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自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心理育人探析

2020-09-23 07:58王珊
教育与职业(上) 2020年9期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积极心理学高职院校

[摘要]自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心理育人面临着自媒体广泛应用、师生关系异化、自媒体信息裂变式传播,给学生心理、育人者权威、育人成效等方面带来诸多挑战,心理育人工作的风险和难度加大。文章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从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方法、教育环境探讨积极心理学对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意义和启示,提出积极转换心理育人观、积极完善育人制度、构建积极的现实环境以及做好网络环境中的积极引领等措施,帮助学生调动积极情绪、塑造积极人格、建立积极社会关系,从而推进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的目标实现。

[关键词]心理育人;积极心理学;自媒体时代;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王珊(1985- ),女,江苏盐城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江苏  南京  21116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自媒体环境下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机制研究”(课题编号:19SZC-068,课题主持人:王珊)、2018年度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委员会专项课题“基于朋辈心理辅导的高校心理健康预防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编号:18FYHYB029,课题主持人:王珊)的研究成果和2019年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五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构建体系创新团队(课题编号:3042141063024,课题主持人:蔡昕卓)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17-0097-06

2017年,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将心理育人纳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大重要育人体系,心理育人已然成为新时代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高职院校肩负着立德树人、培育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根本任务,如何在新形势下推进心理育人工作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新任务、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他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要关注青年的所思、所忧、所盼”。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19年8月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8.54亿,其中学生最多,占到26.0%。同时有研究表明:大学生使用的自媒体类型以微博、微信为主;大部分学生对自媒体的使用达到了高频率。高职学生占我国大学生的半壁江山,研究表明高职学生平均使用微信时间达到4小时以上的有66.24%,高职学生利用自媒体更多的是进行人际互动和休闲娱乐,普遍存在媒介素养欠佳等特点。

应时而动、顺势而为,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对高职院校而言,已然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以立德树人为总目标的心理育人工作,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努力提高心理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目前学界对于自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研究相对较少,因此,自媒体时代探寻适合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自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心理育人面临的挑战

1.自媒体广泛应用,挑战了学生的心理阵地。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尤其是抖音、微博、微信等App在大学校园火爆应用,学生获取外界信息更加便捷,内容也越发新鲜刺激。盡管一些学校采取“无手机课堂”“寝室到点断网”等强制手段,也是收效甚微。与此同时,外界环境复杂多变,尤其在全球化、市场化和网络化的影响下,自媒体的虚拟性和隐蔽性给网络监管造成一定的困难,部分缺乏自控力、思想尚未成熟的高职学生表现出复杂多样的心理特点,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化问题。尤其对于在现实世界中遭遇挫折的高职学生,他们选择逃离现实,在广袤的网络世界中寻得自己的栖身之地,越来越难融入现实环境。面对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处于“三观”成型关键期的高职学生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必须加以引导。

2.师生关系异化,动摇了育人者的主导地位。自媒体时代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知识和价值观的主要来源,网络自媒体给学生带来更加多元化的信息内容和价值选择,自媒体技术的革新使得师生话语权对等化,削弱了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教师在教育中的话语权受到挑战,师生关系出现异化。虽然自媒体在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群体中也已普及,但由于社会角色、认知兴趣等差异,教师与学生的关注热点、使用习惯等方面还是有较多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学生群体中的热门话题和流行表达与教师不能产生共鸣,甚至有些教师因为急于纠正学生,直接给其关注点以负面评价、用简单强硬的手段制止学生上网等,令学生感到不被理解、认同,容易产生心理距离。一些孤僻内向、社会支持系统较弱的学生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寻得自我认同感,更易产生抑郁情绪,影响心理育人工作的正常开展。

