2019年主要集中在学习者的跨文化背景研究和个体研究上。面向大众,向不同文化背景、年龄、水平、爱好的学习者开放是MOOC的特征,因此,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的偏好、需求、学习方式是MOOC课程设计的需要,也是MOOC发挥作用、提高质量的重要保障。MOOC的第二个特征是个性化。近三年,不少研究从学习者个体的视角,试图构建基于聚类算法和神经网络的MOOC学习者成绩预测模型,[10]或对MOOC上各种各样学习者的行为进行分析,试图建立教学框架和学习分析框架等,[11-12]并在实践中真正采用智能化教学手段,充分考虑学习者的需求内容和自主学习策略,旨在促进学习者的互动与参与,将课程设计的评估与改进纳入整个教学过程。
本研究延续采用Juliana Elisa Raffaghelli(2015)的分类,对2016—2019年MOOC研究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由于数据库的限制,有20篇文章无法下载全文,故本研究分析的样本是603篇文章。
MOOC研究的范式有定量、定性、混合方法、基于设计的研究(Design based research)、文献综述、理论概念研究(theoretical-conceptual)。由图2可知,数量最多的研究范式类别为定量研究(153/603),占到了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第二类是概念理论研究,其中,有77篇概念思辨性研究和54篇文献综述类文章。第三类为基于设计的研究(106/603),基于设计的研究被认为是定量、定性或混合方法研究的替代方法,因为它需要设计一个旨在改变自然环境中现有情况的干预措施,其核心要素是干预教育研究过程中的设计、实施、评价和完善 。[13]定性研究是第四大类(90/603),混合设计的数量最少(51/603)。上述均是实证研究。图2中还包括了“其他”的类别,即没有归属到图中已确定的类别中的文章所占的比例并不小,且已经超过了混合设计与综述类文章。
图2 研究范式的分布
本研究采用CiteSpaces对WOS核心文集数据库所收录的论文标题和摘要进行分析,对MOOC的研究主题进行探索分析,从概念网络提取出MOOC研究2016—2019年的前沿主题: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MOOC的质量评估与保障、MOOC的用户研究。在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方面,基于学习者的交互式社区,MOOC内容与教学的个性化、社交化、游戏化等是MOOC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质量评估与保障目前主要是对学习结果的评估,研究包括评估指标与评估方法的讨论。用户研究主要是对学习者文化背景与个体因素的研究。三个方面互相联系,体现出MOOC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特点。
对MOOC的研究中,实证研究占到了总体的三分之二,概念理论与综述类研究数量在近几年逐渐减少,描述性研究和干预研究数量增多。新兴的数据收集与分析方式,如社会网络、数据跟踪和可视化被更多研究者使用。定性研究方法的数量明显增多,它的优势在于非常适合探索学习者、开发者、授课教师、课程设计者等各方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与观点,发掘问题和理解事件现象。
1.MOOC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建设期
在经历了早期的快速发展之后,MOOC在2013年引起了反思热潮,缺少有效的教学法、教学效果难以评估等问题使MOOC的发展遭到质疑。但在本研究所选的2016—2019年的样本中,激烈批评的文章已不复存在,只有少量的文章在反思的基础上希望找到MOOC的存在意义和发展方式。针对之前MOOC受到的质疑,如辍学率高,不同研究者通过研究探寻背后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对于教学管理上可能带来的问题,如学分认证、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保证等,学者则希望通过结合原有的课程和教学加以解决。比如,结合SPOC与翻转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等,并对理论加强研究,包括对学生学习、课程设计、学习结果的判定标准等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虽然MOOC经历了大多数技术创新经历过的成长阵痛,但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基于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控制高等教育成本的需要,对MOOC的需求将继续增加,MOOC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建设期。
2.MOOC在发展中应突出自身的特点,发挥优势
全球一体化、信息化和技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也包括教育。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应运而生,成为分布式的、灵活的、可访问的、开放的学习空间。MOOC成为当今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消除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为学习者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促进学习者的能力发展,是MOOC存在的重要原因。要建设MOOC“金课”,最重要的是突出MOOC的特点,如“开放”“个性化”“便捷”等,在内容、教学设计、评估和质量保障方面满足学习者由于不同文化背景、需要、动机、能力与目标等而产生的不同需求,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保障MOOC的质量。
3.研究主题依旧发散,但体现出一定的关联和深度
MOOC研究的主题和内容涉及范围较广,本研究的主题图中具有实质内涵的概念词超过45个,自发形成的研究主题领域达10个。以往的研究者利用关键词的频次或采用引文分析软件亦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但不同的是,2016年至2019年早期,在概念与理论研究仍保持一定数量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在实践中进行探索性的描述和干预实验。
针对同一主题出现的不同角度的研究,甚至同一角度的重复研究或论证研究日益常见,探索性的因子分析和定性研究不再是凤毛麟角,宽泛化的调研和现象描述与文献分析的文章相对减少,基于设计的研究得到广泛使用,这在论证假设的同时也拓宽了理论的深度。
4.“后MOOC时代”实证研究应该受到重视
早期MOOC的研究重点在于相关知识基础的建构和概念辨析,理论研究较多而实证研究过少。2008—2013年,“联通主义“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合作学习”“在线学习”“Moodle(课程管理系统)”是国际MOOC的主要研究领域,有关课程评价、质量监控以及商业化等MOOC核心问题的高质量学术成果并不多见。2013—2016年,国外MOOC研究的最大热点依然集中在理论层面,关注的焦点仍然集中在“online learning(在线学习)”“online education(在线教育)”“higher education(高等教育)”等方面,但此时,国外对MOOC的应用研究已较为丰富。另外,热点话题有“远程学习”“远程教育”“翻转课堂”“混合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
当前的研究结果显示,实证研究在数量上已经具有绝对优势,数据采集方式更加可信和多样。当前发展趋势下,研究者会更多地利用记录或通过专门调查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干预研究和比较减少偏倚和混杂。MOOC研究应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将MOOC设计得更科学,在此基础上推进相关理论的完善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