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人工智能正在丰富学习模式、变革学习思维、影响学习文化。智能化时代学习文化的共享性、科学性、主体性三大特质使其有别于其他文化类型。基于人类生命本性进化、人文素养提升、终身享受性指向的价值取向,学习文化的建构应在生命与技术之间塑造生命技术素养,在科学与人文之间树立人文主义理念,在离身与具身之间铸造终身幸福生活,以此回应智能化时代人类学习文化的建构可能。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信息技术 学习文化 学习者
学习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催化剂,能为人的意识生成、行为变化、心智成熟,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技术进步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强大推动力,每遇科技革命,社会经济文化均会发生重大变革。人工智能是新一次科技革命的代言者,颠覆性的信息技术已经触动了教育领域的变革。智能技术渗透学习文化的诸多方面,为学习者重新审视技术与文化、技术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提供极大支持,但单纯技术崇拜不利于人本质的健全和本真意涵的升华。
一、人工智能时代学习文化特性阐释
一般而言,学习文化具有时代性、区域性和社会性,智能化时代的学习文化必然呈现不同以往的特征,方可代表智能时代学习文化的本质取向。
1.学习的共享性规避传统封闭式学习形态
学习是人类心理内在机制焕发及外在主观与客观相联系的意识进化行为,伴随着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而表现不同形态。在人类社会早期,人们生存生活都潜移默化地从内在意识转化为外在行为,钻木取火、打猎采集等简单性生存需求,均是通过一代代人学习而进化。文字的发明、印刷术的普及推动了学习文化的一次次飞跃性变革。到工业社会,“人类的学习文化又发生一次大变革,它以学校教育这种特异性文化活动普及到大众,‘入校学习成为人生一个阶段的生活方式与基本标志”[1]。工业时代,机械化、标准化理念孕育了集中式、班级制学习等以大规模化、工业化利益驱使的学习文化,注重形式化、统一化、系统化等现代教育思维。信息技术发展带动学科研究变革,人工智能促使心理学、脑科学、生命科学等前沿学科飞速发展,对学习机制研讨更为精细准确,它将学习运行机制生成为具体形象、可知可感可观的由无到有、由有到优的变化过程。智能时代的学习形式驱动学习文化重塑,出现机器人学习、数字化学习、虚拟场景学习等兼具人脑科学精准化定制的标配式学习类型。智能时代的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快、换代周期短等,学习文化以学习为中心,摆脱传统“教师、教材、课堂”三中心模式,不是简单复制文化知识,而是“自我革命”式内推创新运行,成为一种更为外显、开放、不限时空、资源共享的学习文化。
2.学习的科学性超越模糊迷信化学习信仰
学习作为人类有意识的主体性活动,在社会进步与个体成长中扮演主导作用。长期以来,学习内隐机制的不外显使得我们只知学习的时刻变革,却不知学习的生成逻辑。学习的“神秘”色彩贯穿于人类大脑之内外空间,如记忆、联想、假设、深思、爱恋、苦恼、喜悦、愤怒等人之思想运作、情感表露等均无法直观于他人眼前,成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学习文化信仰。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带给人类前所未有的技术性变革,改变了人类的学习形式,为新一代学习文化建设保驾护航。“现阶段最有影响力的是神经科学领域的技术,神经科学越发达,我们越能了解大脑是如何思考和学习的……增强现实,即利用计算机图形系统、人机接口技术、传感技术等生成三维信息,增强用户对现实世界的感知。”[2]脑科学、神经科学的发展,为大脑学习运行机制注入新活力,不但增强人类对外存在的感知与获取,更突显类本特化的外显功能价值。智能时代为我们认识自然、社会、自我搭建先进精确技术化平台,拓展了人类类主体脑神经进化,且在外界与大脑链接中呈现明晰科学的镜像画面。
3.学习的主体性回归异化迷失之学习本体
