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2020-09-26 13:26申瑞杰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摘   要   “课程思政”融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强调在知识传播中蕴含价值引领,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应用“课程思政”的理念开展信息技术培训,不仅可以解决师德培训和师能培训被人为割裂的现实问题,实现师德修养和技术水平的同步提升,还能够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立德树人能力。在信息技术培训实践中应从做好顶层设计、整合各方面力量、深入挖掘思政元素、遴选优秀主讲教师等方面入手,构建有亲和力的立体化培训模式,针对性地增加“课程思政”方面的评价指标,有效提升中小学教师立德树人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信息技术培训  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

以师德培训为核心的思政教育历来是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教育部明确要求“要将师德教育作为通识课程,列入培训必修模块”[1],然而,当前教师培训中的技术化倾向仍非常显著,师德培训和师能培训被人为割裂,没有有效融合起来,师德培训存在着“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现实困境[2]。“课程思政”作为一种“三全育人”的创新举措,已从“上海经验”转化为国家的战略部署[3],并在大中专院校得到广泛推广实施。然而却鲜有中小学开展“课程思政”实践,在中国知网上以“课程思政”,“中学”或“小学”为主题进行检索,仅发现2篇文献,这显然与习总书记“挖掘其他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4]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也不符合新课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要求,这其中的缘由虽然多样,但中小学教师的育人能力不高、育人意识不强是其中的重要原因。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以下简称“信息技术培训”)已成为一种常规的全员培训,和其他培训类似,信息技术培训中的师德培训也明显存在低效问题。因此,有必要在信息技术培训中探索应用“课程思政”的理念开展师德培训,将师德培训内容融合、贯穿在信息技术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中,在提高师德修养和信息技术水平的同时提高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中小学教师立德树人的能力和水平。

一、信息技术培训“课程思政”的内涵

1.“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始于2014年的上海市思政教育课程改革,2017年6月,教育部在上海召开了“课程思政”现场推进会,向全国推广上海经验,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发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是一种以育人为核心目标的整体课程观,强调各门课程都有育人职责,所有教师都要挑起“思政担”,“守好一段渠、種好责任田”,在非思政课教学中应加强隐性思政元素的挖掘,通过优化课程设置,修订教材内容,完善教学设计,强化教学管理等多种措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政内容渗透到知识的传授和应用之中,实现“育人”和“育才”的有机统一,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新格局。

2.信息技术培训“课程思政”的内涵

信息技术培训“课程思政”是“隐性思政教育”理念在信息技术培训中的具体呈现,是指运用“课程思政”理念来组织实施信息技术培训,将传统的师德培训有机融入到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培训中,通过优化培训课程设置,修订培训内容,完善培训教学设计,强化培训管理等多种措施,以更加生动、有趣、易接受的方式,在“润物无声”的信息技术知识学习中融入师德教育,推动知行合一,实现师德培训和师能培训的有效融合,在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和师德素养的同时,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育人能力和育人意识,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好基础。

二、信息技术培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1.提高师德培训实效性的需要

当前的信息技术培训中技术化倾向非常显著,师德培训和师能培训被人为割裂,没有有效融合起来。领导讲话、政策解读、师德报告等泛政治化、泛道德化的培训模式脱离了教师的实际生活和真实教育场景,难以引发教师的内心共鸣和价值认可,师德培训成果不能有效转化为教师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的价值引领和示范引导,师德培训存在着“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现实困境。

在信息技术培训中应用“课程思政”理念,着眼于教师真实教育场景中的道德需求,把师德教育渗透、贯穿到信息技术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中去,尽可能地接近教师职业道德的“最近发展区”,借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外在呆板的规范和律令转化为教师内心道义和德性的唤醒与激活,用事实说话,以真人实事去摇动另一棵树,推动另一朵云,唤醒另一个灵魂,让教师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师德素养,自觉转化为教学实践中的价值引领和示范引导,切实提升师德培训的实效性。

