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中的常见课堂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09-23 06:16王世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对分课堂教学管理环节

■薛 颖,王世伟

(四川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重庆 400031)

“对分课堂”最早是由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张学新教授于2014年提出,作为一种新生的课堂教学模式,它汇集了各类教学法的精髓,如“讲授法、合作学习(小组/同伴学习等)、自主课堂、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发现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翻转课堂与慕课”[1]。对分课堂全面而系统地贯彻和覆盖了四大学习理论和三大教学理论[2]以及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教育哲学思想理念。该教学模式引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智慧,变革“教”“学”关系,均衡“教”“学”权重,根据脑科学和认知科学,设置专门的独学环节和对话环节,进行合理的认知资源分配,把课堂规范化为四个过程:讲授、独学、讨论和对话[3]。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促进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方面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能使学生获得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成长和发展。总的来说,对分课堂要优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育变革的核心在于教学。对分课堂自出现以来就挑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引起了一场教学模式变革的浪潮。相较于其他教学模式,对分课堂则包含更加丰富的环节和内容。由于它强调教师的统筹管理、环节组织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把控,因此对分课堂对教师的要求极高。教师若想掌握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实现教学效率和效益就必须加强其教学管理智慧。通过图1可以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三大环节加以把握。

图1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三大环节

一、对分课堂对教学成果的现实教学管理诉求

对分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各类教学法整合后的集大成者,但其教育影响力仍未达到一定高度,因此其对达到理想的教学成果有一定的现实诉求。其现实诉求主要有外部诉求与内部诉求。

(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外部诉求在于时代的特殊性。首先,21世纪是一个充斥了全球化、物联网、知识经济、后工业时代等新概念时代,也是一个人工智能(简称AI)、虚拟设备、智能移动终端等尖端科技刚立足的时代。这个时代与20世纪有着巨大的不一样,由计算机和互联网引发的持续变革已经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和各个领域的运作方式。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变化的时代,要实现国家的长期发展就需要对中国教育进行不断地改革,实现中国教育从质量追求向高质量保障的机制转变。21世纪的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社会的巨大变革并能从其中预见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然而,在教育的内部,旧有的教育理念和结构依旧束缚着当前教育的革新,新课程改革虽已实施了十多年,但仍未达到一个理想效果,因此深化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其次,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教育市场影响力远远不及“任务教学法”等经典教学模式。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任何一种新生的教学法,都有着一个新生的成长或夭折过程,唯有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规律,并在实践中得到历炼才能成为可能的、成熟的、可靠的教学模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成长困境既来自其他旧有的教学法和教学习惯,也来自于其本身还有待成长、发展。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内部诉求在于中国的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人才培养目标都已从素质教育向核心素养(keycompetence)的方向转变。要充分发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则需关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和其他相关教学因素。对分课堂的教学环节设计了众多符合当今人才发展理念的素养维度,如团队合作、沟通、独立自主、自我管理、探究、创新力、尊重、自信、人文素养、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等。要实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就必须优化课堂管理,施行师生权责对分,规范教学管理,加强师生协作,以实现对分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对分课堂中的细节课堂管理问题

对分课堂凭借其“三阶段五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有着不同于传统课堂的优点。对分课堂强调不要“满堂灌”或者“倾其所有地讲”的教学理念,给学生的独立深入思考留出空间,给予了学生更广泛的知识探索空间和培养问题意识的机会;也给学生的创新想法留出了机会,提升了学生创造力的核心素养。因其教学环节相对较多,其课堂管理也相对较复杂。对分的目标是实现教师和学生间的新型教学关系,明确各自权责,最终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目前对分课堂中常见的课堂管理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课堂教学具体环节的管理困境。在任何学科中,讲课都是教师的基本功。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提倡“教师讲授、学生听讲”和“教师提问、学生答问”等模式进行,对分课堂提倡师生权责分明,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学生要主动参与学习和讨论。然而在实际的对分课堂实践中,教师在实行对分后,并不能处理好课程的讲授、讨论、互动等环节,教师难以做到有效的教学管理,尤其是体现在对讲授和讨论两大环节的管理。1∶1的对分比例虽是一个制度化标准,但“理想”与“现实”总是有一缺口,很多课堂出现讲授和讨论对分失衡或五花八门的对分。比如,在教授环节,哪些该讲和哪些留白也是把控不当,学生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对未讲授知识的学习。而且在互动环节,教师更是表现出很多课堂管理问题,尤其是当学生欠缺长期的主动动机,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和对学生的协调能力更是不够充分,对问题讨论的留白也处于一种混沌状态。