学习是一项有意识、有目的的主体意识性活动,在整个学习运行过程中,人类自我主体的生命展开与学习同步进行、交融共进,最终完善主体个体化和个体社会化。传统教育思维中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均未将学习者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性存在,误以为“学习”即“教授”,“学生”即“教师”,“儿童”即“成人”,此类潜在意识无视学生本体内在学习动力之本、兴趣之源,导致学习过程不在神、学习依据不在理、学习目的不在道。在学习文化的锻造中极易将学习形式“魔化”、学习理念“功利化”、学习主体“异化”,而不益于以学习为中心文化成分的滋养生成。人工智能的发展,改变了学习者传统身份规约与保守形式制衡,人可以打造属于人类的自在化空间。学习为中心、学习者为主体日益成为未来学习文化构建的核心旨意,必将引领未来教育思绪。智能化支撑成为新一代学习文化重塑动力,学习者主体意识被焕发,围绕主体性成长发展的学习类型业已形成。学习者借助网络平台,以原认知为基础,汲取线上知识技能,通过自我和社会建构创造新知识技能,摆脱以往单纯的认知、行为主义力推的认知式学习,而转向建构、联通主义为引擎的情景式、个性化学习等本体能动学习机制。智能化时代学习者“在使用这种技术平台环境过程中,技术本身的思维方法、结构和功能会影响学习者行为、思维方式,推动学习者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变,促进学习文化变迁”[3]。
二、人工智能时代学习文化建构的价值取向
学习文化价值取向决定学习文化建构方法,它将是学习文化生成的理论指向。智能化时代价值取向在规避个体异化、工具理性、功利主义等思潮影响下,理应审视其真正价值。
1.以人类生命本性进化而非个体异化为旨归
人类生命进化的过程即是人类不断学习的过程,生命體在学习知识技能、文化习俗中成长发展,得以进化心智模式、认知范式和神经系统等非自然机体。为了生命成长、成熟、发展、进化,人类寻求着适应时代演变的新兴事物,远古时代、近现代的学习模式及学习内容截然不同,但其在社会进步、文明创造、生命繁衍中作用非凡。在不断发展演化中,学习文化深受时代流行主义思潮牵制,走向非个体存在发展之需,不合社会性本真,异化学习文化成为人类生命进化的掣肘。智能化机器人、生物技术、基因工程、无人驾驶等将颠覆人类生产生活,但人类进化必须以生命体生长、发展为核心,而非被技术异化规制。智能化时代学习文化的重塑必以生命体进化为宗旨,坚守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基质,主导技术化时代学习模式。作为生命存在体,技术应为人的幸福而非灾祸提供支持,避免技术崇拜,要为人类社会走向更幸福、舒适的生活搭建桥梁。因此,无论是技术的进化或是人意识的进化,归根结底应为人类生命体本性的进化而非个体在某时段、某领域的单一性异化,宗旨为指向以广义学习文化进化为指针的人类科技文明进程。
2.以发展人文素养而非技术工具理性为核心
学习文化是一种人类人为性文化存在,必然以人性为前提,是以人的发展为归旨的主体性意识形态。反之,人性优化、人的发展、个体至善等均会助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群体学习文化的再生创新。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学习文化理应在人性塑造、人格培育、人智完善中发挥滋养熏陶作用。如学习文化可“改进人脑结构和身体机能,调节人的需要,塑造人的心智,改善人类生态”[4]。智能化教育将颠覆已有传统教育的各类形态,但惟有教育根基不能在技术化浪潮下覆灭,即人文主义教育理念。人们往往极易被绚烂迷幻的技术魅力所折服,遗忘了教育发展的深层尺度和标准,对人的类特征、类本质关注不足。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基于未来人类面临的气候问题、贫困饥荒、恐怖暴力、技术危机等共同难题,反思教育价值理念向“全球共同利益”转变,坚守人文主义教育。诚然,人工智能带来了职业类型变革、教育领域革新、经济组织升级、劳动素养提升等一系列变化,贯穿始终的学习文化模式、价值、理念等不得不顺应,但何种价值观应当秉持,成为塑造学习文化须反思的焦点。塑造以人文主义教育为引领的学习文化,培育学习者的人文素养,克服技术导向的工具理性主义色彩,学习不只为了技术化利益,更为找寻人存在的价值、维护人的生存尊严、尊重生命体人本性。
3.以实现终身“享受性”为主而非短暂功利化为指针