2.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素养和能力的需要

随着新课标“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进一步明确落地,“三全育人”的推广实施,“课程思政”改革被摆在了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作为“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素养和能力是决定“课程思政”效果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技能外,还要熟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明确“形势与政策”,吃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要拥有在学科教学中融入思政内容的意识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才能真正成为“大先生”,才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以“课程思政”的理念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融入“课程思政”理论的熏陶、“课程思政”技巧的观摩示范,可以将“课程思政”的理论和样态鲜活地展现在参培教师面前,实现“倡导的理念”和“应用的理念”协调统一,起到良好的身教和示范作用,培训过程就是参培教师对信息技术及“课程思政”进行应用和体验的过程,也会促进参培教师返岗实践的模仿与借鉴,实现信息技术能力与“课程思政”意识、素养和能力的同步提升。

3.保证信息技术健康发展的需要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把人类从现实物质空间带入了虚拟网络空间,“技术的发展,对善和恶都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5]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人们摆脱了现实社会中法律、自律和他律的管理和控制,很容易使人忘掉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网上网下两面人,做出一些平时不可能做的,明显不道德的,甚至违法的事情。爱因斯坦说过:“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还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保证我们的科学思想成果造福于人类,而不至于成灾祸。”[6]可见,只关心信息技术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者的思想道德建设。

信息技术课是青少年学生获取信息技术知识能力的主要场所,信息技术培训“课程思政”,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道德水准,形成良好的应用技术的行为规范,在日常教学生活中还会为学生起到良好的“身正”示范作用,达到“不令而行”的效果;另外信息技术培训“课程思政”提高了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会自觉地把信息技术道德教育与学科知识传授结合起来,挖掘信息技术教学中蕴含的德育内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4.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需要

习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7]。“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为当前进一步深化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课程思政”仅局限于原有教材是不能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必须深入挖掘学科教学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利用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润物无声地融入教学过程中,创设身临其境的思政情境,将教材话语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话语,提升课堂教学的亲和力和感染力,缩小空间感和距离感,解除学生实际的思想困惑,才能使学生真听、真信、入脑入心,进而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而要做到这些,凭简单落后的传统教学手段是无法实现的,必须依靠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三、信息技术培训“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

1.搞好信息技术培训“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纵向需要层层激发动力、形成共识,横向需要多部门协同配合、互相支持,做好顶层设计是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培训“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前提[8]。一是联合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发展机构、电教部门、培训执行机构等相关部门,组建信息技术培训“课程思政”工作协调推进小组,明确各部门的分工及职责,探索信息技术培训“课程思政”一体化运作的实施路径,将思政课教师、信息技术专家、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组织管理人员组建成“教学共同体”,形成合力,为信息技术培训“课程思政”创造条件、提供支持;二是明确信息技術培训“课程思政”的培训目标,有针对性地完善培训大纲,特别是“育人目标”部分,优化整合培训内容,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课程思政”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师德师风教育等内容融入培训全过程,充分体现出“课程思政”“三全育人”的特色;三是建立集体备课、考核评比、定期总结反馈及信息分享共享机制,持续提升信息技术培训“课程思政”的实效。

2.优选信息技术培训“课程思政”的主讲教师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直接践行者,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因素,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习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师资培训必须先行。培训者的水平决定着培训的质量,主讲教师的整体素质对落实信息技术培训“课程思政”有很大的影响,要实现“课程思政”的改革目标,首先需要一流的主讲教师队伍,以点带面地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水平。

实践中,我们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多管齐下培训和遴选优秀的主讲教师。一是组织本地的主讲教师参加由“课程思政”专家主讲的专题培训及信息技术专家主讲的专题报告;二是选送学科骨干教师到上海、湖北等地的“课程思政”试点院校学习;三是借助外部资源,邀请一些“课程思政”领域的专家和教师担任信息技术培训“课程思政”的主讲教师;最后,遴选优秀教师组建信息技术培训“课程思政”的主讲教师团队。

3.构建具有亲和力的立体化培训模式

习总书记指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9],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培训模式,提升“课程思政”的亲和力。

“课程思政”的亲和力主要包括教育内容的亲和力、教育话语的亲和力、教育方式方法的亲和力和教育目标的亲和力,其中教育内容的亲和力是基础,教育目标亲和力是根本追求。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在保证亲和力维度的同时,通过集中学习、分坊研讨、返岗实践、总结交流四种方式依次开展培训,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合作互助与专家指导相结合,课堂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混合培训模式(如图1所示)。

