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峰
(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第一人民医院,山西 忻州035500)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常见的慢性炎症疾病,临床表现为嗳气、反酸、胃脘痛等,内镜下可见淡黄色黏液。该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胃肠道手术、胆囊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心理等因素有关。西医治疗主要包括抑酸、保护胃黏膜、促胃动力药、调节胆汁分泌等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但总体疗效欠佳,临床复发率较高[1]。中医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良好,能有效改善胆汁反流,保护胃黏膜,减少复发[2]。本研究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铝碳酸镁片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1月五台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4例。对照组男24例,女30例;年龄21~72岁,平均(41.11±2.29)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6年,平均(3.24±0.21)年。观察组男24例,女30例;年龄21~72岁,平均(41.62±2.13)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6年,平均(3.12±0.27)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会批准。
1.2 诊断标准 ①西医诊断符合《消化系统》中胆汁反流性胃炎诊断标准[3]。胃镜下可见胃腔内含有大量黄绿色胆汁,胃黏膜表面胆汁斑附着,动态可见胆汁和十二指肠液从幽门反流入胃。②中医诊断符合《中医诊断学》中反酸的诊断标准[4]。患者出现胃部烧灼感、反酸、胃脘灼痛、胸骨后灼痛、嗳气反食、脘腹胀满等症状。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严重肝肾功能损伤患者;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孕期及哺乳期患者。
2.1 对照组 给予铝碳酸镁片口服治疗。铝碳酸镁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3410,0.5 g)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治疗1个月。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方药组成:党参片20 g,干姜5 g,黄芩片10 g,法半夏10 g,黄连片5 g,熟大黄5 g,炙甘草10 g。脾肾阳虚者,加补骨脂5 g,巴戟天10 g;伴有瘀滞者,加丹参15 g;胃部严重疼痛者,加乌药、白芍、延胡索各15 g;反酸严重者,加煅瓦楞子10 g;伴腹部胀满者,加焦山楂、砂仁(后下)各15 g;严重吞咽困难、嗳气者,加吴茱萸15 g;泄泻者,加炒薏苡仁、马齿苋各5 g。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治疗1个月。
3.1 观察指标 ①胃脘痛、嗳气、反酸、胃镜下黄绿色潴留液等消失时间。②胃泌素监测值、胃动素监测值和胃炎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③不良反应情况。④临床疗效。
3.2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嗳气、反酸、胃脘痛、烧灼感、恶心呕吐等症状体征消失,内镜下黄绿色潴留液减少,胃黏膜无胆汁附着,无充血水肿及糜烂,无炎性细胞浸润;有效:嗳气、反酸、胃脘痛、烧灼感、恶心呕吐等症状改善50%以上,内镜下黄绿色潴留液减少,无胆汁附着,部分黏膜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减轻;无效:嗳气、反酸、胃脘痛、烧灼感、恶心呕吐等症状改善程度低于50%。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54/5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48%(44/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胃泌素、胃动素、TNF-α、hs-CRP、IL-6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胃泌素、胃动素及TNF-α、hs-CRP、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NF-α、hs-CRP、IL-6、胃泌素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胃动素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胃泌素及胃动素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胃泌素及胃动素水平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TNF-α(ng/mL)hs-CRP(mg/L) IL-6(pg/mL) 胃泌素(pg/mL) 胃动素(pg/mL)观察组 54 治疗前 5.51±0.34 13.23±3.23 162.01±12.21 134.13±6.96 180.51±20.05治疗后 1.32±0.21△▲ 7.01±1.02△▲ 61.11±12.26△▲ 72.22±3.21△▲ 422.55±42.11△▲对照组 54 治疗前 5.52±0.36 13.17±3.24 162.11±12.44 134.14±6.11 180.66±20.11治疗后 2.51±0.21△ 9.13±1.56△ 101.22±4.41△ 89.12±4.53△ 343.66±41.88△
(3)胃脘痛、嗳气、反酸及胃镜下黄绿色潴留液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胃脘痛、嗳气、反酸及胃镜下黄绿色潴留液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胃脘痛、嗳气、反酸及胃镜下黄绿色潴留液消失时间比较(d,±s)
表3 两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胃脘痛、嗳气、反酸及胃镜下黄绿色潴留液消失时间比较(d,±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胃脘痛消失时间 嗳气消失时间 反酸消失时间 胃镜下黄绿色潴留液消失时间观察组 54 7.54±0.25▲ 9.16±1.56▲ 8.52±0.11▲ 12.16±1.52▲对照组 54 9.51±0.45 12.17±3.11 10.58±0.56 19.17±3.11
(4)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发生肾损害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5%;观察组发生轻微腹泻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随着人们饮食习惯和生活环境改变,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病率逐年升高,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该病主要机制为胃-幽门-十二指肠运动功能失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胃内,胃肠道产生的胃泌素、胃动素等激素水平改变,对于十二指肠规律运动造成影响,进而引发胆汁反流性胃炎[5]。铝碳酸镁片属于胃黏膜保护药物,可有效抑制胃黏膜壁细胞内质子泵活性,减少胃酸分泌,有效保护胃黏膜,但不良反应较多。
中医认为,胆汁反流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腹痛”等范畴,病机为寒热交错、虚实夹杂。半夏泻心汤方中干姜、半夏祛寒散结,健运脾阳;党参补中益气,健脾益胃;甘草温补益气,调和诸药;黄芩清热解毒、清热燥湿。诸药合用,具有调和肝脾、寒热平调、消痞散结、补中益气之功,可治疗寒热错杂证。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半夏泻心汤加减具有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调节肠道菌群及神经递质、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胃脘痛、嗳气、反酸及胃镜下黄绿色潴留液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TNF-α、hs-CRP、IL-6、胃泌素及胃动素水平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1.85%,提示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铝碳酸镁片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疗效良好,与陈莉熔等[7]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铝碳酸镁片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可有效控制炎症,改善患者病情,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但本研究样本量少,后续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