人工智能为世界文明进步提供诸多便利,其中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成为以往无法可比的时代福音。生命体存于进化的多彩时空,予以个体学习外在新鲜事物的权利,并又在自我不同学习追求的轨道上徘徊。受实证主义、功利主义等影响,学习被赋以物性结构特质,以“物特性”“物逻辑”看待学习活动的目的,导致功利化为主导,而非为生命意义或幸福价值的追求,成为人生命不堪承受之重。信息技术的飞速变革,带来了诸多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这种极具挑战性的难题冲击着学习文化价值变迁,其究竟以何种取向为导引,成为面对智能化革命新的抉择。学习类型多样化为终身学习提供可能,泛在学习、虚拟学习、智适应教学、机器人教学、远程模拟情景式学习等多种现代化模式,为“享受性”休闲式学习文化构建而准备,让学习指向幸福生活,以个体“享受性”占据学习文化之巅,借助智能化技术实现兴趣式、快乐式、幸福式学习。在终身学习理念指引下,学习者将以个体完美、健全发展、幸福至善为核心择取学习方式。“作为彰显个体主体性、实现个体生命成长的活动是真正自由的……儿童内在的生命力便在我们称为‘生命之享受中得到表现。”[5]而短暂性功利主义指导的学习文化,如学习“以金钱为目标”“以权力为灵魂”“以成绩为主旨”“以技术为手段”等显隐性学习思维,均会“魔化”人类进步的动力机制,偏远于幸福生活旨趣。
三、人工智能时代学习文化建构的路径
徘徊于生命与技术之间、科学与人文之间、离身与具身之间的学习理念,如何建构学习文化成为智能化时代的重难题,亦是关切学习者个体成长、人性健全、人类幸福生活的关键问题。
1.基于生命与技术耦合维度,塑造生命技术素养的学习文化
智能化时代,人类的知识以指数方式增加,技术在知识再生产、再创新中起到催化剂作用,但是技术如何与生命个体、群体相糅合,才是信息时代考验人类智慧的课题。
首先,关注生命体验的技术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引领学习文化样态更新,智能网络的建设突破了原有单纯依靠信息技术简单传输,虚拟学习社区、赛博空间、模拟机器人等,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及其链接机制,实现对人类大脑功能的模拟,将学习外显于世界。在知识表征、现实虚拟、自然语言处理、智能机器人、自适应系统等方面,突显人类智慧对学习文化建构的传承,也为生命性个体、大脑神经质等类人化生存文明提供借鉴。
其次,融合生命进化的学习角色。信息素养成为21世纪学习者的必备素养,“Web2.0时代的信息素养是以自主为核心的媒介素养,主要包括六大方面:自动自发、集体活动、知识的权属、使用者即创造者、核验知识可信度、媒介素养教育问题”[6]。在智能化时代,学习者对自我信息素养的要求融入生命化传承的文化内涵,以一种识别获取、判别诊断、加工深化、创新参与等信息能力,运用信息资源化解现在与未来之难题,营造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等高阶思维为主的学习文化基因。学习者应调适传统陈旧学习模式,转变学习角色,生发自在自主自为的动力源,优化生命体内在基质。
最后,形成以生命技术化为导向的学习评价机制。智能化时代的学习必须以生命化为核心,关注学习者个性化存在,注重个体创新创造,摆脱“一考定终身”“学习分数至上”等一次性评价陋习。借助智能技术,学情分析、过程诊断、情感表露、成效检验等均被智能化机器监察,形成个性化督导、智能化测评,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为学习者提供精准诊断评价书。智能化评估体系的形成要始终以个体生命化为基准,秉持“人性化”评价,在生命技术化中实现自主学习、监控、成长,为智能化学习文化指挥棒确立良好標尺。
2.基于科学与人文融合深度,树立人文主义理念的学习文化
科学与人文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方面,缺一不可,保持两者间的张力实属必然。但作为先进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总是独领风骚,智能化将主宰社会发展趋势,因此,人文主义建设不得不提上日程。
首先,树立融合理念,两者共融共进,坚守人文主义学习思维。人工智能为文明进程提供多维支持,现实日常充斥着信息技术的气味,无“信息技术”、无“智能化”则无法生存生活,技术将帮人们打开世界之门,看到客观外显存在,体察人类主观意识的内在状态。但我们会遗忘技术背后的人文主义,其主持着人类的本真存在、文明程度,因此,坚持科学与人文共进理念,不让任何一方独占鳌头,预防在智能化、信息化潮流中一味地追求科学技术,被技术狂魔所牵制。人文知识习得、思维养成、精神生成,以达致人文学习文化在智能化时代的兴盛。
