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家校共育的思考

2020-09-23 09:50成晓斌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94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成晓斌

【摘要】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家校共育是教育昌盛的重要途径。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各部门应同泽同袍,直面新时代家校共育的痛点问题,梳理新时代下家校共育的成功举措和实践经验,不断探索有效的家校共育路径,努力促成良性、健全的家校共育机制的建立,以此推动学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推动新时代教育的繁荣昌盛。

【关键词】家校共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育人观

家校共育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从学校诞生之日起便有了关于家校合作共育的各种形态的不断探索和调整。不同时期,因为家庭和学校双方以及社会对教育有不同的认知而呈现出不同的家校互动的形态,当然,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区域,也因为教育制度、文化背景、育人理念的差异而有不同的家校共育的思考和方式。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家庭是生命场的中心,是一个人形成行为习惯、情感价值、人格心灵、意志品德的最原初的场所;学校则是学生走向集体、走向社会、走向更专业学习和更全面发展的主要场所,两昔互相补充,共同承担育人的责任。然而,随着中国教育嵌人全球化之中,家长和学校各自怀着多重的教育期待,难以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的同时也衍生了难以名状的教育焦虑。当前学校普遍承载着过多过重的教育责任,已经明显属于“不能承受之重”,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家庭和学校之间没有。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是学校教育,父母思虑更多的是让学生上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却忽视了父母本身才是学生教育的第一任老师,更是他们成长成人的真正的教育基础的事实。因此,在新时代探索家校如何做到真正共育,具有極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唯有家庭和学校联盟、家长和老师联手,才能有效激活家校共育的源头活水,实现最好的教育效果。

一、新时代新挑战,家校共育难点三问

(一)一问父母育人观。观念决定人或组织的行为,父母的育人观将直接影响到其教育子女的行动方向和路径抉择。父母养育子女,在合适的年龄将学生送到学校接受专业的教育。但是,父母送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成为北大、清华甚至哈佛、剑桥等名牌大学学生?或者,有一技之长、能找一份好工作的社会有用人才?或者,就是为了学生一生的幸福?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很多父母并没有真正思考过教育的目的,或者没有想透彻,有些父母甚至就是为了卸下家长自身的育人“包袱”。这里,便涉及到父母育人观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很成问题的问题。

事实上,绝大多数年轻父母都是在并没有很好的生理、心理以及经济条件等准备的情况下当上父母的。面对学生的出生,欣喜过后,更多的是育儿焦虑和教育焦虑。在这些年轻父母的眼里,孩子就是自己的面子或炫耀的“资本”,或者是人作为成人阶段的必然经历,是自带命运感的一部分。很多时候,他们教育孩子都是拿别人家的孩子作参照,而不是充分考虑自己孩子的情况,还有些把教育孩子看成是枯燥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教育市场化也带来了副作用,导致父母们更多的育儿焦虑。蒙台梭利博士曾告诫我们:“成年人对所见所闻可能无动于衷,但婴儿要根据自己的见闻来塑造自我。”这很好地诠释了家庭教育才是一切教育的最基础部分。

(二)二问学校育人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教育三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要回答这三个问题,育人理念必然要回归到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上,是真正为了立德树人、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还是多出名牌学校学生?是迎合家长的成绩为重还是遵循学生德性成长优先原则?应该可以肯定,被教育焦虑裹挟的育人观必然导致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自为阵,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更多地让位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一定意义上包揽了部分本该由家庭教育承担的责任。此种情形之下,家校共育貌合神离,育人效果可想而知。

学校育人观总是有形无形地影响着教师的施教,学校的育人目标通过教师的具体教学得以实现。因此,学校的办学理念必须直抵“育人为本”的教育本质,科学的育人观是把每一个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情感的培养、品德的塑造、科学价值观的确立,使他们全面、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三问智能时代教育观。前段时间,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对全国18个主要城市的3万多名“00后”学生和家长的调查发现,“00后”学生用平板电脑或手机玩游戏占51.7%,有57.2%的初中生拥有陌生网友。同时,有高达72.9%的家长最爱的媒介也是手机,同样有沉迷于网络游戏、微信、QQ等工具的现象,而当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或问题时,21.4%会选择通过手机网络来查询解决,而不会选择问父母,主动在第一时间选择问父母的学生不到10%。概而言之,城市“00后”儿童新媒介使用低龄化趋势明显,家长在线时长远远多于陪伴学生和参与学生学习成长之和。家庭教育大道上充斥着大批“无证照”的新手父母,当父母不用培训上岗,他们对如何教育、引导自己子女成人成才感到很迷茫,甚至无意间成了带坏学生的“帮凶”。

