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倾听中欣赏 从欣赏中感悟

2020-09-26 12:11李晓
求知导刊 2020年32期
关键词:音乐欣赏音乐教学小学音乐

摘 要:自新课程改革以来,音乐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是不可缺少的部分。音乐欣赏是通过听的方式来感受具体的音乐作品,并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关键词:音乐教学;音乐欣赏;小学音乐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32-0090-02

引 言

不久之前,笔者在某教育杂志上读到这样一个反面课堂教学案例。在某次音乐优质课的评价中,有位教师以《春晓》为例进行讲解。上课时,这位教师先通过动画的方式,让学生欣赏了《春晓》这首诗的意境,然后以图配诗的形式一一展现,之后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解释诗句的意思及诗中描绘的景色,并分析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时代背景等。等到讲解完这些内容,课堂时间已过去一半,但学生还未听到任何关于音乐的内容,看着这些精美的配图,学生仍处在茫然状态。这位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想让美术、文学及动画更好地服务于音乐教学,但最终让这节课变得不伦不类。

实际上,音乐课需要教师调动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并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聆听。只有通过聆听,学生才能更好地培养对音乐的感知力。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而言,“听”是他们对音乐课最初的接触,也是熟悉音乐语言的过程,更是音乐积累的过程。

当前,教师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难以被学生认可,也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1]。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要介绍《梁山伯与祝英台》,先讲陈钢与何占豪;欲分析《二泉映月》,先诉阿炳之苦。学生还不知道要听什么,教师先讲解作品的基本情况、创作背景。这种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方法的最大弊病在于违背了人们的认知规律:感知→理解。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一味地强调作曲家的创作目的、表现意图,却忽略了对学生欣赏习惯的培养,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性特点,只是把自己认为最正确、最完美的理解灌输给学生,没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耳朵去感知和领悟音乐。这样的课堂中,经常会出现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如痴如醉,学生却听得懵懵懂懂、昏昏欲睡的尴尬场面。

其实,在未欣赏作品前进行作曲家介绍和作品分析都是徒劳的。“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没有比倾听音乐更为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美国著名钢琴家科普兰曾这样说。音乐欣赏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音乐的习惯,让学生通过聆听去体验、模仿、感知,从而丰富和提高其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所听的音乐形成独立的感受和见解,使学生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帮助他们理解音乐与人生的关系,最终使学生掌握终身学习音乐和享受音乐的能力。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说:“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声之与心,殊途异轨”“非以爱憎易操、哀乐改度”。嵇康认为,音乐与人的感情是没有必然联系的,音乐不过是由一定的声音排列组合起来,用以表现声音的自然和谐的,音乐本身是没有哀乐之情的,哀与乐不过是在人的心里,在特定的时间,借助声音托显而出。它就像酒一样,虽然可以让人情绪奋发激动,或喜或怒,或悲或乐,但酒本身是不带有情绪的,喜怒哀乐也完全是因人而异的。例如,一段缓慢平和的音乐,有人听来心旷神怡,有人听来却忧郁伤感,教师又怎能简单地把自己对一段音乐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呢?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聆听、感知音乐,然后启发学生总结自己对音乐独立而又相对准确的感受和见解。

因此,教师要探索一条新的欣赏途径:不从作品背景、作曲家意图出发,而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欣赏、感受、表现音乐,突出学生主体,重在感受欣赏[2]。在教学伊始,教师首先应避免展开烦琐的介绍,而应让学生去听,让学生根据听到的声音、自己的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体验音乐要表达的情绪,然后进行讨论,甚至可以用绘画、舞蹈的形式为音乐配画、配舞。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在音乐欣赏中融入作品背景、创作意图、音乐要素,对学生进行更精准的引导。这种教学可能会与作者的表现意图有所出入,却是学生通过认真聆听得来的音乐体验,具体而真实。这样的课堂中,往往是学生听得认真,教师教得轻松。例如,教师可以采取心唱聆听法,让学生在聆听音乐时在心里默唱,努力让音乐融入内心。这種方法适用于学生比较熟悉的音乐内容,或让学生在对某些音乐较熟悉的基础上进行,可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辨别音乐本身,进而提升学生的音乐聆听能力。这种方法是让学生在安静中感受音乐,并有效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之后学生在熟悉音乐的基础上反复聆听音乐,聆听次数多了,学生自然能感受到音乐之美,并从中获得更多音乐感悟。刚开始欣赏一部作品时,学生往往直接感受音乐本身,当聆听一定次数后,才能更好地感受音乐的美感,了解音乐的创作背景,进而提升欣赏能力。

音乐通过听觉来激发人们的审美及情感体验。音乐教育始终要围绕“听”来进行,强调以欣赏为主,配以适当讲解[3]。教师应允许学生通过自己倾听音乐,发表自己的感受及理解,如傍晚的树林和清晨的溪边完全可以用同一段音乐表现。

