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

2020-09-24 03:11李爱国廖承莎
文教资料 2020年10期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思政

李爱国 廖承莎

摘    要: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充分发挥各学科优势,与思政课程协同配合,做好大学生价值引领工作,对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完善制度、加强教育主体能力建设、修订教学大纲、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规范评价与监督等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并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功能,形成育人合力。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指导

随着“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如何发挥非思政课程的育人功能,成为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当前,思政课程与非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局面还未完全形成,教师对于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两者之间关系的理解还存在一定误区,课程育人“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通识课程,旨在促进学生掌握职业发展与规划的基本理论及方法,引导大学生深入认识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与发展观,自觉提高职业生涯管理能力、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职业素养,理性规划生涯发展,是一门实用性强的课程。课程中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在发挥课程育人作用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探索“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教学改革显得尤为迫切。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传统教育模式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思政课程,即思想政治理论课(4+1)及相关教学活动。思政课程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普及法律基础知识,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对历史与现状的认知及对相关政策的认同感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课程思政”倡导的是所有课程及相关教学活动都应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所有教师都肩负育人职责,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影响,而不局限某一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1]。在实际教学中,高校开设的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等非思政课程一直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弱化甚至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主要是针对思政课程“单兵作战”情况提出的,是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方法,“课程思政”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执行面,能够充分发挥其他课程隐性教育优势,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整体性,加大了工作力度,对于协同育人教育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意义

(一)有利于落实“三全育人”教育要求,形成育人合力。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主要是思政课程教师的授课与高校辅导员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吸引力不强,学生兴趣不高,重视程度偏低。另外,由于辅导员日常烦琐的事务性工作及学科背景的差异,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规范性、系统性不足,教育效果有待增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以及《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强调的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对思政工作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非思政课程与教师同样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职责,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兼顾育人目标。因此,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将思想引导与价值引领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有效发挥“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思政课程及其他非思政课程协同配合,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有利于取得高质量育人效果。

(二)有利于厘清新形势下课程目标与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在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中如何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自我,明确职业规划,树立科学的择业观,直接关系到他们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及就业质量的高低。随着社会发展与外部环境的变化,传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影响课程目标的实现质量:一是重知识传授、轻思想引领,课程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随意性较强,重视程度不够,在知识传授部分,知识内容对大学生的挑战性不强,新颖性不足,吸引力不够,学生参与度不高,学习成就感不强,教书育人效果大打折扣;二是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与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到的各类与之相关的讲座、实习、见习等在就业观引导与就业能力提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相互之间内在一致性与互补性存在不强;三是课程教学方法比较单调,形式相对单一,内容存在一定的空虚化,互动性与实践性缺乏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效果。通过课程教学改革,重新审视课程目标定位,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与吸引力,以学生为本,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加就业知识,提高能力,明确生涯规划,做到思想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齐头并进,促进全面发展。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修改标准,树立思政目标。

教学大纲明确了课程的作用、地位、性质与内容等方面,是教学的指导性纲要,在“课程思政”大背景下,教研室应该高度重视课程育人工作,对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将其纳入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与任务,并且结合课程知识框架,科学、合理地完善单元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注重教育的系统性与规范性。在大纲修订工作中应该把握两个原则:一是不影响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完整性,不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增加,降低知识传授的质量,确保课程教学效果;二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内容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相关目标及内容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二)挖掘内容,丰富思政素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包含自我认知、职业认知、职业目标的确立、就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求职礼仪、求職心理调适、就业权益与政策等内容,在“课程思政”理念下,通过分析各章节的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挖掘思想政治元素,科学、合理地融入日常授课过程中,促进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自然融合,以实现育人目标,比如:在自我探索与职业目标确立部分,可以融入核心价值观等教育内容,鼓励个人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树立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个人的追求;在职业探索与环境探索部分,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在就业能力培养与提高部分,可以融入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诚信、担当,友爱、奉献等品质的锤炼,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在求职礼仪部分,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人道德观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文明、礼貌、诚信等优良品质;在求职心理部分,可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乐观、独立的人生态度,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在就业权益与政策部分,可以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等方面的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筑牢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自信。

