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师德规范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有新要求,现存师德期望过高、舆论一边倒批评、师德在社会的尴尬地位、个别教师影响四大典型问题,需要我们理性地对待,科学评价教师职业、客观对待学生现状,从而找到提高师德的对策,促进师德规范不断提高并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关键词:师德;职业角色;舆论
师德当下引人注目。随着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的需要相应提升,人们对师德规范的要求越来越高,引发教师和社会对师德问题思考和讨论。分析当前师德规范中典型性的问题,科学评价和合理要求教师队伍,通过各方面激励机制引导和激发教师队伍师德,妥善对待和处理师德中存在和出现的问题,探索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媒体正面宣传让师德走进人们心中,以社会认可来促进教师自觉遵守师德规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推动国家教育事业大发展。
在工作中,总结当前师德规范存在的四个方面典型问题:
一、 破除教师无限道德与责任的偏见,科学看待教师职业,合理评价师德规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师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职业角色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有很高的知识水平传授给学生,同时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影响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在自我要求的同时社会也对教师有较高期望。然“学高”和“身正”程度的定位需要有科学的尺度而不是无限度无原则的。
教师作为职业是谋生手段,教师在职业生涯中通过职业活动得到学校和社会认可并获得劳动报酬。职业特殊性要求教师有高尚的师德:首先教师对职业高度的责任心,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于职业活动以很好地完成教育教学活动;其次教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来影响学生人生。现状是社会评价从受教育者的需要及整个社会美好期望的角度出发,普遍认为教师学识和道德水平越高越好,对师德期望和要求居高不下,对师德要求几近于“神”的高度,其典型就是教师责任无限放大、道德无限拔高。教师是“人”而不是“神”,师德应考虑到现实因素。社会和学校对教师职业角色做出比较和评价,这在客观上激发教师认真践行师德规范,但过高的不具可行性的师德要求则不利于师德实践。
教师作为家庭成员也必须扮演好家庭角色责任,从法律的角度讲,教师必须履行家庭义务:承担赡养老年父母和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等。从道德上讲,教师要有高尚的家庭美德以丰富师德的具体内容。教师扮演职业角色中不能履行义务则严重背离教师职业基本要求,与师德规范相去甚远。过度强调师德必然会影响教师家庭角色责任的履行,导致违背家庭美德而损害教师道德形象。师德对学生的作用是通过“身教”来实现,教师不正确的家庭观念能对学生潜移默化,这和我们师德规范的初衷是相违背的。教师要从多方面高尚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而不能仅限于教师职业范围,将师德定位在狭隘的教师职业范围内而与其他道德二元对立肯定是不行的。
师德规范要在教师多重角色冲突中找到平衡点,从政府、学校、社会等方面建立激励师德规范的激励机制,避免从感性的希望或是理想状况出发来制定不切实际高标准严要求的师德规范。肯定教师个人合理、合法权益,使师德规范得到普遍认可与实现,能激励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到更高的水平。
二、 避免舆情过度批判,客观公正地对师德建设性评价
师德规范是社会道德的重要源头之一。高尚师德在学生人格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承袭良好的道德规范并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师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遵循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原则,其过程应有长期性和前瞻性。现实是所有事后问题都用师德来解决,因为社会对师德期望高,师德成人们心目中包治教育“百病”的“灵丹妙药”。事实上师德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公众在非此即彼的思维下一边倒对师德提出质疑,却很少有人分析师德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当前舆情对教师职业及师德具有破坏性的影响,凡与教育有关的问题都归结于师德,将师生、家校对立起来,加剧了师生、家校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媒体及其公众关注教育并形成社会舆论对师德起监督作用,但媒体为了吸引公众报道的是问题。在新闻媒体公众中,社会舆论思考问题的主流是站在家长的角度,社会更关注师德规范的要求并突出强调学生权益,对师德苛责有加。当前教育中学生的代表性问题被社会忽视,家庭对孩子的溺爱普遍存在、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盛行,新的环境下社会不能与时俱进改变家庭教育观念导致现代学生存在很多问题,如过度的强调物质、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交流能力、狂躁、暴戾等,对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其中有些违法犯罪行为更是令人无法理喻,客观上要求教师与时俱进、提高师德水平,以在新时代对学生道德产生积极的影响。