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鼻周围经络穴位按摩治疗脑性瘫痪语言功能障碍患儿的临床观察

2020-09-26 01:03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16期
关键词:脑性构音肌群

安 利

(山东省泰安市妇幼保健院,山东 泰安271000)

脑性瘫痪(脑瘫)可导致运动障碍、异常姿势及语言功能障碍等,约有80%脑瘫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功能障碍。目前,脑瘫患儿语言功能障碍治疗尚无特效药物,且针对性恢复脑瘫患儿口腔周围肌肉功能以促进语言发育的疗法极少。本研究采用口鼻周围经络穴位按摩手法治疗脑瘫语言功能障碍,临床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泰安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0例脑瘫并伴有语言功能障碍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21例,女9例;年龄1~4岁,平均(2.06±0.97)岁;病程2~28个月,平均(18.42±0.57)个月;智力低水平者6例,智力中水平者18例,智力高水平者6例。观察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1~4岁,平均(2.24±1.02)岁;病程3~32个月;平均(17.62±0.59)个月,智力低水平者5例,智力中水平者16例,智力高水平者9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符合《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中脑瘫的诊断标准[1]。中枢性运动障碍持续存在;运动和姿势发育异常;反射发育异常;肌张力及肌力异常。具备上述条件,有引起脑瘫的病因学依据,并有头颅影像学佐证。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伴有语言功能障碍;患儿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听力障碍、唇腭裂等引起的语言功能障碍患者;中途退出本研究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语言训练治疗。训练开始前,根据S-S语言发育迟缓检查评定的结果制定长期训练目标和短期训练目标,并制订具体计划。包括3个方面:①进食训练以提高口腔诸器官协调运动功能。②构音器官运动功能的训练,呼吸训练以保持胸部、腹部的协调性,改变患儿呼吸速度、节律的异常。③构音训练,遵循原则先易后难,先元音后辅音,然后是单词、句子、短文,同时注意韵律控制。每日1次,每次训练30 min,每周治疗6 d,休息1 d,3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口鼻周围经络穴位按摩治疗。①鼻面部、颈部及下颌部按摩。双手推揉颈部、下颌部、鼻根至鼻翼、面部两侧肌肉,均由中线向两侧方向推。点按两侧颊车、下关、地仓、迎香、鼻通、承浆、水沟、廉泉、印堂,每个部位或穴位各20次。②口腔内按摩。取1支大棉棒用清水湿润后,在患儿口腔内依次推按两侧面颊部肌肉,点按口腔内对应的下关穴处(定义为“内下关”)及对应的颊车穴处(定义为“内颊车”)各20次;推按舌体,依次点揉舌尖部、舌中部、舌体两侧各20次,点按舌下金津、玉液穴各20次,向左右上下各个方向推舌各5次;依次按压上下牙龈内外侧各2次。每日1次,每次训练30 min,每周治疗6 d,休息1 d,3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改良的Frenchay构音障碍评估法评分。采用改良的Frechay构音障碍评估法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构音障碍情况,包括反射、呼吸、舌、唇、软腭、喉、言语、舌8个部分。按照患者损伤程度划等级(a、b、c、d、e)评定,a表示正常,e表示严重损伤。评分越高表示构音障碍越轻。②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咬肌表面肌电[iEMG(肌电积分)、RMS(均方根振幅)]值。采用Myo Net-COW肌电生物反馈仪表面肌电检测模块评估两组患儿治疗前后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咬肌iEMG、RMS值变化。③临床疗效。

3.2 疗效评定标准 基本治愈:语言功能恢复正常水平,语言恢复至阶段5以上者;显效:语言功能较从前显著提高,在原有基础上提高2个阶段;有效:语言功能较从前有明显改善,在原有基础上提高1个阶段;无效:语言功能改善不明显,在原基础上未能提高1个阶段。治疗总有效率=(基本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29/30),高于对照组的73.3%(22/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脑性瘫痪语言功能障碍患儿临床疗效比较(例)

(2)改良的Frenchay构音障碍评估法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改良的Frenchay构音障碍评估法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改良的Frenchay构音障碍评估法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脑性瘫痪语言功能障碍患儿治疗前后改良的Frenchay构音障碍评估法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脑性瘫痪语言功能障碍患儿治疗前后改良的Frenchay构音障碍评估法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0 17.63±2.60 25.70±2.32△▲对照组 30 18.02±2.55 19.18±2.50△