3.裂变式传播,削弱了育人者的工作成效。自媒体所呈现出的开放性、虚拟性和共享性等特点,带来网络信息传播的不可控,自媒体时代人人皆可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制造者,任何社会事件也都可能被炒作成为网络焦点,传播主体遍布世界各地,热门舆情呈放射性、井喷式快速传播,这无疑也给不法分子和社会消极力量带来可乘之机。在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环境中,一小部分缺乏法律意识、是非判断能力的高职学生对从自媒体中获取的信息盲目信从甚至转发扩散,一传十、十传百,这种裂变式传播效应给学校、社会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还会影响学生自身的前途发展。尤其在校园心理危机事件中,一些危机事件通过自媒体传播可能造成次生危机,对相关人员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再加之自媒体可以自由设置用户查看、评价权限等,给心理育人工作者及时关注、引导、干预学生问题带来阻碍,育人工作成效受到挑战。

二、积极心理学对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首次提出,他开创这一领域的原因之一是“二战”后心理学更多关注人类有偏差的方面并致力于如何纠正偏差,他认为弱点和优势需要同等程度的关注,既要修补坏的世界,也要塑造好的事物;不但要帮助有疾病的人,也要充实健康个体的生活。在此基础上,斯托弗·彼得森等积极心理学家们一起构建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体系。积极心理学确立了研究的三大支柱:一是主观层面的个人积极情绪体验(快乐、愉悦、满意等),二是个人层面的积极人格特质(性格优点、天赋、兴趣等),三是群体层面的积极社会关系(家庭、学校、单位等)。该理论认为,积极的社会关系利于个体积极特质的发展和表现,亦能促进个体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以人为本的学科,它倡导运用积极主观体验、积极的个人特质以及积极社会关系的营造来发掘个人和社会潜在的建设力量,期望发挥人类的积极优势和潜能以实现繁荣和美好生活。

当前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主要依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有研究表明,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构建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具有重要价值。心理育人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实现育人目的,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根本目标和归宿在于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高技能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具体而言,是教师从学生的身心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心理成长和教育规律,有目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引导,帮助缓解心理压力,开发心理潜能,提升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全,从而肩负起民族复兴之重任。可见,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以学生为本,通过培养学生积极主观体验和人格特质等方式来实现个人主观能动性,是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积极心理学对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启示

新时代高职院校心理育人过程是由众多要素建构的系统工程。从动态层面分析,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是“人”的要素,非单向的主客体关系,两者通过思想表达、情感交流、行为互动,具体呈现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动态过程。教育者的人格特质、理念方法以及教育对象本身特点、与教育者关系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育人效果。从静态层面分析,心理育人过程还包含“物”的要素,如教育内容、环境等因素,这些同样关联系统运行优良程度。因此,要想实现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目标,须着眼于心理育人各要素功能的发挥。

1.教育对象:积极关怀、因材施教。高职学生群体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富有活力,但由于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他们在学习方面容易产生畏难、厌烦等消极情绪,同时社会归属感较低、缺乏独立判断能力,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又加重了他们的焦虑自卑心理。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应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不能以单一的教育目标和模式去规范、培养他们。既要把握普遍的心理育人规律,又要注意总结区分高职学生群体及个体间的心理特点及差异,针对不同教育对象采取相应的育人策略,努力实现因材施教。

积极心理学强调以人为本,承认个体的独特性,尊重个体差异,主张接纳并关注到每个人,该理论认为个体内部都存有积极力量,需要被发掘或激发。这种积极力量可以是某些人格特征,也可以是个体调动其心理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简言之,即个体调动自身积极能量获得良好结果的能力,积极情绪体验在其中具有促进能力发挥的作用。这些离不开教育者的积极关注和积极作为。

2.教育内容和方法:立足实际、积极互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才会进而去追求高层次的需求。无论是缺失性需要还是成长性需要,都需要人们在实际生活世界中去实现。学生需求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的逻辑起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心理育人工作同样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积极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以立德树人为指向,有针对性地设计制定教育内容、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法,从而提升心理育人工作的吸引力。有了吸引力,学生在参与过程之中自然更易于产生积极的主观体验,对育人理念和目标便会更加认同。

积极心理学主张将教育对象从被动地位中解放出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成为教育过程中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主体。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多创造机会、多倾听、多鼓励教育对象表达自我诉求和思想观点,同时给予积极反馈和引导。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中传统的主客体关系转变成具有积极意义的主体之间的关系,实现平等互动、对话合作。