当媒体倾向于监督师德规范和维护学生权益,社会视角下的师德问题凸显并被放大,而学生的不良品质甚至是道德品质严重缺陷被媒体轻描淡写。“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会的老师”[2]被断章取义无限扩大教师和师德作用。要知道很多学生问题、教育问题都是社会和家庭长久的积习,师德作用有些时候微乎其微。教师所倡导的高标准严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脱节而没有“市场”,学生在师德影响下形成的道德品質在社会环境中湮灭。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要客观公正地看待师德的功能和作用。在看到师德问题的同时要肯定师德规范在教育教学中的正面作用;对师德规范做出合理的评价和期望;整个社会应站在国家民族的高度配合学校从年青一代抓起,共建先进的、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培养高素质的年青一代。这样师德才会发生更大的作用并极大地鼓舞教师队伍积极探索更加科学合理和更高水平的师德规范。
三、 面对经济浪潮师德当“逆流而上”,但也需要“解绑”
教师应具备良好师德,而当教师融入社会时师德显得苍白无力。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更多的用金钱来衡量人;师德规范则几近苛刻要求教师淡泊名利一心坚守三尺讲台。坚守师德显得墨守成规、迂腐而不合时宜。在读书无用论和功利主义面前,师德规范对学生的影响如同孔乙己教人们茴香豆多种写法。2020年五一假期,四川巴中一名男教师兼职送外卖补贴家用成为新闻并引发网络大争论,很多人批评老师,一位网友犀利评论道:如果外卖是自己的学生将情何以堪,也有更多人力挺教师,但最后的结果是教师在舆论的风口浪尖辞去了兼职。教师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尽自己所能获取更多生活所需,这与神话了的师德形象相差甚远。但辩证地看,他一定影响学生不分职业贵贱、踏踏实实做人。经济浪潮面前绝大多数教师坚守着师德阵地,多少有点堂吉诃德的悲壮。
教师是社会中的人,而社会遵循其自身规律。师德规范基于社会现实又要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和趋势才具有实践意义和作用。坚守师德规范并不意味着面对时代螳臂当车,师德当顺应时代趋势、符合经济环境,不可墨守成规。在管理中,要准确把握师德的核心精神并严格执行,但形式上要给师德适当的松绑,避免过度讲师德忽略甚至抹杀个人正当合法的经济权益。在教师合理合法的前提条件下,遵循我们所倡导劳动光荣的道德传统,允許教师有经济发展的空间,这同样也能言传身教给学生做一名普普通通的劳动者,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热爱劳动,热爱在各条战线的劳动者(包括他们的父母)。从另一个角度讲,从事经济活动、接触社会,有利于教师职业活动贴近生活、走进学生内心世界,更好地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避免脱离劳动而脱离现实。一个高高在上的教师形象虽然从某个角度看具有高尚的师德,但他已经严重的脱离了现实生活早就已经“不食人间烟火”。
四、 媒体报道师德问题,公众需要理性看待
个别教师违背师德规范,媒体如实报道对师德进行舆论监督会引起社会巨大反响并将矛头指向教师队伍,教师负面形象被放大,引起职业信任危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是绝大多数教师的真实写照,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汶川地震中用自己肉身护卫着学生的谭千秋、苟晓超、向倩……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写下师德最美一页,还有无数默默无闻奉献自己青春来谱写师德篇章的教师。然教师负面新闻出现,公众情绪下教师的光辉形象黯然失色,更有甚者对师德全盘否定,体现出公众对待师德评价过于感性而缺乏足够的理性。对此,媒体报道除了客观公正还须引导舆论朝着建设性的方向发展,对个别师德问题报道以有效监督和制约;同时坚持正面宣扬,让社会充分认识师德之美,激励教师自觉提升师德水平,让学生及家长深切感受师德之爱,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师德任重道远,良好师德要求教师有所作为,将眼光放在家国大计的高度培养中国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正确处理和妥善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师德也要求我们积极地去反思,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改进从而提高师德修养,为中华民族复兴尽一份应有的责任,为社会新时代的来临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为家庭培养有责任感、有吃苦精神、甘于平凡的有为青年。
注释:
[1]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基本原则。
[2]著名教育家陈鹤琴(1892年3月5日~1982年12月30日)提出,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教授,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主要从事儿童教育及儿童心理研究。
参考文献:
[1]赵俊芝.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国校外教育,2014(32).
[2]黄建新.提升德育课教师教学魅力的探讨与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
[3]项清.中职生德育课学习动机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6.
作者简介:
李乔松,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南省鹤庆县职业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