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中思政课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研究

2020-09-22 09:57陈瑶
读天下 2020年24期
关键词:新时代核心素养

摘 要:基于时代背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对学科提出了更高要求,凝练出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这四位一体的学科核心素养为思政课的教学指明了方向。落实思政学科的核心素养,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思政课教师应充分解读核心素养内涵,探索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和路径,把核心素养融入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新时代;高中思政课;核心素养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是国家意志在教育中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出了四大核心素养,即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一、 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解读

思想政治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三维目标、全面发展的不断深化和升级,指的是一个人在适应社会生活和个人发展中所必备的能力。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因素,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人生的高度。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旨在指导学生在将来更好地进行实践活动,用知识素养、品德修养、能力素养、思维品质更好地为社会和人类服务,这些学科核心素养都是具体而生动的现实要求,教师必须充分理解到其中的内涵,把“四位一体”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教书和育人的双重环节中。

(一)培养坚守政治立场的人

培养坚守政治立场的人是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政治认同是其他三个核心素养存在的前提条件,一个没有政治立场的人,谈何国家。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政治认同的核心在于“认同”二字,政治认同包括心理归属和情感倾向两个方面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归属感,从心底里热爱祖国,从心底里拥护中国共产党,坚持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政治认同是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有难度的要求。从个人角度来说,高中学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听取家长或教师的意见,自己有着特立独行的思维方式;从国家层面来说,一个国家想推翻另一个国家的政权也往往是从试图动摇与改变其公民的政治立场入手。青少年群体是思想和行为最容易受到动摇的群体。教师要基于学生年龄特征和现实因素,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用真诚激发学生内心的政治认同感,提高思想政治素养,这是思想政治课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培养具有思辨精神的人

培养具有思辨精神的人是科学精神这一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思辨精神体现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理性分析、求真务实,从事物的现象中分析本质属性。归根结底,具有科学精神的人要坚持对真理的追求,学会三思而后行,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高中学生的思维方式较为简单,很多时候感性大于理性,看问题不会换位思考,做出的决定往往具有片面性和狭隘性。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仅要掌握知识,更要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科学精神就是要坚持科学,坚持真理,坚持理性,反对片面、狭隘的主观认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踐中掌握学生思维特征,引导学生用全面的观点,辩证地看待问题。同时,教师自身也要以身作则,用平等的方式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尊重教育发展的规律,对于发展速度不均衡的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切忌不可一刀切。

(三)培养牢记底线思维的人

培养牢记底线思维的人是法治意识这一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底线思维就是要把握住底线,明白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限度,一旦我们跨越了这个界限必然会带来危害。法治意识的本质要求是要尊法守法学法用法,但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和叛逆期,容易不“尊法和守法”,而是“违法乱纪”。近年来有关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问题在不断增多,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要求教育学生提高法治意识,具有底线思维,时刻在心中树立起法律的红线。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学法和用法”,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明白权利与义务是相统一的。我们是一个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国家,但依法治国是最根本的治国方略,法治是基础和底线,只有建设法治国家,家庭、学校、社会才能有序运转,这是这项核心素养提出的重要要求。

(四)培养勇担责任使命的人

培养勇担责任使命的人是公共参与这一核心素养的要求。这一项素养是我们当前学校教育最缺乏的。在学校教育中,很少重视学生的公共参与度,学校的知识普及很低,教师的教学很少,学生的理解就很浅显。学生应该明白自己有最基本的公民权利,人人都是社会人,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我们是人民当家做主,每个人都有建设社会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在这一核心素养中,要特别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我们有对国家大事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我们也有建设好国家,为国家献计献策,贡献力量的义务。我们要培养勇担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能担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青年一代。他们不仅要有勇气,更要有能力。这不仅是权利,更是义务。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青年“要励志,立鸿鹄志”,一个人的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相结合才有价值,一个人的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有意义。公共参与,重在“公共”二字,教师要教育学生说话做事看集体,而不是个人;要忘我,而不是自我。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是社会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更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新青年最终要担起历史使命,不负重托,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二、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

思想政治课程学科核心素养最终能否落实,一方面靠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更取决于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视程度。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比不得其他能力的培养,由于这一知识的特殊性,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去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绝不是靠灌输和说教就能提高的,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探索。

(一)清朗的社会环境

在如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多,发布信息的平台也多,消息的准确性难以分辨,许多信息在传播中失真。学生在网络时代中生活,受到各种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的冲击,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这就要求社会提供一个清朗、明亮的社会环境,特别是网络环境,严格筛查不良价值观的信息。首先要清扫国内违背伦理道德,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打击混乱学生政治信仰的现象;其次,要清扫国外媒体的不良信息,坚决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渗透,保护分辨能力不强的青少年群体。在社会层面,要利用网络环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为青少年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

(二)良好的学校风气

学校的环境是影响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重要因素。学生要培养核心素养,离不开学校的配合。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应该要使学生主动去接受并赞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学校应该积极传播和弘扬主流价值观,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教育和法治教育,鼓励学生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鼓励参与学校管理,建立民主管理制度,在实践中强化学生的权利与义务观,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这需要学校领导改变陈旧的管理观念,领导小组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与思想政治课一同配合,培养服务社会的人才。

(三)过硬的教師队伍

1. 教师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

教师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是上好思政课的前提。思政课教师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才能从心底里散发出对国家的认同和热爱,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思政课老师首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在大政方针的指引下开展教学工作,同时在课程上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同时,还要常学常新,与时俱进,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思想水平和觉悟,做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

2. 教师要有扎实的学科素养

首先,教师要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而不是执行者。教师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要扎实学科专业知识,剖析理论,吃透教材。政治老师应该是一个“潮人”,而不是只会“教教材”,应不仅要研究教材,还要关注时政热点话题,用新材料讲授知识点,不断提升自我素养。

其次,教师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位一体的学科核心素养结合起来,用时代需要、学生适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

最后,教师要观念教育转变。教师要实现从知识本位转向核心素养本位,从知识灌输转向思维引领,从教学转向育人。教师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能为社会服务的人,要时刻谨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多举实例,帮助学生从例子中得到理论启示,把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取来,最终鼓励学生把所学内容实践到实际生活中去。

(四)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才是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主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师生一起协作才能激发出思政课的活力和创造力。

首先,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鼓励和帮助,让学生获得存在感,提高自信心,以此提高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要有亲和力和感染力,以人格魅力树立在学生群体中的威信,以扎实学识获得学生的尊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融洽的课堂氛围。

最后,教师要用爱和尊重来引导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性活动,更是情感活动,这一过程需要师生双方的情感交流。以平等的师生关系来推进教育教学,才能激发出学生的活力,使师生在高效互动中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三、 结语

思想政治学科所要培养的人是适应现代化建设的综合性人才,所要承载的任务是选拔符合时代要求的国家和社会建设的人才。思政课教师要立足时代背景,紧跟教育方针,剖析学科本质,提高自身素养,紧密围绕“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位一体的学科核心素养,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冀颖.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9.

[2]蒋兴春.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涵与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34(12):26-29.

[3]吴娱.高中思想政治课政治认同培育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54):260-262.

[4]王锦飞.试述公民教育视域下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1):79-82+78.

[5]马维恩.新时代高中思政课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38):72.

[6]张瑞玲.浅析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学科核心素养[J].才智,2020(6):27.

[7]叶超艳.基于核心素养下思政课活动型课程教学的思考[J].国际公关,2019(11):82+84.

[8]尤本国.新课标下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构成体系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9(12):101-102.

作者简介:

陈瑶,重庆市,重庆三峡学院。

猜你喜欢
新时代核心素养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