3.教育环境:家、校、社会积极协作。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生存于各类外部环境中,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下个体获得了成长与发展。良好的环境对于个体而言具有赋能功效,它既是个体产生积极主观体验的资源,又是塑造积极人格的载体。环境同样具有育人功能。

好的学校环境能带给学生安全、积极、温暖的主观情绪体验,利于学生安心专注于学习,同时学生也会对学校产生积极认同的态度,利于相关教育活动的实施,潜移默化、积极有效地影响着学生;家庭中父母的关爱和睦的家庭关系也易于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表现出更多的信任感和主动性、更乐于探索外部世界,有助于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增强教育亲和力;社区、社会大环境亦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新时期无形的网络环境更是高职院校育人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关键一环。

积极心理学家威廉姆斯指出,由提倡积极协作的学校环境主导,联合和谐的社会环境与健康的网络环境能发挥教育合力功效。当学生身处其中,感受到来自学校、家庭、社区社会以及网络舆论的关心和支持,他们更利于发展出积极的主观体验和良好的人际互动,这将有利于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的开展。

四、自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心理育人新路径

1.积极转换心理育人观。高职院校應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定位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指导全校心理育人工作的路径探索和实践。应积极提倡全员心理育人理念,全员包括心理专兼职人员、专职教师、辅导员、行政教辅人员以及朋辈学生等不同角色,使得育人主体多元化,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心理育人。

全员秉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接纳每位学生,关注学生认知、行为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对于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就事论事,不讽刺、不挖苦、不贴标签,给予理解和期待。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授人以渔、助人自助”的环境条件,帮助其构建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利用心理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暗示和期待,帮助其提升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个体潜能,从而带动对学校育人理念的认同感和悦纳感。

心理育人区别于心理健康教育之处体现在前者不仅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和难题,还须在重建心理平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理性明确的价值选择中缓解心理冲突,在成败得失面前保持平和心态,在和谐的人际交往中提升自我认同,自觉将个人快乐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自觉按照社会主流价值观重构自我生活框架,追求健康生活方式,在对社会的责任担当与付出奉献中体悟幸福,感受快乐。

2.积极完善育人制度。高职院校应成立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并以此为依托,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决策,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和各院系的师资力量,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专业核心作用,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联动工作网络机制,共同设计开发不同岗位的心理育人元素,明确相应的育人职能,协同合作育人。

通过加强组织管理、经费和条件保障、队伍建设,持续推进教育教学、咨询服务、实践活动、危机干预“四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心理育人格局。例如,在实践活动方面,精心设计活动主题任务,贴近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满足学生心理成长需求,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积极人格品质,使其从中获得积极主观体验,强化积极心理健康意识。从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多维度、多样化的师生、生生互动研讨体验等学习模式,完善课程教学、咨询服务等评价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自媒体时代高职学生自我话语权要求高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主观学习欲望和潜能。

高职院校还可以尝试建立关于自媒体的“师生新闻评论员制度”,适时邀请业内专家、权威人士,通过介入主流声音传播主流价值,引导学生客观、公正、科学地看待社会热点问题与突发事件,以此促成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的良性循环。

3.构建积极的现实环境。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环境既有虚拟的网络环境,也有现实环境,现实环境是指学生所处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环境。积极心理学视角认为,高职院校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与社会、家庭、学校之间良好的社会支持性关系,个体与组织、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积极关系能带给学生积极的主观体验,赋予学生爱、信任和安全感,能规范学生行为,给予学生鼓励,从而提升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高职院校可利用网络资源建立与学生家庭的联结,通过宣传普及亲子沟通心理学知识、树立典型等方法,提升家长与孩子正确沟通的意识,进一步融洽亲子关系,强化家庭教育责任意识,切实发挥家庭教育在高职院校心理育人中的基础作用,使其成为学校教育的助推剂。另外,学校通过组织主题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优化校园环境等方式促进个体积极的主观体验和积极行为的频繁发生,这样的文化环境有利于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塑造形成。同时注重班集体环境建设,通过组织积极健康的班集体活动以增强班级凝聚力,提升班集体成员对组织的归属感,使得班级个体都能同化于自己所在的环境和社会。