二是讨论和练习的管理问题。讨论在很多对分课堂上的呈现效果不够理想,教师课堂上常常出现时间管理问题。要么讨论时间过长,整个课程进度慢;要么讨论时间短,讨论形式大于内容,所讨论的问题难以达到教学所需的深度;同时,如何使所有学生都实现机会均衡的讨论,也是教师亟待思考的问题。因此,讨论环节也考验教师对问题的引导能力和教学管理能力。对分课堂将练习放于作业环节也给教师带了一定的管理困境,如翻译教学中有很多课堂即时训练,课上训练在一定的强度和氛围下更能促进学生集中思考和完成教学任务。

三是班级分组的管理问题。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被应用于大班和小班,但大班和小班却面临不一样的效果。小班常易把控教学管理,取得良好的讨论效果和班级互动效果,但是小班教学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中小学和高校的班级都在45人以上。然而,大班面临更多的教学管理问题。首先,在大班的课堂讨论环节中,其开放、自由的环境带来了许多问题。如在学生中存在浑水摸鱼的情况;课堂讨论中有很多的“吃瓜群众”,玩手机或思想抛锚的学生也不在少数;学习动机弱等。教师时常难以应对大班学生教学,因此如何合理地分组和对各组进行高效管理也是教师面临的一大考验。为此,教师需根据学生的数量的多少、问题的大小、教室的设施和环境(如:大班的硬件、桌椅等如何摆放等)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交流与互动。对分组的管理是教师必须面临的教学问题之一。同样,随机分组还是固定分组?如何快速且均衡分组?如何实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男女比例协调”的公平分组?这都是教师在分组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三、“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多维管理对策

对教师而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课堂管理是极具挑战性的,既要求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还要求要有教学管理智慧。因此,若想接近和实现对分课堂的“自由王国”,突破传统教学的长期学情,教师需要不断分析和总结“对分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各种细节;加强对课堂和教学环节的管理;深化自己的课堂内、外功力。如此,才能满足21世纪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

(一)反思师生关系、重塑教师角色

教师应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反省自身角色的定位,重塑师生间的人际关系。在传统的教学关系中,教师的角色更多被定位在讲授者、传道解惑者、教育者等身份,管理者的身份大部分由专门的班主任老师承担。传统的课堂实行“管、压、罚”等权威型管理风格,缺乏民主性和自然和谐的氛围。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权利、人格并未得到真正的尊重,“以学生为中心”的美好理念也只是一种形式口号。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与学生权责分明,角色比传统的教学关系更具体。达契尔·克特纳(Dacher Keltner)在《权力的悖论》中提到“权利并非攫取而来,而是他人赋予我们的”[4]。因此,教师的教学权利也是学生赋予的,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需求才能实现长期的、稳定的教学关系。基于师生权责分明的理念,在对方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知识和智慧的引路人,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人本主义理念,弱化自己的教学权威,做好引导者、服务者和知识智慧的传递者的角色。教师作为教学中的管理者,通过专业的教学管理理念来进行教学,也符合教育管理的需要,并且更加有利于教师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也有利于教育管理事业的创新。

(二)以全局观理念协调统筹各环节

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三阶段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都是缺一不可。对分课堂的教师的职责不再单单是如维护课堂秩序、管理学生作业等常规的教学管理。首先,教师需从管理的全局观出发,从每个对分教学环节的顶层布局出发,将教学工作的细节进行灵活且高效的优化、改进、再优化和再改进,提升整体教学效率和效益,实现高效教学和教学管理。其次,对分教学模式强调权责分明,教师的权利和责任有哪些都有着制度化、规则化的分配。教师进行班级管理的最大目标就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促进教学动态发展,实现教学成果。最后,教师需要作为管理参与者,要协同学生干部、各学科老师、班主任等教育工作者参与各项教学工作,实现师生高效互动,积极参与对学生、对教学等评估的了解,提升自己的教学管理素养。另外,教学管理又必须体现管理的专业性、精准性、人文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环节做精准安排和组织。是“倾其所有的讲”还是“留白式的教”是对分课堂区别于传统课堂的教学风格。授课中哪些需重点讲授,而哪些又需要留白和学生自己思考学习。留白是一门艺术,要做到真正完善的教学仍需不断修炼,大师级留白往往都是实现了“术”与“道”的平衡。从事教学的教师要不断去总结“留白”的度,让学生学习知识还能突破现有的认知。强化对分课堂不要满堂灌或者倾其所有地讲的教学理念,给学生的深入思考、独立思考留出空间,给予了学生更广泛的知识探索空间和培养问题意识的机会;给学生的创新想法留出机会,提升学生创造力的核心素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除了基本的教学三要素,还有教学环境、教学信息传达管理、网络技术等各环节以及临时出现的教学智慧,没有这些要素的相互衔接和支撑,再好的教学模式也难以实现教学成果。教师要以高视野来加强顶层设计,把控对各因素的管理,保持教学结构完整,教学环节严密,教学过程简明,统筹规划、动态管理,使对分课堂高效且富有成果。

