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硬化型疾病经B超诊断的作用及价值探讨

2020-09-22 06:36莫艳丽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0年18期
关键词:易损颈动脉B超

莫艳丽

(广西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广西钦州535000)

颈动脉属于心和脑相连接的一类重要组织,若其形成粥样硬化,则可能导致高血压亦或是脑梗死等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1]。相关报道表明,发生在颈动脉区域的粥样型硬化是引起高血压或脑梗死等相关心脑血管类病症的危险因素,因此,对其实施早期诊断,有助于医生判定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继而制定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继而达到降低死亡的风险[2-3]。由此可见,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实施有效的诊断,对控制疾病的进展以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B超是目前临床上广泛用以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见影像学方式之一,可在早期即对粥样硬化的产生和狭窄程度实施诊断[4]。本文通过研究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型疾病经B超诊断的作用及价值,旨在为B超应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型疾病诊断中提供理论依据,现作以下报道。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从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型疾病患者160例纳入研究,记作病变组。其中男、女人数分别为94例、66例,年龄19-81岁,平均年龄(54.28±10.38)岁;文化程度:初中或初中以下72例,高中或高中以上88例。另取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志愿者160例记为对照组。其中男、女人数分别为96例、64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54.78±10.41)岁;文化程度:初中或初中以下70例,高中或高中以上90例。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纳入标准:(1)所有病变组患者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型疾病;(2)年龄均在18周岁以上;(3)入院前并未接受相关治疗;(4)无临床病历资料缺失。排除标准:(1)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发生严重病变者;(2)合并房颤或重度感染者;(3)入院前3个月内接受过抗凝治疗或(和)纤溶类药物治疗者;(4)入院前半年内有手术史以及外伤病史者;(5)意识障碍或伴有精神疾病者。所有受试者均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并获批于医院伦理委员会。

1.2 研究方法

所有人员均接受B超检查,且病变组受试者均接受CTA检查。其中B超检查主要是通过日立公司的二郎神超声诊断仪实施测定,设置探头的频率是10~12MHz。在检查前取受试者的仰卧位,为一侧颈动脉进行检测。同时要求头偏向对侧45°,将颈部暴露。沿着颈动脉的走向扫查,并将锁骨乳头肌的外缘用于起始点,逐渐缓慢朝上扫描,观察颈动脉情况。同时分析斑块位置和形态,以及回声情况。CTA检查主要是通过飞利浦64排CT完成,实现对患者颈总动脉分叉的扫描,层厚取4mm,层间距为2mm。

1.3 观察指标

比较病变组与对照组的斑块大小、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回声强度等情况,比较不同检查方式对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以及易损斑块的检出率。

1.4 评价标准

斑块判定标准如下[5]:IMT≥1.2mm。斑块病理类型判定标准如下[6]:钙化病灶是硬斑;而纤维组织亦或是钙盐产生为软斑;若含有多类物质,且其表面并不规则是溃疡斑块;脂质积聚病灶即为扁平斑块。易损斑块判定标准如下[7]:存在纤维帽缺损的有关斑块,如溃疡和血栓,以及破裂和内出血等。狭窄程度=(1-最狭窄区域的血管直径/远端的正常血管直径)×100%。若比例为1%~49%记为轻度狭窄;50%~69%为中度狭窄;≥70%为重度狭窄[8]。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 20.0软件分析,计数和计量数据通过%、±s表示,且分别实施χ2及t检验,将P<0.05记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人员B超诊断的斑块大小、IMT以及回声强度对比

病变组人员的斑块大小、IMT以及回声强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1。

2.2 B超与CTA检查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型疾病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检出情况对比

两种诊断方式对颈动脉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及重度狭窄的检出率对比均不明显(均P>0.05),见表2。

2.3 B超与CTA检查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型疾病患者斑块的检出率对比

B超与CTA检查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型疾病患者硬斑、软斑、溃疡斑块及扁平斑块的检出率对比的差异均不明显(均P>0.05),见表3。

