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蓓
[摘 要]统编语文教材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选编了不少的文言文。在教学这些文言文时,教师要把握教学要领,明确教学的关键点、梯度性;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文言文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跟着读、表演读、诵读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走进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表达规律、语言特点等,感受到文言文学习的乐趣,从而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28-0036-02
“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统编语文教材的亮点之一。与传统教材相比,统编教材的古诗文明显增多,共有129篇,占总篇目的30%左右,其中文言文14篇。可见,编者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但是,文言文需要教会学生什么?学生需要学到什么程度?又该怎么学?学好文言文有什么好方法?这些都是当今语文课堂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把握文言文的教学要点
从三年级上册开始,统编教材就编排了文言文,比传统的语文教材提前了两年。那怎样引领学生更好地学习文言文呢?从课后练习入手是学習文言文的有效途径。
(一)明确文言文的关键点
从课后练习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教材对学生朗读课文的要求有着明显的区别:三年级要求学生“注意词句间的停顿”,到了高年级则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可以看出,朗读要有层次性,这是文言文教学的关键点之一。再来看背诵课文的要求,几乎所有文言文的课后练习都有让学生背诵课文的要求。从这可以看出,编者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不仅要读好,而且还要熟读成诵,积累必要的语言。另外,文言文的课后练习几乎都有“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或者说说课文大意”的要求,并要求学生结合注释或资料袋进行讲述。这充分表明文言文的讲故事与学生单纯地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它是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材料把故事讲一讲,以发展学生的语言,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把握文言文的年段梯度
同样是文言文的朗读,不同的课文,朗读的目标要求是不同的。如,《司马光》一课,由于它是统编教材的第一篇文言文,也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课后练习提出“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的要求。这是编者希望以“跟着老师读”的形式来消除学生第一次朗读文言文时的陌生感和畏惧心理,而“注意词句间的停顿”是对初次朗读文言文的具体要求。这就意味着学生即使读得磕磕绊绊也是可以接受的。而到了高年级,则明确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言文。另外,从课后练习对教学内容的要求来看,三四年级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注释把课文内容讲一讲,这属于对文本大意的把握;到高年级,还要求学生谈启示、交流阅读感受等,这明显是在初步把握文本大意基础上的提升。可见,无论是朗读还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把握,教材都是以梯度的形式对学生提出要求的。教师要从课后练习入手,把握教材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
二、注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指导
(一)用好“跟着读”,读好文言文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手段,也是学生理解文本的重要方式。在初学文言文的时候,由于文言文和白话文之间的差异,学生经常会读不准字音或者不知道如何断句等。因此,让学生“跟着读”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并逐步达到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的目的。
1.用好“跟着老师读”
刚开始学习文言文,学生会感到比较晦涩难懂。这时候,让学生跟着老师读就是学习文言文很好的方法。跟着老师读,学生能逐步掌握句子之间的停顿,更好地读好课文。如,在《司马光》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这样让学生跟着老师读课文。第一遍跟老师读的时候,教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尤其要注意逗号的停顿;第二遍跟读的时候,教师在读到句号的地方停下来让学生跟着读,可以先男生跟读或者先女生跟读等;第三遍,教师先把全文连着读一遍,然后让学生也把全文读出来。在这三次跟读中,一次比一次难度提升。在经过这三次跟读后,大多数学生已经能模仿着读,但还没有达到内化的程度。在整体跟读之后,教师再让学生个人自己读,并对学生的朗读给予点拨与指导,指出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此时,学生对文言文的朗读技巧才能真正有一定的了解与把握,并逐步达到读准字音、读出词句间停顿的朗读目标。
2.用准“跟着伙伴读”
相较于现代文,文言文确实比较难读一些。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有一些接受新知比较快的学生,在跟着教师读几遍之后,基本掌握了朗读的要领。这时,他们可成为其他学生跟读的对象。教师可让读得优秀的学生成为读不好学生的“小老师”。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领读、跟读,使所有学生的朗读能力均得到提升。这样教学,不仅可以增强领读学生的荣誉感,而且针对性强。学生的朗读方式更容易被同伴所接受,达到双赢的效果。
(二)做好“演读”,学习文言文
在文言文中,有些人物的性格特征比较明显。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读演结合的形式,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1.在角色表演中突破难点
文言文的语言凝练精粹。在教学时,如果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那么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加上适当的想象表演,以丰富文言文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统编教材中的不少文言文都适合学生表演。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以情境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学习,就可以使文言文的教学精彩而有效。
如,《司马光》一文,有这样一段话:“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在这段话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就“众皆弃去”这句话想象一下“众”的做法,并问学生他们都干什么去了。在学生想象表达自己看法的基础上,教师追问:“司马光呢?他是怎么做的呢?你能结合文中的动词把司马光当时的动作表演一下吗?”在学生表演后,教师可以问学生:“其他小朋友都跑了,你怎么不跑啊?”在表演中,学生对“持”“击”“破”等词语进行品读,深刻地理解了司马光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可见,在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模拟表演不是单纯的演,而是基于理解与积累的一种深层阅读活动,真正促进了学生文言文学习质量的提升。
2.在多样态演绎中感受文言文魅力
小学生很容易被一些新鲜的内容、形式所吸引。基于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比如,在教学《司马光》一课中,教师可让学生以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创作连环画;在《古人谈读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主题演讲的形式,让学生谈谈对读书的认识;在《伯牙绝弦》一课中,教师可以以朗诵会的形式让学生感受“高山流水遇知音”那种奇妙的境界。这样的演绎,不仅能丰富文本的内容,而且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三)抓好誦读,感悟文言文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中常用的方式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在文言文诵读方面,教师要让学生以正确、流利地朗读为基础,以理解文本意义为根本,致力于学生诵读能力的提升。
1.读出节奏和停顿
文言文有自己独特的断句特点,这也是学生能够读出文言文韵味的基础。初次阅读文言文,学生大都不知道断点在什么地方。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先试着给文言文断句;然后再就断句多次朗读,以确定是否正确,并读出停顿;最后,再让学生抑扬顿挫的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2.读懂文本意义
在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美美地诵读是重要的目标。而美美地诵读是离不开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真正感知与感悟的。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搭建适切的支架,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在《司马光》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板书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并把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美美地读表现出来。这是文言文教学中读的高级目标。
3.熟读成诵中积累
从统编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来看,许多课文都有让学生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的要求。可见,对文言文的教学,读好是学生学习的基础,而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进行积累背诵是最终的落脚点。因此,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引领学生诵读,使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完成积累语言的目标。
三、 优化阅读,提升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能力
一节语文课是由无数个学习任务组成的。学习任务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习任务的不断优化,以帮助学生形成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能力,提升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如,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的课后练习提出 “这篇课文语言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这一任务。编者编排这样习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文言文这种独特的文体样式有一定的了解,帮助学生触摸传统文化,激活学生深入了解文言文的愿望。而四年级上册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的课后练习,则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这道习题相较于三年级来说,难度是有所提升的,旨在让学生从读懂内容走向读懂内涵,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更进一步。教学时,教师要依据学习任务的不同,帮助学生从初识文言文到理解文本语言,再到品味文章内涵,使学生欣赏品味能力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文言文的教学方向与重点,注重诵读,并依托课后习题引领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使学生真正爱上文言文,读出文言文特有的味道和魅力。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