其次,完善人才培养标准,回归人的本真存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人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性产物,人的存在兼具历史性与社会性。信息化时代对人关注较少,容易忽视人本质的完善及人性解放。但智能化推动生产力发展,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自由劳动时间,为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时空技术支援。“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7]技术化学习变革,促使学习文化回归人性追求,为人类发展占有人全面本质的自由空间。
最后,设置科学与人文融合课程,为学习文化的建设渗透人本主义思想。课程是教与学活动开展的实践载体,以何种理念设计课程,将会影响学校的未来去向,也影响学习者自身个体化与社会化程度。智能化社会的发展,使人可以独创性地制造各种各类教学工具、学习软件,精心设计科学与人融合课程,链接学习者与自然界、社会界、自我界三界空间,灌输人文思想精神,最终实现人自然机体进化、社会关系升华、个性自由发展的理想化人类发展诉求。
3.基于离身与具身分离程度,铸造终身幸福生活的学习文化
文化作为人类主体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人为意识形态和物质实体,特定时代的文化富有不同意识主体的印记。离身学习文化的形成建立在笛卡尔理性主义知识观基础上,忽视了文化塑造中人类的主体性,而智能化时代学习文化重塑将一改以往机械论不适切文化思维,修正“笛卡尔主义”错误定式。
首先,认知科学与技术化进步,培育具身型学习文化生存土壤。笛卡尔认知二分、主客二分的传统认知观,使得教学活动机械化,学习只见知识不见人,无视真实身体的存在和认知的自然属性。当代认知科学与认知哲学均强调认知的具身性,认知是情境性的、身心合一的,学习是学习者个体认知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文化才能经由大脑、心智、环境三者交织共融而生成学习文化。伴随万物互联,智能化信息更新速度将更快,学习形态需及时创新组织。学习模式更新、学习环境优化使得学习者身心统一,为终身学习型文化构建提供革命养分。
其次,设计具身学习环境,重建自组织的整体具身学习观,实现人的完满性。具身认知理论突破了学习二元论思维怪圈,认为学习者与学习环境是辩证统一的。借助智能时代超时空、无局限信息技术,泛在学习、自适应学习、虚拟学习、机器人学习等人性化学习模式,促使学习环境发生革命性变革。身体、心理、环境三者有机统一、互动生成,将学习视为自组织化的心智活动,学习者成为自身主体意识的开发者,摒弃了工具性的“机械”隐喻,而成为自组织、自适应、自循环的有机统一体。具身认知学习环境的设计,为自我意识生成、价值实现达致,提供智能化新方法,使人逐步走向完满。
最后,树立真善美的学习文化DNA,享受终身学习乐趣,建设学习型社会。规避离身学习文化,凭借智能化技术,踏上具身认知科学的宝船,摘取终身学习化的幸福甜果,成为科技时代的新航标。“学习是科学,要成为科学的学习者,就必须求真—探索并遵循学习的客观规律;学习是技术,要掌握高超的学习技能,就必须向善—在刻苦的修炼中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是艺术,要想在艰苦的学习中获得乐趣,就必须审美——体验出神入化的学习意境。”[8]为此,应正视学习内涵及外延,确立真善美文化DNA,构建幸福型学习文化。
参考文献
[1] 孫士雪.信息时代学习文化的变革[J].社会科学战线,2014(12).
[2] 冷静,刘梦娇.未来学习技术及教育中的文化变迁——访著名学习技术专家斯蒂夫·哈蒙斯教授[J].开放教育研究,2015(06).
[3] 钟志贤,肖宁,刘朝霞.论远程学习者的环境管理[J].远程教育杂志,2009(02).
[4] 丁念金.学习文化的人性优化功能与学习型城市建设[J].开放教育研究,2013(04).
[5] 张更立.从“占有”到“生成”:儿童学习观的转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2).
[6] Heikki Kynaslahti,Olli Vesterinen,etc,Finland.Towards Volitional Media Literacy Through Web 2.0[J].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8,47(05).
[7]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 桑新民.创新学习文化 回归大学精神——21世纪大学通识教育新探[J].教育研究,2010(09).
[作者:郝文(1986-),女,山东济南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