2.4 B超与CTA检查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型疾病患者易损斑块的检出率对比

B超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型疾病患者易损斑块的检出率为3.75%(6/160),CTA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型疾病患者易损斑块的检出率为19.38%(31/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19.100,P=0.000)。

表1 两组B超诊断情况对比(±s)

表1 两组B超诊断情况对比(±s)

组别病变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160 160斑块大小(mm2)0.17±0.06 0.08±0.03 16.971 0.000 IMT(mm)1.13±0.20 0.87±0.13 13.787 0.000回声强度3.26±0.90 2.14±1.10 9.968 0.000

表2 B超与CTA检查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型疾病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检出情况对比[n(%)]

表3 B超与CTA检查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型疾病患者斑块的检出率对比[n(%)]

3 讨 论

动脉粥样硬化所包含的病理表现有血液内沉积脂质或碳水化合物等,常可导致内膜纤维发生增生或增厚,继而使胶原纤维变多,导致坏死和钙化[9-11]。在早期时确定斑块的性质和程度,并给予针对性干预,对于抑制病情的进展以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既往,临床上主要是通过血管造影实现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但该诊断方式会对受试者造成较大的创伤,且无法直观反映内膜增厚程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2]。而B超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较好以及检查结果准确等优势,有望成为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型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本文结果表明,病变组人员的斑块大小、IMT以及回声强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既往相关研究中亦有相似报道[13]:B超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较高,可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依据。分析原因,B超检查存在较好的空间分辨效果,能帮医生得到清晰的颈动脉的横/纵图像,从而便于医师掌握患者的斑块形态和范围以及大小等情况。而在临床上可通过B超对斑块情况实施评估,进而准确掌握斑块的硬化程度,明确斑块性质以及分布情况。此外,两种诊断方式对颈动脉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及重度狭窄的检出率对比均不明显(均P>0.05)。这和张瑜等人的研究报道相符[14]:B超及CTA检查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方面无明显差异,价值相当。其中主要原因可能在于:颈动脉主要位于人体皮肤浅表,因此有效避免周围组织的影响,从而促使B超检查可获取较高质量的图像,继而有利于对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准确的判断。另外,B超与CTA检查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型疾病患者硬斑、软斑、溃疡斑块及扁平斑块的检出率对比均不明显(均P>0.05)。这提示了B超和CTA在诊断差异性病理类型的颈动脉斑块中的价值几乎差异。究其原因,硬斑通常是钙盐的沉积,并且比较稳定,易使其回声表现较强。软斑主要是脂质以及炎症,加之稳定性较差,继而促使其回声较弱;而扁平斑有纤维组织和钙盐,且斑块易呈现不均匀强回声。溃疡斑块因内部有炎性细胞或脂质,且易脱落,主要呈不均匀低回声表现。本文结果还显示了B超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型疾病患者易损斑块的检出率为3.75%,CTA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型疾病患者易损斑块的检出率为1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了在易损斑块的诊断方面,CTA价值优于B超。分析原因,易损斑块在斑块软/硬分界上会发生强反射,致使B超检查的检出率较低。且CTA可通过多个方位对受试者进行检查,其可通过抑制血流信号,继而使得管壁以及管腔之间的对比性增强,从而有利于调节TE,进一步对受试者板块内的组成成分进行有效分析[15]。与此同时,该技术的采集时间较短,且可经由三维数据提高空间分辨率,进一步对受试者斑块情况进行更好的显示,进一步达到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的目的。然而,CTA检查具有费用较高,专业水平要求较高等不足之处,不利于推广普及。

综上所述,B超检查应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型疾病的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且具有价格低廉,操作简便等优势,可将其作为临床初筛的一种有效手段。

猜你喜欢
易损颈动脉B超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及CT的诊断价值分析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B超机日常维修案例分析与保养
B超诊断盆腔炎性包块的临床价值
浅谈C172飞行模拟机A/P键故障分析与研究
写字的尴尬
巧用一元二次方程的“B超单”
更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