集中学习:以解决教师遇到的普遍性、实用性、关键性问题为核心,将理论融合在典型的教学案例中,引导教师更新教学设计理念,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手段,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师德修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的主题演讲、主题辩论,在学习技术、应用技术,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同时提高师德修养和德育能力。

分坊研讨:依据学科不同分成若干个研修坊,布置设计“课程思政”教案、制作“课程思政”课件的作业,学员围绕共同的任务自主开展教学设计、课件制作,针对形成的教学设计和课件在坊内开展研讨交流,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在专家指导和同伴互助互评的基础上形成修正后的教学设计和课件。

返岗实践:经过前两阶段的培训后,参培教师在理论层面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有了新的认识,这时候安排其返岗实践,有利于将修正后的教学设计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并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将培训中学习的理论真正内化为教学观念、外化为教学行为。对于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师可以及时请教指导专家,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同伴和老师的帮助。

总结交流:在返岗实践环节,因学科、学情及软硬件环境的不同,教师所遇到的情况和问题也不尽相同,在培训的最后阶段安排总结交流环节,在分坊总结交流的基础上,每个研修坊推荐一名学员参加集体的汇报交流演讲,以达到观点碰撞、借鉴启发、共同提高的目的。

4.有针对性地增加“课程思政”方面的评价指标

信息技术培训“课程思政”成效的最终体现是得到参培教师的认可和践行。为了促进参培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师德素养和“课程思政”能力的发展,除了原有的信息技术方面的考核评价外,还针对性地增加“课程思政”方面的考核评价指标,对信息技术培训“课程思政”的落实效果和返岗实践的教学效果,即培训迁移效果进行考核评价。

落实效果层面的考核评价。在落实效果层面主要考核主讲教师的培训组织情况和参培教师的学习情况,既有培训管理机构“自上而下”的评价,也有参培教师“自下而上”的评价,还有专家教授的专业性评价,考核评价的关注点主要有:一是“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否适当具体;二是思政元素的挖掘是否充分到位;三是思政元素与信息技术是否有机融合;四是培训的时代感和亲和力是否丰富;五是“课程思政”目标是否具有较高的達成度。

培训迁移层面的考核评价。在培训迁移层面主要考核参培教师的返岗教学实践情况,采用“双轨评价”的方式,即同时评价育人与育才两个方面,不仅要评价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知识教学的效果,还要评价教师的“课程思政”实效。在评价指标中将“价值引领”功能作为一个重要观测指标,主要关注点和方法有:一是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中是否体现知识、能力提升与价值引领的同步共进;二是教学过程中是否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三是思政内容的融入是否自然恰当;四是在同行听课、督导评课中设置“课程思政”的观测点(见表1)。

以“课程思政”的理念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将师德教育与信息技术培训有机融合,可以实现师德修养和信息技术能力的同向共进,“课程思政”理念和形式都内含融合的思想,有利于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入融合的实践能力,提升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有助于中小学教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研究和实施“课程思政”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信息技术培训“课程思政”中应做好顶层设计,整合力量统领信息技术培训“课程思政”的研究与推进工作,深入挖掘信息技术培训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遴选优秀的主讲教师搞好知识传授与示范引领工作,着力提高教师的学科融合能力,构建有亲和力的立体化培训模式,同时针对性地增加“课程思政”方面的评价指标,促进参培教师真学、真会、入脑入心、真信、真用,为推动新课标落地实施、达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下坚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教师[2013]6号)[Z].2013-5-6.

[2] 凌云志.基于道德学习视角的师德培训有效性探讨[J].中小学德育,2014(11).

[3] 程舒通.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诉求、价值和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5).

[4]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9-3-19(01).

[5] N.维纳.控制论[M].郝季仁,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6]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7]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8] 韩宪洲.以“课程思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8(23).

[9]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作者:申瑞杰(1974-),男,江苏徐州人,江苏省徐州市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小学高级教师,江苏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硕士。]

【责任编辑  刘永庆】

猜你喜欢
中小学教师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