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结肠炎一例

2020-09-24 08:40梁高谢明国曾利川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正常值镜检查肠壁

梁高 谢明国 曾利川

病例资料女,50 岁,因反复心累、气紧20 年,加重伴少尿、尿道灼痛6 d 就诊。口服中药治疗10 年,未进行系统性的检查及治疗,自述中医治疗后症状有缓解,但仍复发,行走时加重,休息后稍缓解。体检:慢性病面容,贫血貌,面色萎黄发黑,恶心欲呕,纳差,有便秘。自诉近期体重减少,具体不详。

入院当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26.3×109/L(正常值4~10×109/L),中性粒细胞数23.7×109/L(正常值2.5~7.5×109/L),血红蛋白80 g/L(中度贫血),全血C 反应蛋白153.7 mg/L(正常值小于10 mg/L),白蛋白20.4 g/L(正常值4~10 g/L)。大便隐血:阳性。电解质:钾3.28 mmol/L(正常值3.5~5.5 mmol/L),氯96.8 mmol/L(正常值95~100 mmol/L),钠128.4 mmol/L(正常值135~145 mmol/L)。体温低热37.5 ℃。同型半胱氨酸34.7 μmol/L(正常值0~15 μmol/L)。

入院当日胸部CT 提示双肺下叶感染,腹部CT 平扫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及乙状结肠肠壁广泛增厚(图1a),边缘不清,肠腔未见变窄,升结肠、横结肠及降结肠肠壁下广泛点状、线状钙化灶。入院14 d 腹部增强CT,重组图像示肠系膜静脉小血管聚集增多钙化(图1c),扫及双肺下叶感染、双侧胸腔积液,较入院当日加重。入院第15天完善相关肠镜检查,肠镜见患者肠道完全被覆脓性分泌物,反复冲洗后仍见黄白色及黑色脓性分泌物附着(图1b),乙状结肠见脓窝形成,行至降结肠患者无法忍受,完善活检、终止肠镜检查,考虑结肠炎。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取活检:黏膜慢性炎症,表面黏膜糜烂(图2)。

治疗经过:入院后积极予以抗感染、肠外营养支持等治疗,患者感染情况加重,血红蛋白持续性下降,白蛋白低,C 反应蛋白升高,持续低热,出现类白血病反应,遂请血液科会诊、排除血液系统疾病。于入院第10 天起输注人血白蛋白,加用强力抗生素,但病情反复。入院13 d 患者述腹胀,查体腹部膨隆。入院13 d 后进行输血治疗,入院30 d 凌晨突发张口呼吸,口吐白沫,经抢救无效死亡。

讨论 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结肠炎是罕见的慢性缺血性肠炎,最早由Koyama 等[1]报 道、Yao 等[2]定义。目前认为是长期有毒物质的摄入,所致的肠静脉慢性缺血缺氧损伤,Lee 等[3]统计有毒物质平均摄入时间为14 年。Chang等[4]基于手术病理样本分析,该病可能是由静脉管壁肌层长期低氧损伤,所致的静脉管壁肌层的“木乃伊化(干性坏疽或凝固性坏死)”,反应性炎性增生损伤,导致静脉阻塞,最终相应静脉出现硬化及钙化。高危人群包括长期服药中草药病史,门静脉高压及长期饮酒史等[2,5,6]。日本学者统计最大样本研究,显示该病患者中76%有服中草药史,最常见的中药是栀子,占总患者的53%[7]。报道发病年龄以30~80 岁为主,女性多见,亚洲人群高于西方发病率[3,8]。起病隐匿,早期无特殊症状,发现时间多在病程的中晚期,Yen等[9]研究显示相关临床症状的出现与静脉钙化程度密切相关。而症状为非特异性,包括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可继发肠梗阻、肠穿孔出血等急性消化道症状就诊[1-3,5,8,10]。

影像学表现:目前该病所报道的案例都为中晚期,部分学者指出在发生钙化前,内镜下改变更有特征性[3,10]。笔者据病理生理学改变及本例病变较轻的直肠、乙状结肠影像学表现[4,11],推测早应表现为以升结肠及横结肠为主的,肠壁肿胀增厚,结肠袋变浅,增强扫描可见异常的炎性表现的肠管强化。中晚期典型表现,结肠壁轻度弥漫性增厚,肠壁黏膜下多发的点状、线状钙化,结肠袋消失,相应肠管未见狭窄,相应肠系膜肿胀,邻近肠脂肪间隙模糊[7,11]。增强扫描见钙化位于肠静脉末端,以右半结肠较重,尤以升结肠盲肠,据报道53%的患者只累及右半结肠,部分学者认为可能与右半结肠收缩蠕动明显和肠管肠蠕动方向有关[3,7,8]。本例患者影像表现典型,结合相应临床病史较易诊断。在影像上该病需要与溃疡性结肠炎、肠克罗恩病、退缩性肠系膜炎等相鉴别。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下段结肠,晚期以肠管纤维化缩窄变细为主。肠克罗恩病累及范围广,好发回肠末端,表现节段性肠壁增厚为主。退缩性肠系膜炎以小肠系膜病变为主,多限于肠系膜,表现以肠系膜根部向肠壁蔓延的软组织影,纤维化、钙化常见,所以易引起肠梗阻、痉挛及扭转,表现为急腹症。

实验室检查:如果溃疡形成潜血阳性,长期的慢性出血表现贫血,如合并感染相应感染指标异常。肠镜检查,典型表现为肠黏膜呈深紫色变,伴黏膜水肿和红斑,表面糜烂或溃疡形成[11]。部分学者认为肠道呈深紫色,是由是毒性物质被细菌分解后吸收,在黏膜下堆积[12]。另有学者的病例报道发现活检中伴结肠癌变[13]。本例患者肠镜表现不典型,肠镜只提示肠炎,笔者分析主要原因是,患者不能耐受肠镜检查,肠镜只检至降结肠乙状结肠交界部,影像图像显示,病变以右半结肠为甚,所查见肠道病变不重。

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尚无确切特效药,一经确诊需停用有毒害物质,避免疾病进展[3,11,14-16]。以急腹症就诊、病情反复持续者主张手术,手术病例短期预后较好、无复发,对于该病变尚无长期预后随访报道[3,5,7,11]。本例合并肺部感染,最后因感染性休克、脓毒血症、电解质紊乱,引起呼吸循环衰竭死亡。对于本例病变反复,分析主要是因为本例患者基础条件差,入院时已表现低蛋白血症、贫血及电解质紊乱,后期腹部症状明显,提示有肠缺血坏死可能,但该患者未做进一步检查。

综上,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结肠炎鲜有报道,临床症状缺乏特征性,影像学及肠镜检查较有特征性,但部分患者不能耐受肠镜检查。因此笔者认为影像学检查适应范围广、简单易操作,应作为首选,存在高危因素的情况下,结合辅助检查结果可诊断该病。

猜你喜欢
正常值镜检查肠壁
是否需做肠镜检查可自测
肠壁增厚分层并定量分析对小肠坏死的诊断价值
16 排CT 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作用探讨
胃肠镜检查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断层超声联合盆底肌力评估界定产后妇女肛提肌尿道间隙正常值的探讨
全程优质护理在门诊纤维鼻咽镜检查中的应用
前、后张力差对钽箔材轧制过程稳定性的影响
64排CT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分析
不同月龄婴儿ABR正常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