例如,在带领学生欣赏巴乌独奏《渔歌》第一部分时,笔者只说今天有一种奇妙的乐器给我们带来了一首奇妙的乐曲,激发学生的聆听兴趣,然后就让学生初听。学生十分认真地聆听,听完后,都纷纷发表了自己对这首乐曲第一部分的感受。有的学生说这首乐曲描绘了傍晚的江边;有的学生说这首乐曲描绘了清晨的树林;有的学生说听完这首乐曲感觉心旷神怡;还有的学生说感到了曲调悠扬舒缓……无须笔者步步传授、句句讲解,几遍聆听后配合简单的引导,学生已基本感受到了第一部分的内涵、情境。这时,笔者再向学生介绍关于乐器的传说、特色、作品背景等,学生自然兴趣十足。

再如,在带领学生欣赏《电闪雷鸣波尔卡》时,笔者在组织教学后,只做简单的导入,告诉学生要欣赏一首非常著名、非常有趣的曲子,激起学生的兴趣,接着便让学生初听。因为学生已经适应这种教学模式,所以听得十分认真。初听后,笔者让学生说说他们听到的是什么,有什么感受。强烈的音响效果早已使学生跃跃欲试,他们纷纷说出自己想象的各种画面与情绪:刮风下雨、战争比武、激动、热情……虽然众說纷纭,但还是比较贴切的,笔者稍做引导,告诉他们这是一首有标题的音乐,是描绘一种自然现象的,接着让学生聆听第二遍,听听有哪些自然界的声音,又是使用什么乐器表现这些自然现象的。笔者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并让他们经过讨论给这首乐曲起一个名字。学生这遍听得更加认真,都能比较准确地说出有雷鸣、闪电、倾盆大雨、风雨之中的间歇;乐器有定音鼓,有钹。学生在给乐曲起名字时,非常形象地起了很多名字:有“风暴”“闪电”“疾风骤雨”,有的学生还非常准确地说出了“电闪雷鸣”。这时,笔者才向他们介绍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创作及他的波尔卡作品。学生都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最后,笔者拿出镲、钹、鼓等打击乐器,让学生第三遍欣赏乐曲,并自己进行表演。时隔半年多,当笔者问学生还记不记得有一首波尔卡非常好听,他们马上就能说出曲名、作曲家、音乐感觉。一部作品就这样在学生脑海留下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音乐学科是在横跨多学科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它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自然协调,它会在许多方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聆听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音乐和各科知识巧妙结合,使课堂始终充满无限生机。例如,笔者在教学生欣赏《桑塔露琪亚》时,引导学生在聆听中身体随节拍摆动,感受船歌三拍子律动带来的摇曳感觉,从而使学生真正感受意大利船歌的韵律之美。在讲解《渭城曲》时,笔者鼓励学生为他们喜爱的古诗即兴编唱吟诵,用音乐表达诗歌内在的情感。在欣赏《沁园春·雪》时,笔者让学生自己查找《沁园春·雪》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诗词、配乐诗朗诵、京剧、女声独唱、男中音领合唱等)并在课堂上给同学展示。这使学生的思维、想象不拘于模仿和统一,让音乐课充分开放。

音乐形象鲜明,篇幅比较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作品中有很多适合这种教学方法,如《苗岭的早晨》《渔歌》《阳关三叠》《春之声》等。即使篇幅较大的作品,其中的片段也可以选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如《我的祖国》(斯美塔那)第一乐章、《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十八相送”“楼台会”“抗婚”等。

结 语

在这样的音乐教学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而是和学生一起聆听音乐的欣赏者、合作伙伴。教师无须步步传授、层层灌输,学生就已经对音乐内涵形成基本体验和感悟。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将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意图及音乐知识贯穿在教学中,学生便会十分主动地学习,也十分容易接受知识,而不是将其视作一种负担。这样,学生能够在聆听中欣赏,从欣赏中感悟。

[参考文献]

孙继艳.浅谈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感受与欣赏[J].魅力中国,2018(13):15.

董娜.乘着歌声的翅膀——浅谈高中音乐鉴赏课中的几种鉴赏方法[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04):54.

蒋海燕.从静中养出端倪来——浅谈陈白沙教育思想在音乐欣赏课中的实践[J].当代音乐,2018,621(12):57-58.

作者简介:李晓(1988.4—),女,广东深圳人,本科学历,小学初级教师,2019年10月获福田区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

猜你喜欢
音乐欣赏音乐教学小学音乐
陶冶情操,培养审美
提高学生音乐欣赏兴趣的方法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浅析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中等专业学校音乐欣赏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