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子琦
“童真课堂”,顾名思义,就是课堂需“以儿童为中心”,教师要尊重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考虑儿童的个性特征,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引导儿童成长。《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而这些并没有像数学知识那样被直白明了地显现在课本上,而是隐含其中,正需要教师去挖掘、提炼并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童真课堂”例谈小学数学三种思维能力于课堂渗透的理解。
一、操作碰撞“真思”,促进比较能力
低年级学生年龄尚小,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们的理解往往是零碎的、表面的,要使他们对数学事物的概念形成抽象的、概括的认识,有一定难度。“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动手动脑,通过认真地观察、比较、分析,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促进领悟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
【片段一】
师:在生活中,除了可以把一些物体的边看成线段,我们还可以折出一条一条的线段。
教师示范折。
师:看,先把正方形的纸对折,打开,纸上就有了一条折痕,这条折痕也可以看成是线段。你能像老师刚才这样折一折吗?
师:现在我们也来摸一摸自己折出的线段,指一指端点,说给同桌听一听。
师:那你能再在自己的正方形纸上折一条比这条短的线段吗?谁来试试看?
师:你还能再折出比原来这条线段更长的线段吗?
师:(举起折出的线段)大家跟我比一比,你的线段比我的是长还是短?你能说说比较的方法吗?
生:一个端点对齐,看另外一个端点。
师:刚才我们折了3条不一样的折痕,通过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说明: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有些线段长一些,有些线段短一些,也就是说,线段是有长有短的。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比较”是进行知识理解和数学思维活动的基础,也是抽象、概括的基础。对于小学数学来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比较进行认知和揭示知识的本质,深刻理解概念、法则等等。建立线段的概念是小学数学图形认识的基础,需要调动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其领会线段的特征,以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是必备环节。课堂上,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线段,利用已知的比较长短的方法——先把一端端点对齐,再比较另一端点,体会“线段有长有短”的特点,在促进比较能力的提高中进一步完善对线段本质特征的认识。
二、过程体验“真趣”,培养概括能力
小学数学的许多知识都是抽象概括的结果,因而概括能力就成了学生学习数学必须具备的一项思维品质。教师要能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充满童趣气息的氛围中体验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形象—表象—抽象”的心理活动过程,抽丝剥茧,逐步概括、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
【片段二】
师:最终小明一共喂了几只小鸡?
生:8只。
师:(动画演示继续)小鸡吃饱了,就要去玩耍了。仔细观察,走掉了几只小鸡?那么现在还剩几只小鸡呢?
生:还剩4只。
师:你是数的还是算的呢?怎么算?
生:8-2-2=4。
师:你能看图完整地说一说它的意思吗?
生:原来有8只小鸡,第一次走掉了2只,第二次又走掉了2只。
师:说得真好,小朋友真会概括!
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从一年级起,教师就应逐步将“概括”渗透到具体教学中,为慢慢培养抽象逻辑思维做好铺垫。本课将连加、连减融入一个完整的喂小鸡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理解算式的含义,将静态的图片变成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的意义;通过小鸡吃饱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讓学生感受“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
三、多维领悟“真质”,发展想象能力
数学课堂是信息交流、思维碰撞的平台。数学学习是互动的、生成的,是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发展、生成中逐渐领悟知识的本质,发展思维广度。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高级形式,是思维的一种升华。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促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片段三】
小组合作(音乐伴奏):观察捐款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并用手比划大小。
总结发现:形状相同,大小不一样。前面和右面的长方形长相等,前面和上面、右面和上面都有一条边长相等。
师:现在你看了捐款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能不能想象出它原来的样子?
生(师引导):它有三种相对的面形状、大小都相等,所以我们只要观察它的三个面。
闭眼想象活动:捐款箱前面、右面、上面的形状和大小。
小组活动(音乐伴奏):1.观察彩色长方体,配对连线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图形。2.根据出示的前面、右面、上面,重新摆放长方体。比较两种不同摆法,在不同中找相同。
要了解一个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只要观察它的前面、右面和上面。要了解正方体,只要观察一个面,因为正方体每个面都是一样的正方形。
师:有了三个不同方向面的形状和大小,我们就能想象出它原来图形的形状和大小。这就是观察物体的神奇所在。
数学思维能力是研究数学对象本质的必备能力,借助童真课堂的平台,教师需激发学生自主成长的潜能,渗透比较、概括、想象等一系列数学思维能力,层层递进,慢慢引导学生发现数学,探寻数学规律,挖掘数学本质。这样的教学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深度达到新的层面,并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发展。