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棋
(福建江夏学院金融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心理学源于古希腊,在希腊语中是灵魂的意思,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才由灵魂改为心灵。直到19世纪末,心理学开始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特别是德国学者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在科学心理学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长时间的争鸣,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流派,也成就了当今心理学领域的繁荣。在困难或者战争年代,抵御和治愈心理创伤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而在和平时期,心理学也应该把致力于积极情绪对人们美好生活的影响作为重要的研究使命之一。因为不管研究内容如何不同,让所有人的生活更加幸福是心理学的使命之一。[2]金融领域的心理学研究形成了行为金融这一独特的研究方向,是心理学的应用研究。传统行为金融研究市场参与者投资行为背后的心理特征,包括人的过度自信、过度反应、从众心理以及后悔谨慎等心理特征,这类研究如何定位?是否像传统心理学中对于心理创伤的治愈研究?是否可以从更积极的视角来研究金融领域中种种行为背后的心理特征?这些是一个充满挑战又极有意义的研究任务。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与传统心理学很大的不同点在于研究的内容存在很大差异,甚至可以说站的角度恰好是在对立面上。与传统心理学研究焦虑、躁郁、幻觉、病态、死亡恐惧等消极情绪内容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的美德、力量、勇气以及爱等积极情绪和行为。积极心理学突破了传统心理学在消极心理研究的界限,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3]
1.积极心理学的演进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与婚姻幸福的相关研究,但直到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Seligman在几十年的研究成果“习得性无助”的基础上,于1998年提出了要研究积极心理学,以帮助人们过上更幸福健康的生活,积极心理学研究才被大家所重视。Seligman发现不仅无助是可以习得的,乐观积极也是可以习得的,乐观的生活态度不仅有助于抵御抑郁,且还有助于人类的健康。Seligman将积极心理学称为一种新的心理学,因此他也被称为“积极心理学之父”。他相继出版的《活出乐观的自己》《真实的幸福》《持续的幸福》《认识自己》《教出乐观的自己》等幸福五部曲给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涉足积极心理学研究提供了踏板和契机,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热情从21世纪初开始空前高涨。Seligman也从积极心理学1.0(简称PP1.0)(积极情绪、投入、意义)跨越到积极心理学2.0(简称PP2.0)(积极情绪、投入、意义、人际关系、成就),提出PERMA(Seligman的PP2.0(蓬勃和幸福感))幸福理论框架。[4]不管是幸福1.0中的3个幸福要素还是幸福2.0中的5个幸福要素,都把积极情绪放在了首要位置,从积极的情绪开始,再加上其他的要素,幸福也许真的就在我们的身边。
进入21世纪后,积极心理学吸引不同国家、多种学科、大量学者的研究热情,也形成了浓烈的研究氛围。积极心理学的作用也得到了一致的认可,大致有3种:一是治疗相关心理疾病;二是普通人能更快乐生活,更具创造力;三是发现高IQ天才儿童,以对他们进行甄别和培训。[5]
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框架
积极心理学通过研究积极品质,强调人的价值,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用更加开放、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力图从积极视角研究推进个体与群体的幸福过程、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其研究的侧重点主要在于积极情绪、积极个体特征、积极主观体验、积极环境等内容(见表1)。[6]