(三)教法优化,创新方式方法。

教学方法与环节的改革关系到“课程思政”理念的真正落地。传统课堂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或情景模拟,形式的丰富性相对不足,课程的吸引力与学生的参与程度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应加强教学方式方法与教学环节等方面的改革:一是充分把握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发展规律与大学生身心特征,将生涩、枯燥的理论融入鲜活生动的教育素材中,增强新颖性与时代感;二是丰富教学方法,结合课程的目标与要求,灵活运用话题讨论、典型案例分析、视频播放、演讲与辩论、学生展示与汇报、翻转课堂等形式,提升学生课堂兴趣与参与度;三是注重教学手段的创新,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与普及,极大地便利了信息的交互,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运用新媒体技术,比如通过微信推送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且学生关心的话题,或者通过录制视频或者网文推送等方式,打造基于网络的课程并设置相关的讨论环节或者作业安排板块,打造作为传统课堂的延伸的网络课堂;四是坚持技能导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3],突破课堂授课的限制,加强校企合作,拓展教学环节,增加实践内容,通过安排相关任务,比如深入用人单位,体验招聘现场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長知识、锤炼品质。还可通过专题讲座或事迹报告会等形式,邀请典型榜样、优秀校友或企事业单位相关人员现身说法,传授经验,力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补充,以切实强化教育效果;五是实施“课程思政”时,应该注重内容衔接的自然过渡及融入方式的科学合理,通过启发式、引导式方法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四、“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保障

(一)建章立制、明确各方职责。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已成为教育界共识,为把这一理念真正付诸实践,制度的保障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应高度重视非思政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厘清“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与区别,通过顶层设计,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明确各相关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责、要求与目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研室要根据课程与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的“课程思政”要求,将其纳入课程体系建设,体现在教学大纲中,体现在教学目标与计划中,通过制度的形式规范与明确“课程思政”的要求,做到有章可循。

(二)素质提高,加强队伍建设。

“课程思政”能否真正取得实效,任课教师的观念与能力是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应构建多层次的教师发展体系,通过专题培训、经验分享等多种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一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牢固树立政治意识、法律意识和底线意识[4],忠于党与教育事业,保持正确的价值观,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与观点,提高政治素养与政治敏锐度;二是转变传统的非思政课程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明确自身肩负的思想政教育职责,强化育人意识,重视在课程教学全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三是深刻理解把握思政工作要求与规律,加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理论成果等内容的学习,增加相关知识储备,提高理论水平;四是提高依据课程具体内容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的能力,以及在课程教学中创新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五是秉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念,不断深入学习与课程相关的新理论、新知识,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提高授课水平与实践操作能力,保证学生学有所获。

(三)加强监督,规范教育评价。

“课程思政”工作高质量的实施离不开监督管理与科学的教育评价,对于任课教师的监督与评价方面:严格规范学校专家不定期督导听课、教研室同事随堂听课制度,将“课程思政”纳入课堂督导的重要指标,通过对教师授课情况进行把脉,不断提高教师的授课质量与水平,并起到良好的约束作用。另外,要科学改革学生评教环节,传统模式中,学生对教师的评教主要通过专门召开的教学相长会及教务系统进行的网上评教,教学相长由于受人数限制等多因素影响,难以客观全面地反映问题,而网上评教一般是在期末课程结束之后,学生多是应付性心态,评教信息的反馈不及时,时效性偏低。为此,可以改变传统相对固定的评教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即时反馈,比如在每次课程结束之后,通过随机发放匿名问卷的方式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教师也可通过微信、QQ等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听取意见与建议,有针对性地立即整改。对于学生的教育考核方面:改变以往主要通过基于课程相关知识的开卷考试或者提交作业的考核方式,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强化教学过程考核,注重动态评价,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考试测试、发放问卷等形式结合其他方式,增加思想政治内容的考核,比如职业道德、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内容。

五、结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中蕴含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下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充分挖掘思想政治资源,转变思想观念,修订教学大纲,优化教育内容,改革教学设计与方法,并通过规章制度建设,师资队伍能力建设与多元监督评价体系,改变传统的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真正将“课程思政”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实现教书与育人并重,开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全方位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何玉海.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0):131.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刘笑,刘江华,唐丽坤.就业指导类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1):56.

[4]张正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逻辑理路[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4):17.

课题项目:本文系遵义医科大学“大学生职业发展工作室”成果。

猜你喜欢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思政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活动教学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的应用研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