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 河南 洛阳471000)
癫痫是一种慢性神经内科疾病, 发病因素较为复杂, 多与遗传、 脑部疾病、 全身或系统性疾病等因素有关, 患者常伴有全面强直-阵挛性发作、 肌肉突发快速短促的收缩、 失神、 智力短暂异常等症状, 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1]。 目前, 临床上多采用拉莫三嗪、 左乙拉西坦治疗癫痫, 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基于此, 本研究旨在探讨拉莫三嗪联合左乙拉西坦对癫痫患者症状改善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8 年3 月至2019 年10 月期间收治的癫痫患者110 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 例。 对照组男25 例, 女30 例; 年龄18~69 岁, 平均年龄(43.58 ± 4.17) 岁; 体质量44~85 kg, 平均体质量 (64.63 ±5.16) kg; 病程1~7 年, 平均病程 (4.01 ± 1.74) 年。 观察组男27 例, 女28 例; 年 龄20~69 岁, 平 均 年 龄 (44.50 ±4.23) 岁; 体质量45~85 kg, 平均体质量 (65.08 ± 5.14) kg;病程2~7 年, 平均病程 (4.53 ± 1.70) 年。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 符合癫痫相关诊断标准[2]; 参与本研究前2 个月未服用过拉莫三嗪或左乙拉西坦; 心、 肝等脏器功能正常。 排除标准: 对本研究中所涉及的药物过敏; 存在躯体疾病; 存在精神、 智力障碍、 颅内占位性病变; 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1.3 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 包括纠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 保持呼吸通畅, 给予丙戊酸钠 (湖南省湘中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43020873) 治疗, 起始剂量为5~10 mg/kg,1 周后递增直至控制病情为止, 当用量超过250 mg/d 时, 应分次服用, 最大剂量不超过30 mg·kg-1·d-1。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拉莫三嗪 (波兰Glaxo SmithKline Pharmaceuticals S.A., 国药准字H20180093) 治疗, 初始剂量为25 mg/次, 1次/d, 连服2 周后调整为50 mg/次, 1 次/d, 连服2 周。 此后每隔1~2 周增加剂量, 最大增加量为50~100 mg, 直至达到最佳疗效, 并维持剂量为100~200 mg/d, 1 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左乙拉西坦 (比利时UCB Pharma S.A., 国药准字J20160085), 起始剂量为500 mg/次, 2 次/d, 根据临床效果及耐受性, 可增加至1 500 mg/次, 2 次/d; 其中拉莫三嗪的用法用量同对照组。 两组均治疗3 个月。
1.4 评价指标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 个月后的相关症状改善情况, 包括阵挛、 强直、 失神发作频率。 ②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 (嗜睡、 胃肠道反应、 头晕、 皮疹) 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5.0 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行t 检验; 计数资料以n (%) 表示, 行χ2检验; 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 两组的阵挛、 失神、 强直发作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两组的阵挛、失神、 强直发作频率均低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的阵挛、 失神、强直发作频率均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s, 次/月)
表1 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s, 次/月)
注: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P <0.05。
时间 组别 n 阵挛发作频率 失神发作频率 强直发作频率治疗前 观察组 55 5.35±1.72 4.59±1.12 6.13±1.02对照组 55 5.34±1.78 4.63±1.09 6.15±1.04 t 0.030 0.190 0.102 P 0.976 0.850 0.919治疗后 观察组 55 1.15±0.57* 1.46±0.83* 1.99±0.68*对照组 55 3.58±1.46* 3.14±1.37* 4.73±1.29*t 11.498 7.778 13.935 P 0.000 0.000 0.000
2.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n (%)]
癫痫是指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 致使大脑功能出现短暂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3]。 癫痫异常放电的起始部位及传递方式均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而患者发作时的临床表现也呈多样性, 通常伴有发作性运动、 意识、 感觉障碍等, 危害极大[4]。因此, 探寻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对改善患者相关症状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 临床上治疗癫痫患者通常给予丙戊酸钠药物干预。丙戊酸钠对γ-氨基丁酸转氨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进而可以有效阻断Na+、 Ca2+进入细胞膜, 降低癫痫患者神经突触异常放电的发生风险[5]。 拉莫三嗪是一种封闭电压应用依从性的钠离子高通道阻滞剂, 对电压依赖性钠离子通道具有阻断性, 有效维持兴奋性突触前膜的稳定, 可以抑制病理性谷氨酸释放, 对谷氨酸诱发的动作电位爆发也具有抑制性, 进而降低患者异常放电的发生风险[6-7]。 左乙拉西坦是一种吡咯烷酮衍生物, 其化学结构与现有的抗癫痫药物无相关性, 可与中枢神经突触囊泡蛋白2 (SV2) 结合, 而SV2 对分泌性囊泡释放具有促进作用,进而可有效促进神经递质的正常传递, 起到抗癫痫的作用[8]。左乙拉西坦对复杂部分性发作的点燃过程及状态具有抑制作用, 且可以有效抑制海马癫痫样突发放电, 对正常神经元兴奋性无影响, 能够选择性地抑制癫痫样突发放电的超同步性及癫痫发作传播[9]。 此外, 左乙拉西坦极易溶解且具有高度渗透性, 多次给药时不会影响其清除速率, 且不受性别、 生理节奏差异等因素干扰, 经口服后可快速吸收。 当左乙拉西坦与拉莫三嗪联合应用时, 可增强对癫痫样突发放电的抑制效果, 进而提高抗癫痫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疗后的阵挛、失神、 强直发作频率低于对照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亦低于对照组, 表明拉莫三嗪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癫痫疗效更佳。
综上所述, 拉莫三嗪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癫痫患者效果显著, 可有效改善相关临床症状,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