表1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框架列表
续表1: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心理学的第一要务是对行为进行精确的观察,用以反应行为背后的心理特征。金融市场行为背后就是参与者心理特征的反应,金融领域中投资者行为传递的就是人的心理特征。研究金融参与者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及其原因,对把握金融市场运行规律、促进金融市场健康非常有帮助。
1.心理学与金融学的交叉
金融学并不研究具体的行为过程,而主要研究心理认知偏差以及市场不规则现象。市场不规则现象和投资者的市场行为是可以观察到的,从这些可以观察到的内容来发掘隐藏在投资者内部的心理现象,从而把握金融市场运行的规律,这是行为金融的本质。简言之,之所以称之为行为金融学,原因就是通过投资者的市场行为以及市场不规则现象来映射投资者心理的金融学科。行为金融学在很多场合被用来解释传统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市场异象,比如小盘股效应、羊群效应、“黑色星期四”等。
行为金融学认为金融市场价格并不是由资产内在价值决定,而很大程度上受到参与者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因素的影响,即参与者的行为对资产价格的变动有重大影响。[7]再考虑到传统金融理论认为人们的决策建立在理性预期、效用最大化、风险回避以及相机抉择等假设上,而大量的投资者行为表明人们的实际投资决策并非如此,如投资者总是过度高估自己的能力就表明投资者的心理特征会影响投资决策。
2.心理学与金融学的融合
(1)传统金融投资中的心理学
通过对金融参与者的研究发现,投资者的心理特征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自信情结,即投资者过于相信自己的水平——过分自信,这会导致在“看对”时归功自己,“看错”时归责市场。二是从众心理,即羊群效应,投资者之间往往相互影响。例如,当认为市场可能由熊转牛的时候,很多投资者首当其冲会购买券商股票,情绪传染给身边的投资者,大家奋力购买,结果是每一轮牛市都是券商股票的盛宴,殊不知券商也会分化,也会出现牛市即使来了,有些券商也不一定能涨,因为这些不涨的券商在牛市中公司的经营依然不怎么样。三是趋利避害,对于同样数额的亏损和盈利来说,前者给投资者带来的沮丧显然远远高于后者对投资者的满足。西方学者也做出研究,得出结论表明投资者在等量损失时的沮丧程度是同等获利情况下的高兴程度的2.6倍。四是后悔与谨慎,当投资者做出决策后出现损失往往会因后悔而痛苦,因此不愿做出新的买卖举措,结果会出现任由错误行为蔓延而拖延,之后的操作变得过于谨慎。[8]
(2)现代金融投资中的心理学
人的行为假设与有效市场构成了现代金融学理论的两大前提假设,也为行为金融学挑战现代金融学理论提供了一个机会。行为金融学对这两个假设提出了质疑,认为市场参与者经常出现违反这两个假设的情况。Shefrin与Statman挑战现代资产定价模型CAPM,提出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与CAPM笃定市场参与者是“理性投资者”不同的是,BAPM认为投资者中不仅有“理性人”特性的信息交易者,也有噪声交易者(这个噪声交易者就是受到心理情绪影响的普通投资人),两类交易者之间互相影响,共同决定资产价格。之后,Shefrin与Statman于2000年又提出了行为组合理论以挑战传统的马科维茨投资组合理论,行为组合理论下的投资者不再选择现代资产组合理论中最优投资组合,而是在考察自有财富、投资安全、期望财富等因素后选择符合个人愿望的最优组合,包括单一心理账户和多个心理账户。[9]
为了尽量减少非理性人对投资造成的冲击,现代金融投资也在寻求进一步的拓展:量化投资。量化投资把人性中的弱点(贪婪、后悔、恐惧、锚定、过度自信等)通过计算机来规避,避免人的情绪对投资产生的干扰,计算机执行命令程序让市场参与者更接近“理性人”的程度。于是,多因子选股策略、动量效应策略、反向操作效应策略等量化策略应运而生,这些策略中有些刚好利用了心理因素构建模型,有些则是构建模型规避心理冲击的影响。当然,行为金融学的发展也必将促进量化投资更进一步的深化,推动量化投资的持续发展。