(三)协调且灵活管理对分、讨论和练习

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迁移,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首先,根据具体教学情景和教学内容实行弹性对分,无需机械地1∶1地将对分制度化或固定时间长度加以对分,当堂对分、隔堂对分和混合对分皆可使用。如,与现实结合强、简单易懂的课题可以选择当堂对分;而内容复杂、庞大,以及不易理解的则可实行隔堂对分。其次,讨论就是要从表层现象迁移到深层思想,让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阶段。对讨论的具体环节也可以灵活对分。如以3分钟对分为例,一般具体分为1分钟思考,1分钟临近学生讨论和1分钟课堂抽查。而1分钟的思考往往是个开端,1分钟讨论也包含着不断深入的思考,中间的这1分钟在讨论由浅及深的讨论过程中显得少了。因此,要实现充分讨论,也可以增加中间环节的时间,这样能促进讨论产出和有效学习,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思考得更彻底,也可让教师对教学环节的管理显得不死板、机械。最后,对练习部分也可实行动态原则和弹性原则。如英语翻译课上可以边讲授边练习,因为这些课程的练习放在课上练习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而且学生课上练习比课下更高效。至于练习环节的安排,也因课的进程或因对分原则弹性组织。总之,边讲边练边解疑的教学效果也是需要加强的,及时解疑的学习成果大于单独集中讨论问题的教学效果,而且这样的课堂是一个持续思考、不断生长的课堂。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对分以学生为本的指导下,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学关系是民主的。管理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动机,促进学习发生质的改变。首先,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要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过程性学习、个性化学习、问题化学习、合作性学习和策略性学习转化[5]。学生在课堂上可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改变过去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尤其是在对分课堂的讨论环节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语言素养,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养成个性化、问题化、合作性、策略性的学习方式。其次,在教学中,学生与学生间也存有竞争,竞争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基于同伴影响力(Peer influence)理念,学生间的竞争也是一类较好的动机激励手段。尤其是在独立思考和合作讨论中,不同思想上的标新立异,层出不穷也是一种思维上的竞争,对问题的探讨是一种学习上的竞争。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认知素养、人文素养、语言素养、合作素养,也提高了对自身学习的态度管理、情感管理和价值观管理。有了这些作为基础,学生的学习动机更易得到激发。

(五)协调好分组和成员组合的均衡关系

在对分课堂中,对个别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是教师要做好的基本工作。加强对学生的课堂分组管理,引导学生从被管理到自主管理和团队自主合作。教师需要提高信息管理素养,了解好每个学生的“能量”大小和能级变化,实现组与组的质、量均衡,实现优质教学管理工作。首先,一定要基于优、中、差的原则,这就需要老师对班级同学学习情况摸底,再进行排列组合分组,尽量打破原有班级或者原宿舍的界限,关系亲密不可控制地会私底下交流,影响课堂对分效果[6]。根据班级的大小,协调和建立合适的教学分组秩序,尤其是加强对大班分组的管理,实现让每个学生思考起来、动起来、互动起来的积极效果。大力提倡教师走进每组的课堂讨论的频率与强度,以人为本的关切与参与学生的讨论,沟通和引导好欠缺动机的学生。秉持道家的管理思想,实现课堂的管理自治或“无为而治”的管理境界。总之,在对分课堂中,要实现好的教学和讨论效果,达到教学目的,教师需要对小组的研讨规模、和谐程度、组内成员能级、组与组能级均衡等因素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有效的管理,建立公平、公正的课堂秩序,尽最大努力实现学生的共同发展和个性发展。

猜你喜欢
对分课堂教学管理环节
提高种公牛精液品质的几个主要环节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影史课程中的应用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
小学体育教学管理七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