与此同时,当今的青少年一代从一出生起,便置身于一个无所不能、四通八达、缤纷绚丽的网络世界,在这个被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网络电视所“驾驭”的互联网环境中,他们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原著民,网络上的游戏、交友、视频、电子书等,已经成为了学生乃至成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由此可见,当下家庭内部的亲子关系以及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信任都存在很大的问题。瑞典教育家哈巴特曾说过:“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智能时代背景下有效的亲子沟通缺乏重视,家庭的教育价值远远没有被认识,家长的教化意识和育人责任必须提上现代教育议程。

二、新时代新形态,家校共育实践探索

近五年,国家教育部连续出台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意见及相关推进规划。2019年,家庭教育更是成为教育部年度攻坚计划之一。很显然,重新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建立健全的家校共育指导服务体系,形成家校共同的育人观,已成为当前中国教育发展的极其重要的一项任务。

朱永新老师曾撰文说:“家校合作是最有效的教育。”在家校共育方面,无论是传统的家访面谈、家校互信、亲子共读,还是新父母学校、家长学校、志愿者服务站等,或是利用网络新媒介来拓宽家校互动渠道,亦或是区域特色的家庭教育举措,都在不同层面、不同程度上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家校共育经验。然而,在“互联网+”的新时代,面对家校共育的新挑战,我们需要思考更全面、更系统、更有力的推进家校共育新形态。

(一)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家校形成教育共识。要实现有效、可持续发展的家校共育,转变、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是至关重要也是最为基本的一环。一个有教育思想的家长肯定是学校教育的支持者、参与者、同盟者。学校作为专业的教育机构,需要立足于学校本有家长群体的具体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共育共享学习活动,大力推进每一位家长通过学习提升教育素养,并真正认识到为人父母的责任。以家长学校为中心,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会议,让家长了解学校发展的最新动态,参与家长课程设计,给学校品牌建设建言献策等等,促进家长的换位思考和对学校教育的参与热情。同时不定期聘请家庭教育专家、学者到学校舉办家庭教育专题讲座,给常见的家庭教育问题找良方,“唤醒”家长的教育意识。当家长从根本上明白了“教育是慢的艺术”“家庭是生命场的中心”“一个问题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不跟孩子一起学习的父母是不称职的父母”等基础又重要的教育理念,转变“把孩子交给学校就可以了”的观念,真正参与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中来。

(二)丰富学校教育活动,家校联手实践共育。通过开展丰富的家庭教育活动,让家长切身感受到自己对孩子的成民和对学校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方面,学校以学生为纽带开展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如,亲子阅读、师生共读、学校开放日、艺术节展示、儿童节策划等,邀请家长深度参与,以此增进家长与学校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让家长更了解孩子的学校生活,也更了解老师的工作形态一从而成为学校教育的积极力量;另一方面,要充分吸纳学生家长资源,把他们的职业优势和爱好特长转化为学校的育人资源,把“家长进课堂”作为一项常规活动,开设第二课堂家长课程,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孩子学习生活成为一种日常。再者,还可由学校组织开展“家长沙龙”“父母成长交流会”等活动,邀请在家庭教育方面有成功经验的家长们进行分享,促进家长之间的交流不川柔讨,形成家长互动互助的平台。

(三)拓展社区教育活动,“三位一体”共促成长。家校共育需要社区教育力量辅助,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工作体系,这是一项关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更为广泛的系统工程,需要联合妇联、关工委、社区、社会公益组织等一同参与进来,组建更大的教育合力,努力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社区、职能部门、社会机构等联动或轮动的教育工作机制,通过构建共生共荣的激励机制,比如,学校教师和家长可走进社区,开展“家长论坛”“书香家庭评选”“家庭故事分享”“育儿心声”等活动,还可依托学校的门户网站、公众号或当地电视台等平台嵌人家庭教育案例分析、教育理论指导等,形成一个突破学校管理和家庭局限、没有围墙、面向社会所有家庭的开放式社区教育新形态。同时,依托镇街、村社区对学生进行深度家访或师生爱心结对帮扶等活动,可以对学生的家庭情况、成长环境及生活状况等有更具体的了解,尤其对留守孩子、单亲家庭及家庭贫困的孩子,便于精准爱心帮扶。

走进新时代,面对新挑战,开辟新形态,家校合作共育更是合作共赢,以家庭教育为基石,以学校教育为核心,引导家长更多地参加学校生活,敬畏教育,怀抱生命,实现家长与学生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江滨,胡楠楠.大学生家校共育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31(12):32-36.

[2]唐红松.家校共育的思考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2017(28):31-32.

[3]刘小洪.家校共育的现状及提升路径[J].教育科学论坛,2017(08):7-10.

[4]宾玲.家校共育,让孩子的人生幸福起航[J].教育科学论坛,2017(08):22-23.

[5]李爱.蒙台梭利环境教育理论研究[D].宁波大学,2016.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