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

2020-09-24 03:11黄莉婷
文教资料 2020年10期
关键词:时空观念高中历史教学

黄莉婷

摘    要: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历史课程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时空观念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既是历史学科本质的体现,又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础。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教材是学生依据个人兴趣而选择修习的课程,依照历史发展时序进行表述,承载着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本文以统编版选择性必修教材为例,通过阐述时空观念的概念,分析统编版选修教材编写体例的特点,探索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时空观念素养的路径。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时空观念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教材

2017年,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历史教学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时空观念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时空观念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1](57)。同时,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本质的体现,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思维。

一、时空观念的概述

历史是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一切人类活动都必然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范围之内。费尔巴哈就此曾指出:“空间和时间是一切实体的存在形式,只有在空间和时间内的存在才是存在。”[2]因此,时空观念是认识历史的基础,又是阐述客观历史史实的前提。

新课标指出:“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3](27)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时空背景下发生的,时间和空间是在历史进程中对历史事物进行定位的两大维度,二者本质上都以“序”为表现形式。时序观念是指将历史史实置于整个历史发展脉络之中进行学习、认识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人类的历史是随着时间而发展的,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脉络,了解历史史实之间的前因后果,辨明历史各个阶段的发展特征。历史空间观念,主要是指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发生的特定地点、区域、地理环境,以及历史人物活动的场所。历史的演进存在空间上的多样性和多维性,人们通过具体的空间定位,可以观察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联系。历史时空观念包含时序观念和空间观念,是了解、认识历史最基本的意识。因此,在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中,时空观念居于基础地位。

时空观念贯通历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时空观念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时空观念不仅是学生认识历史的基本思维,而且是学习历史的方法。因此,历史教学要使学生能够运用历史时空思维,建立历史联系,学习基本历史史事,进行历史解释。在进行历史解释时,能够将史事置于具体时空背景下考察,才能使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结构,形成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

二、统编版选择性必修教材编写体例的特点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高中历史教材编写的依据与宗旨。随着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出台,教育部遵循课标提出的基本理念,将历史课程结构的构建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与内容,精心设计与之相匹配的高中历史统编版教材。

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课程类型分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以通史的叙事框架,展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掌握中外重大历史史实的基础上,依据个人兴趣、升学需求选择修习的课程,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视角对中外历史有更加深入的认识。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的课程结构设置与学科核心素养紧密结合,时空观念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是历史学科本質特征的体现,在体系编排上时空观念的融入尤为明显。本文将以统编版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二“经济与社会生活”为例,将其与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进行对比,分析统编版选修教材编写体例的新特点。

(一)按照专题方式呈现,古今贯通脉络清晰。

人教版教材必修二按照时序与专题进行编写,以“单元—课”形式进行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教材《经济与社会生活》也按照时序与专题进行编写,并保留了人教版教材“单元—课”的设计。但是二者有本质的区别。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经济生活》是以旧课标为标准,以专题形式编排的。专题是以历史发展时序中所呈现的阶段性特征为编排专题内容的依据,分为八个专题,各专题之中分为若干课,各课的内容同样按照专题史进行编排。如第一单元分为四课,分别是“发达的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以历史阶段特征为时序编写各专题内容,虽有利于学生按照历史阶段形成历史特征记忆,但是割裂了历史史实发展的时空线索,导致历史内容的跳跃,不利于学生系统学习历史知识,较为抽象,难以理解。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教材《经济与社会生活》虽然按照时序与专题进行编写,但是各专题内容编排呈现的是并列关系。主要设置了六个专题,各个专题之间各自呈现内容,虽然这六个方面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但是并不呈现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纵向演进的逻辑关系。如“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等等。同时,保留了人教版教材“单元——课”的设计,各专题之中分为若干课,但是各课的内容以历史发展的时序为线索进行编排,体现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的纵向演进过程。如第一单元分为三课,分别是“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和“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贯通了这一史事的过去、现在,体现出“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整个纵向演进过程,能够使学生了解相关史事的发展脉络。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教材按照专题方式呈现,但是各专题的内容以历史发展的史学为线索,单元中各课内容古今贯通,体现历史发展的纵向演变过程。这种编写体例弥补了人教版教材存在历史断点的不足,实现了历史时空的衔接,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时空意识。

(二)按照历史时序编排,中外关联内容完备。

两个版本的教材编写体例的区别不仅体现在专题之间,而且在各专题具体的各课题子目内容编写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

首先,人教版必修二教材各课题子目具体内容大致以历史时序发展中的阶段性特征为标题,与专题编写体系相似。如第一单元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本课分为三个子目,分别是“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传统农业”和“小农经济”分别是对特定历史阶段农业发展特征的概述,有利于学生形成对这一历史阶段农业发展总体特征的记忆,但是教科书的叙述比较简略,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区别。其次,各课子目之下内容按照历史时序,选择典型史事依据主题进行编排。同时,子目之下内容具体的知识点同样依据时序进行编排,如本课子目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可分为三个知识点,分别从春秋战国时期、两汉、隋唐时期叙述耕作方式的演变;从春秋战国、西汉、魏晋叙述耕作技术的发展;从两汉、宋朝以后叙述耕作制度的变化。这种编排体系虽然体现了相关主题史事的时序性,但是表述高度概括,缺少必要认知层次的关联。学生通过学习本课往往难以建构整体的时序线索。最后,人教版必修二教材内容中外史事缺乏必要的整合,各专题基本是中外专题各占一半。如本课内容“发达的古代农业”,主要叙述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仅在辅助内容“历史纵横”中比较中国原始农业与其他地区的农业。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多维性。

