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刚
【摘 要】 概念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不容忽视的主要内容。针对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效率这一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际,从以旧带新、把握关键、直观教学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与大家共同交流,提升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教学效率
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是数学知识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常常机械性地复述教材上的数学概念,不能具体讲解和阐释,使得学生对数学概念不能深入理解,便会导致学生对概念的学习囫囵吞枣,在解题时也不能灵活理解和利用。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概念教学的教学效率。
一、以旧带新,带领学生打破陌生感
概念教学是向学生介绍和教授一个新的数学概念。为了有效提高概念教学效率,教师可以采用“以旧带新”法,也就是带领学生从以前接触或学习过的知识内容或数学概念出发,通过引申、推演或是对比等方法,逐步引导到新的数学概念上去。通过这样的方法,既可以培养学生缜密的数学思维和灵活的数学思考方式,也可以帮助学生打破学习新的数学概念的陌生感,从而顺利开展概念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以“反比例函数”这一数学概念的讲解为例,教师在进行反比例函数这一数学概念的引入和讲解时,可以通过“以旧带新”法,从矩形面积公式到正比例函数,再到反比例函数,逐步进行概念引申,从而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数学概念。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先请学生复习矩形的面积公式S=a×b,随着a、b的变化,S也随之变化。紧接着,我们可以提醒学生:如果将宽b或长a固定,就构建了另一个量与S间的正比例函数关系。此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将S固定,将公式改写为a=,那么a与b之间构成的函数关系就是反比例函数。
通过“以旧带新”法,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思考方式,也可以带领学生打破对新的数学概念的陌生感,对将要学习的数学概念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大大提高概念教学的效率。
二、把握关键,引导学生品味严谨感
数学这门学科具有严谨、逻辑性强等特点,而这种特点尤其体现在数学概念上,诸如定义、性质等。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品味数学的严谨性。
作为一线初中数学教师,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把握关键词的方法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和学习数学概念,从而仔细品味属于数学的严谨性。对数学概念,尤其是定义和性质中,引导学生抓住标志性的关键词,如“有且仅有”“如果……那么……”等。只有把握住这些关键词,才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数学概念的严谨性,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把握也才能够更加深入。
以垂直性质“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为例,笔者为了使学生体会到“有且仅有”的严谨性,在黑板上画出任意一条直线,并给出直线外一点,请学生认真考虑:过该点有没有直线与给定直线垂直?如果有,有几条?能不能把这些直线在黑板上画出来?同学们经过思考和讨论,具体尝试后得出结论:有直线过给定点与给定直线垂直,并且仅有一条。这样学生不仅对于垂直的性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对于数学概念的严谨性和实際意义也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因此,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通过这种把握关键词的方法开展概念教学,能够十分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具象教学,帮助学生触摸实体感
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十分抽象和枯燥,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将抽象枯燥、不易理解的数学概念尽可能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把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乐于学习数学概念,有兴趣持续对数学概念进行学习和理解。
以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为例,传统教学中,我们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把握这条性质,往往会通过“在角平分线上任选一点,作该点到角两边的垂线,证明构成的两三角形相等”的方式来证明该性质,这种方法略显枯燥,也不乏抽象之感。笔者尝试具象教学法:请学生用矩形的纸叠纸飞机,在叠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个角平分线,再请学生沿角平分线对折,从角平分线,也就是纸飞机的“脊”,到角两边,即纸飞机的“机翼”作垂线,这时学生会发现,由于对称性,这两条直线实际是相等的。这时,笔者再提问,请学生尝试进行证明,学生便会自己开动脑筋,用前文提及的方法对角平分线的性质进行证明了。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对角平分的性质有了直观的认识,对抽象的数学概念有了具象化的记忆,还激发了学生对普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性质的探索欲望和证明欲望,从而更好地提升了数学概念的教学效率。
数学概念的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和把握数学概念。本文仅是笔者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实践性思考和运用,希望对一线教师有所帮助,从而能够帮助更多的学生学好数学概念,为初中数学的学习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金梦.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现状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9):119.
[2]郑占厦.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探讨[J].数学教学通讯,2019(17):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