传统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主要集中在消极心理导致的消极效果以及消极心理带来的积极结果,所以其研究大类主要集中在“消极心理-消极效应”和“消极心理-积极效应”两个方向,研究文献以前者为主。在积极心理学强势发展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拓展了原有的边界。主流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向是研究积极心理导致的积极效应,即Seligman提出的“积极情绪、积极个人特质以及积极社会组织”带来的“乐观、愉快、自信、善良……”等情绪体验,并增进幸福感与人类繁荣等内容。[4]不过积极的心理也可能会带来消极的结果,这也是积极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声音,但确实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就会出现“积极心理-积极效应”“积极心理-消极效应”的两个研究大类。甚至出现“积极×消极-积极×消极”的研究大类,最后这一大类赋予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整体性和一体性,但其复杂性也显而易见。在初期研究积极心理学在金融中的应用问题上,首先应该把研究重点集中在“积极心理-积极效应”“积极心理-消极效应”两个方面,今后再慢慢拓展向“积极×积极-积极×消极”这个更为复杂的研究方向。
积极心理学研究“积极心理-积极效应”问题时一般意义上是研究人类积极心理是如何促进心理健康与人类幸福等问题。在金融市场中,积极心理也可以从积极情绪、积极个体特质、积极主观体验以及积极社会环境展开其积极效应的研究,这种研究的可能方向和初步探讨的具体内容,见表2。
表2 金融市场中积极心理带来的积极效应
续表2:
积极心理的确很重要,但现实金融市场中积极心理也可能带来诸多消极的结果。积极心理学研究“积极心理-消极效应”问题时一般是研究人类积极心理可能产生的消极结果,这是对“积极失衡”的补救。积极心理可能带来的消极效应也是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见表3。
表3 金融市场中积极心理带来的消极效应
当前,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去研究金融中的心理现象大致可以从以上两个视角展开,不过研究的主要内容也会和传统的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情况大体类似,也就是把主要的研究内容集中在“积极心理-积极效应”这条主线上。
心理学的第一要务是对行为进行精确的观察,行为金融学是在对金融行为进行精确观察后解释了潜藏在背后的心理现象,但是没有去深入研究采取何种措施才能抑制这种心理现象的产生,或者维持什么样的个体心理状态至少能让这些心理问题不干扰自己的市场行为。可以说行为金融学是发现了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但没有解决问题。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也许能部分解决这些问题,这为积极心理学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研究打开了一扇窗。
1.乐观偏差纠正与积极心理学
积极个性特征中的乐观会让人看到好的方面,如投资是有前景的,所以愿意把资金投入金融市场中获得超额回报,乐观的情绪推动着证券市场生生不息地获得资金的支持,也是解释为什么金融市场作为资金需求者和资金供给者的桥梁汇聚着社会大部分资源的最好理由。
但是,当出现盲目乐观的时候,“乐观偏差”就会呈现出来,判断自己的投资风险比他人的投资风险往往要来得更小。比如说,拥有市场经验的投资者在股票T+0操作中总认为自己有能力把控风险,因为他们能做到迅速止损,而一些市场新手往往做不到,因此认定自己的风险判断比新手的风险判断要小。但是殊不知,一旦给没有任何经验的新手规定严格的T+0操作规则,他们往往做得更好,其效果远胜过这些所谓的“经验老手”。
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看,这样的乐观反而能带来更不好的结果,也就是“积极心理—消极效应”的情况,如果想研究如何降低盲目乐观的出现,积极心理学可以从建构主义心理学(所谓建构主义心理学就是主体从主观出发积极主动地对客观事物在头脑中建构的过程)中学会了防止乐观偏见,就是不会盲目乐观,而是更易于把握现实性乐观的理念。尤其是头脑中出现飘飘然情绪时,应该及时重新构建思维,防止积极情绪的过度膨胀,自然盲目乐观的情绪也就受到了抑制。
2.趋利避害正视与积极心理学