较之人教版必修二教材,统编版选择性必修教材在编写体例方面进行了改进,呈现出了新的特点。首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教材《经济与社会生活》各课题子目设置较多以时空为线索。例如,第一单元第一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本课内容分为三个子目“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不同地区的生产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前两个子目分别从时序和空间两个角度叙述人类生产与社会生活,第三个子目概括了特定历史阶段生产关系的变化,保留了人教版对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相关特征的概述。其次,各子目内容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如本课第一个子目“不同地区的生产与生活”,以古代巴比伦、古代埃及、古代中国和古代印度四个不同地区为例,叙述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对社会的影响。这种编写体例显然注重到区域性历史与全球历史之间的关系,将中国史放到全球史中认识,通过学习,有利于学生把握古今中外不同人群社会生活中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能够运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术语对古今中外人们的生活或经济活动加以描述和概括,进一步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教材编写体例呈现出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特点,有利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觀念,运用时空思维探索历史史实,建立历史联系,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历史发展脉络,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三、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路径

随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出台和统编版教材的出版使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时空观念既是诸素养中历史学科本质的体现,又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与方法。统编版教材编写遵循课程标准的理念,按照时序编排,铺展历史脉络。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积极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时空思维探求历史事实,在具体时空背景中理解人类的实践活动。

(一)研读课程标准,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是国家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教师应注意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进一步制定有利于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教学设计。

目前,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部分学校和教师对于课程标准的重视程度不够,“调查发现,很多学校没有给教师发《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有些学校有课程标准,也不看或少看”[4](298)。部分教师往往忽视课程标准的要求,难以准确把握高中历史教学的理念与目标。课程标准不仅从整体上提出高中历史的课程目标,而且规定了历史教材各类课程内容的具体目标,教师必须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不仅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历史教材的课程目标,而且可以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针对教学目标,进一步制定有利于学生时空观念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教师在制定教学设计时,需要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透彻分析教材中的时空线索,找出知识之间的关系。以统编版选择性必修教材《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第二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为例,本课分为三个子目,即“美洲物种的外传”“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和“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3]。在上述三个子目中,前两个子目属于食物物种交流的内容,笔者认为可将其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内容。同时,子目的标题均以“美洲”为关键地点。由此可见,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通过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的学习,学生已掌握开辟全球航路的过程和开辟新航路的世界影响。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内容时,笔者对教师有如下建议:首先,应引导学生回顾相关历史知识,在新航路开辟的时空背景下,进一步学习有关食物物种交流的内容。其次,前两个子目食物物种交流的内容,可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最后,将第三个子目的内容作为本节课的难点。基于此前食物物种交流时空背景的融入,进一步对比新航路开辟前后食物物种交流的范围,使学生加深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历史影响。通过这样设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时空观念,而且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前提,教师应积极研读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进一步制定合理的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教学设计。

(二)梳理教学主线,依据时序进行教学。

历史的时间与空间紧密联系,任何客观的历史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均可运用时间和空间去描述。统编版选择性必修教材,呈现出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知识点密度大、覆盖面广等特点。教师在使用本教材设计教学中,应善于梳理教学主线,依据时序进行教学。

通过“按照时间顺序或空间分布,整合史实,形成历史线索。按照一定的主题,分割时间,形成共同主题的知识结构。能够根据主题,按照时间顺序或空间分布,灵活整合系列历史”[5]。以上述课例第一个子目“美洲物种的外传”为例,该子目的内容分为五段。通过分析,笔者认为首先可将其按照主题分为两类“粮食作物的传播”和“蔬菜的传播”,其次在“粮食作物的传播”主题中可将其按照空间分为“欧洲”和“中国”,最后依据教材内容,按照美洲粮食作物分别传播到欧洲和中国的时间顺序,梳理教学主线,依照时序教学。由此,不仅可以整合分散的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在梳理教学主线的过程中,基于教材内容,可灵活按照主题、空间、时间等形成同类知识结构。同时,梳理教学主线不仅可运用课题子目之中,而且在课题之中可利用梳理教学主线的方式,整合教学内容,依照时序进行教学,促使学生明晰历史发展的脉络,构建知识结构。

(三)利用思维导图,巩固专题知识。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教材各专题内容涉及古今中外,依照时序进行编排,各专题课目呈纵向逻辑关系。梳理教学主线的方式不仅可运用新课教学,更适用于统编版选择性必修教材的专题复习。通过梳理各专题之下课目的内容,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每个专题教师讲授结束之后,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本专题的思维导图。教师与学生可共同评选出知识结构完善、具有创意的思维导图。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利用各种教学软件绘制辅助思维导图。不仅帮助学生建立专题内容之间的联系,巩固专题知识,而且在增加历史学习趣味性的过程中,使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综上所述,时空观念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既是历史学科本质的体现,又是学习历史的思维与方法。时空观念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不可忽视,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编写理念极其重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因此,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运用时空思维,建立历史联系,进行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

参考文献:

[1]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費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郑林.历史课程教材教法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5]刘俊利.基于课程目标的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概念、渊源于内涵[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9).

猜你喜欢
时空观念高中历史教学
镜头中的组诗
浅谈高中《鸦片战争》教学中国际法意识的培养
历史教学设计中的“时空观念”设计
活用思维导图,突破历史教学重难点
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实验探索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教材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