(3)口腔周围肌肉的iEMG、RMS值比较 治疗前,两组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咬肌的iEMG、RMS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咬肌的iEMG、RMS值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脑性瘫痪语言功能障碍患儿治疗前后口腔周围肌肉肌电积分、均分根据振幅比较(μV,±s)

表3 两组脑性瘫痪语言功能障碍患儿治疗前后口腔周围肌肉肌电积分、均分根据振幅比较(μV,±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颏下肌群 舌骨下肌群 咬肌组别 例数 时间iEMG RMS iEMG RMS iEMG RMS观察组 30 治疗前 30.25± 56.71± 28.64± 55.27± 33.95± 52.81±6.81 4.18 4.17 6.29 5.70 5.91治疗后 41.63± 67.32± 43.71± 68.92± 46.93± 66.73±5.48△▲ 3.62△▲ 4.39△▲ 3.84△▲ 4.81△▲ 6.21△▲对照组 30 治疗前 32.72± 55.29± 30.26± 54.89± 31.34± 53.68±6.90 5.48 2.86 4.48 4.92 4.64治疗后 35.84± 58.64± 36.26± 58.68± 33.58± 55.84±6.90△ 5.61 5.84△ 4.61△ 4.98△ 4.75△

4 讨论

脑瘫属非进行性脑损伤疾病,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合并口部运动功能障碍,出现唇部、呼吸功能、吞咽功能、吸吮功能障碍,从而出现构音及语言功能障碍,影响其语言正常发育。语言功能障碍是脑瘫患儿的一种重要并发症,表现为语言发育迟缓,或不能控制好语言或发音肌肉,无法表达心里的语言[1]。婴幼儿时期是人体脑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2]。中医认为,语言是意识活动的表现,与心、脑有密切关系,脑为元神之府,心主神明,为君主之官。脑瘫语言功能障碍属中医“语迟”“口硬”“口软”范畴,五脏及脑的功能失调,均能影响语言功能,其病因主要与孕母受惊、肾气不足、乳母遗热、风寒阻络、风痰阻络、会厌干涸、心气不足等有关。《医林改错》指出脑髓的充盈程度与个体的智力、语言等发育密切相关。

口鼻周围经络穴位按摩是根据脏腑经络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形成的以按摩口鼻面部经脉穴位治疗脑瘫语言功能障碍的一种特色疗法。该法取穴以手足阳明经、督脉、任脉经穴为主,按摩穴位可使清窍宣达,咽喉通畅,逐渐恢复患儿自我构音的功能。本研究将口腔内部对应下关、颊车的位置定义为内下关、内颊车,扩大了对下关、颊车的刺激深度和角度,点按两穴可增强口腔肌肉肌力及肌张力,调整下颌关节活动度,改善口唇张合功能,进而改善发音。表面肌电图是目前用于指导脑瘫康复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其能准确反映人体肌肉状态、肌群协调性及中枢神经系制变化规律[3-4]。iEMG作为特异性良好的评估神经肌肉功能状态的指标,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康复医学领域的神经、肌肉功能评价[5]。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改良的Frenchay构音障碍评估法评分及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咬肌的iEMG、RMS值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口鼻周围经络穴位按摩治疗脑瘫语言功能障碍患儿,可明显增强口腔周围肌肉的自主活动能力和抗疲劳能力,提高口腔肌肉肌力,改善口腔的运动功能。本疗法简单易行,疗效良好,治疗时患儿痛苦小,可在医院大规模地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脑性构音肌群
小儿脑性瘫痪合并癫痫的危险因素分析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对脑性瘫痪言语功能障碍患儿实施补肾健脑针法结合ST训练治疗的效果分析
“小脑斧”“大西几”……孩子说话不清楚怎么办
小儿脑性瘫痪流涎症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针刺联合按摩及语言训练治疗不同年龄儿童构音障碍疗效观察
锻炼核心肌群 这四种方式可以事半功倍
儿童脑性瘫痪的病因研究进展
运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构建儿童构音障碍诊断、评估和整体康复方案
三级跳远亚洲纪录保持者李延熙小肌群力量训练的负荷变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