期望理论认为,投资者对于相同情境的反应取决于他是盈利状态还是亏损状态。当有利润时,多数投资者是风险的厌恶者,因为他怕利润化为乌有,如当10元买入的股票涨到15元后下跌至13元,大多数的投资者会选择把股票卖出;当出现亏损的情况时,多数投资者会变成风险的爱好者,因为他们如果卖出就发生实实在在的亏损,而这不是他们愿意看到的,如15元买入的投资者其股票一直下跌到10元,现在涨到了13元,大多数投资者会选择继续持有股票,大多数的投资者会选择在股票不亏损或者微利的时候卖出,所以会出现套牢了很久的股票刚解套就卖掉的现象,而当股价不断高于卖出价格时又后悔不已的情况。
积极心理学研究视角应该从防范趋利避害的角度去探讨投资者出现这些现象背后的心理原因,采取何种措施才能避免在下次出现类似情况时能有效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再次发生。
3.独立自主远离从众与积极心理学
传统行为金融研究人的从众现象时认为:在行情上涨时,投资者会不假思索地买入,买的人越多,又吸引更多的人持续买入,市场很快就到了疯狂的程度,只要没有更多的人继续买入时,市场就停止上涨,下跌随之来临,新进者纷纷被套,这也解释了“市场在疯狂中下跌”的现象;在下跌时,看到大家都在卖,投资者条件反射般争先恐后地卖出,市场迅速下跌,一些质地优良的股票也被错误地卖出,给了冷静旁观者以低价买入的机会,这也解释了“优质股被错杀时是千载难逢的黄金坑”的原因。不管是上涨时疯狂买入还是下跌时无厘头卖出,都是人的心理和人性的自然反应。人类脑海中的情绪首先是主观情绪支配,再过渡到理性情绪控制,只有了解市场、熟悉市场规律的投资者才会在“贪婪中恐惧”“在恐惧中贪婪”,才不会被市场所左右,才能独立而不从众。
传统心理学有关从众心理的研究为积极心理学研究投资者如何抑制跟风效应、形成独立自主的风格提供了一些方向。积极心理中的愉悦、自豪等情绪,自信、乐观等特质,快乐等体验确实会导致从众心理的出现,出现消极效应。要避免从众,需要完善自我心理的建设,形成独立自主的风格,必须更加积极研究市场,勤勉刻苦,认真研究信息资料,才不至于人云亦云。
4.后悔谨慎克服与积极心理学
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经常出现后悔的心理状态。在不同的场景中有不同的后悔事件的发生,见表4。
表4 后悔场景与后悔事件
出现后悔情况的原因解释多种多样,比如投资者往往不想卖出已经出现亏损股票是为了避免失败投资的痛苦和后悔心情;比如卖出股票出现亏损向他人报告时会使其难堪;比如追求自豪的动机作怪使得投资者在选择卖出手中亏损的股票还是盈利的股票时往往选择卖出赚钱的股票而留下浮亏的股票,等等。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方向可以从心理角度去正确认识产生这个后悔的原因,直视损失,才能在投资过程中保住盈利或者避免损失扩大。比如,从心理层面去接受风险的存在是普遍现象,出现损失不可怕,而面对损失这个事件不作为才可怕。从积极的心理去应对可能出现的亏损,后悔也许会减少很多。
未来行为金融学的核心模型也许会偏向于将有限套利理论和基于展望理论的投资者非理性心理相结合的模型。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的研究是否也可以尝试从积极个人情绪、积极个人特质等方面给市场带来的非理性冲击来展开,这其实是在利用投资者的积极情绪创伤来获得超额收益。
在量化投资领域,依然可以通过积极心理因素带来的市场偏差构建模型以获得套利收益,也许无法把握参与者的个体特质、主观体验等个性因素,但是积极情绪却可以从市场中捕获,如利好事件的刺激效应,当早盘开始之前的利好带来的是开盘后的股价上扬,套利者就可以利用这种情绪进行短线操作来获得最快速的收益。而积极的社会环境显然对于量化投资者而言是不利的结局,因为这会大大压缩套利者的空间。
现代金融投资更偏向于利用积极情绪的消极效应为套利参与者获利创造机会。但相关研究展开越多对非套利参与者(普通参与者)而言却是不利的,不过对有效市场的构建却功不可没。
结语
积极心理学从人性积极面的角度去探索人类的美德,许多传统心理学研究分支都可以在积极心理学的范式中将研究侧重点放在积极情绪的视角去展开。如果能从积极的视角去分析金融行为及其隐藏在背后的心理因素,不仅能分析金融市场中个人甚至整个组织机构的市场表现,解决因常见的心理问题带来的市场冲击,而且能对金融市场的兴旺和发展带来很大的帮助。凸显积极心理学作用于投资人行为的研究,引领“积极行为金融”的研究方向,这将是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金融领域的伟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