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激酶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安全性比较

2020-09-22 06:36王怀希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0年18期
关键词:前壁阿替普尿激酶

王怀希

(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云南 昭通657000)

心肌梗死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具有起病急、病情进展快、致残率和致死率高的特点,并且好发于中老年人,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当前在治疗心肌梗死时,溶栓治疗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可以及时开通阻塞的管状动脉,使心肌坏死减少,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1]。但是在静脉溶栓治疗中,常见的药物有很多,包括阿替普酶、尿激酶等,并且不同药物的疗效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因此,本文对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7月期间收治的90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年龄46-78岁,平均(61.5±10.6)岁,其中18例为女性、27例为男性,梗死部位:5例为前壁+下壁、15例为下壁、25例为前壁,发病时间:14例为6-12h,31例<6h;观察组年龄48-79岁,平均(61.6±10.7)岁,其中16例为女性、29例为男性,梗死部位:6例为前壁+下壁、16例为下壁、23例为前壁,发病时间:13例为6-12h,32例<6h。两组的发病时间、梗死部位等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溶栓治疗前,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治疗,即嚼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300mg+300mg阿司匹林,然后在行尿激酶溶栓治疗,运用2万U尿激酶+100mg生理盐水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控制好滴注时间,一般为30min,并且2h后,运用5000u低分子肝素钙对患者进行皮下注射,每12h注射1次,连续治疗7d。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运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即阿替普酶的剂量为50mg,运用8mg对患者进行静脉推注,其余42mg给予患者静脉滴注,控制好时间,一般为90min,然后持续泵入800-1000U/h肝素48h,并且运用5000U低分子肝素钙对患者进行皮下注射,12h/次,共治疗7d。

1.3 观察指标

治疗期间,对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包括再缺血胸痛、心源性休克、左心衰竭以及心律失常等,并计算不良事件发生率。同时,于治疗后30d,运用彩色多普勒对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参数进行测量,采用胸骨旁长轴切面,对探头频率进行设定,一般为2-4MHz,检查的过程中,同一指标测量3次,取平均值,包括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心室内径(LVD)、舒张期左心房内径(LAD),并且对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计算。

1.4 疗效判定标准

评价指标:(1)酶峰(EP)提前(CK-MB高峰前移至14h,CK高峰前移至16h);(2)溶栓2h后,再灌注心律失常(RA)出现;(3)溶栓2h内,心电图明显抬高的导联ST段下降>50%;(4)溶栓2h内,胸痛症状减轻。在上述4条标准中,若符合≥2条,则可判断为梗死相关动脉(IRA)再通。同时,对IRA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若血流TIMI为0级或1级则为未通;若TIMI为2级或3级则为再通。

1.5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其中计数资料比较行χ2检验,并且运用t检验计量资料对比,以P<0.05表示有差异。

2 结 果

2.1 两组IRA再通情况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IRA再通率较高,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IRA再通率比较[n(%)]

2.2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期间,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事件对比[n(%)]

2.3 两组左心功能检测情况对比

治疗30d后,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LVFS和LVEF增加,且LVESV、LVEDV以及LVD水平均下降,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左心功能比较(±s)

表3 两组左心功能比较(±s)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n)45 45 LVFS(%)23±3 34±3 5.309<0.05 LVEF(%)42±5 57±4 9.243<0.05 LVESV(mm3)81±27 51±20 6.983<0.05 LVEDV(mm3)138±37 96±32 7.198<0.05 LVD(mm)59±3 46±4 5.903<0.05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冠心病患者人数的增加,急性心肌梗死在我国的发病率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并且有研究发现,阻断冠脉血流20-40min后,心肌细胞出现不可逆损害并坏死,从心内膜扩展至心外膜,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导致患者死亡[2]。而再灌注疗法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种常用方法,包括手术治疗、介入治疗以及溶栓治疗等,其中静脉溶栓因为具有操作简单、起效快等诸多优点,被广泛运用在临床上[3]。尿激酶作为第一代溶栓药物,对体内纤维蛋白无选择性,可溶解全身纤维蛋白,在治疗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诸多并发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临床应用[4]。而阿替普酶作为第二代的一个血栓溶解药,也是纤维蛋白的一个特异性溶解剂,其可以将血栓部位的纤维溶酶原选择性激活,使其向纤溶酶转化,并且具有溶栓速度快、效果好的特点[5]。同时,因为阿替普酶的半衰期较短,一般为5-9min,其不会将血循环中的纤溶酶原激活,不会出现全身纤溶情况,并且停药后,能够迅速恢复凝血功能,所以其出血率较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6]。但需要注意的是,再灌注后心肌细胞损伤生成大量的氧自由基,降低心电稳定性,一些患者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应该加强病情监测,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干预,避免加重病情[7]。

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通过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不仅可以使IRA的再通率提高,还能减轻心功能损伤,从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前壁阿替普尿激酶
不同浓度尿激酶在PICC导管堵塞再通中的应用进展
小切口扩张后气管前壁穿刺切开术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与探讨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在急性脑梗塞中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有效性评价
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窗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阿替普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阴道前壁脱垂的相关研究进展
阿替普酶溶栓在急性脑梗塞治疗中你知道吗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