现实环境中的育人主体是教师,其人格魅力、品德修养、政治信仰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等有关高职院校心理育人质量,可以说是高职院校实现心理育人目标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个体的知、情、意、行构成了现实环境生态,良好的环境生态需要环境中的个体共同努力。高职学生中朋辈群体对于学生而言是他们社会化的“亚社会”环境,这个群体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通过学校积极的组织和引导,使其成为校园正能量,营造互帮互助、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

4.在网络环境中做好积极引领。要想带领学生,先要了解学生在哪里。自媒体时代高职学生对网络自媒体的依赖为高职院校心理育人者提供了契机和抓手,通过自媒体走近学生、倾听学生、了解学生,发现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关注热点,了解他们不同阶段的思想困惑,以此来与学生建立对话、建立联结,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实现心理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去拓展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场域,从教室这一课堂教学主阵地拓展延伸到网络云端,打造心理育人精品课程供学生在线学习,学生可以自媒体视频、图文等形式分享学习资源和学习感受,教师通过云端课堂给予回应和反馈,营造良好的互动学习氛围;可以通过与学生合力制作心理微电影、微课程、公益广告等可供自媒体观赏的作品进行互动交流,这是学生实践活动的方式,也是以课外活动为载体设计开发心理育人元素。优秀作品还可以推荐在学校官方自媒体发布,通过广泛宣传教育更多學生。这些过程均需要教师的指导参与,教师在指导时要有意识地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宣传身边优秀典型和好人好事,发掘学生自身优势和闪光点,利用心理学的从众效应,形成传播正能量的网络环境。

此外,加强网络自媒体综合治理体系的建设,始终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做好引领,主动回应日常管理中的学生关切,比如校园心理危机事件发生之际,校方主动、迅速、持续地发布相关的准确权威信息,可以有效避免出现更多谣言,以达成共识目标。过滤网络环境中的有害信息,为学生构建理性、健康、促进学生心理成长的绿色空间。

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育人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高职心理育人工作承担着帮助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一环。本文通过分析自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心理育人面临的困境和挑战、积极心理学之于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意义,探索总结出积极心理学对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启示和自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四条路径。基于积极心理学这一视角,探讨了在自媒体时代如何更好地发挥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系统中的因素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主观体验、塑造其积极个人特质以及构建积极社会关系来实现心理育人目标,强化心理育人成效,为培育时代新人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玉梅,陈珊珊.自媒体在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J].高教探索,2017(8):112-116.

[2]付国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9(23):66-68.

[3]韩凯辉,张英魁.自媒體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异化问题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9(6):97-105+112.

[4]侯丽莎.自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影响调查[D/OL].成都:西南民族大学,2017[2020-06-15].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dbname=CMFD2019

01&filename=1018789686.nh&v=MTUzNzBmRXFaRWJQSVI4Z

VgxTHV4WVM3RGgxVDNxVHJXTTFGckNVUjdxZllPWnFGeU

RtVmJySVZGMjZGclN3Rjk=.

[5](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打开积极心理学之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6]李君.自媒体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培育研究——基于微信使用现状的调查[J].职教论坛,2017(11):16-20.

[7]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马建青,杨肖.心理育人的内涵、功能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18(9):87-90.

[9]潘莉,董梅昊.高校心理育人面临的现实难题及其突破[J].思想理论教育,2019(3):90-94.

[10]王萍.积极心理学的繁荣与演变——阴阳辩证哲理的回归[J].心理学探新,2019(5):406-410.

[11]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2]熊伟娥.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9(1):100-104.

[13]杨于岑,张振.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及提升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5):52-56.

[14]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猜你喜欢
自媒体时代积极心理学高职院校
自媒体时代的公安微博和公安微信发展研究
自媒体时代下广播的发展现状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应用研究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